悟净,你的文章现阶段只能发个“故事会”……
来源:不发表就出局(ID:fabiao1000)
作者:林子
悟净:
收到你最近和我发泄的“抱怨”了:翻遍了担子里面的经书,也从“西游知网”上面下了很多文章阅读,学到了很多感兴趣的理论,但是仍然不知道该研究谁……这很明显,你没明确研究对象。
从我多年的研究经历来看,万事万物都可以研究。例如,可以研究你的老巢——流沙河水质、流沙河附近的生态环境、民风民俗、鱼虾贝藻等等。可是,现在我们正在取经的途中,一路向西,回到流沙河调研不太现实。所以,为师建议你就地取材,研究我们这一路上的丰富经历。比如说,为师不为美色所动的精神、八戒和悟空的日常互动、取经苦难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妖怪吃为师肉的动机等等。记得你之前好像和为师说过,你不想写那些不熟悉的,尤其是不符合你内在气质的。

听你说完这句话,我想了很久。那天晚上,我之所以会在庙里看书看到后半夜,就是想知道你的性格类型。后来,观察一段时间后,我觉得我想多了。你的性格其实并不复杂:沉稳之中略带一丝忧郁,勤恳之中略带一丝期望,忠厚之中略带一丝惆怅……从我的角度来看,你有那种非常惹领导喜欢的性格:沉稳、勤恳、忠厚。当然,这话并不是我主观臆断,网友也说你一路勤勤恳恳话不多。台词也就那么几句:①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②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走了!③师父,大师兄说得对啊!④放心吧师父,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
说到此处,为师觉得你和白龙马颇有相似之处。回看咱们走过的这段路,你说的话仅仅多于白龙马,不及悟空说“师父”的总数、八戒的叫饿的“零头”,乃至于为师一路的唠叨。所以,你可以研究白龙马,我觉得你和他在经历和信念方面有很多的共鸣:
首先,你俩都长期在水里待过。只不过,白龙马待过的水是咸的,像东北的酸菜缸一样。而你待过的水是淡的。其次,你俩都是勤勤恳恳型的,从来没有过怨言,至少我没听到过。别的不说,为师好歹也一百大几十斤,骑着白龙马跋山涉水,偶尔还得给他来点小激励,鞭策他一下。即便这样,为师有难他仍然挺身而出。就像那次黄袍怪把我变成老虎,多亏有他挺身而出,并且鼓动八戒去找悟空,否则为师可能已经成那妖怪的下酒菜了!而你一路挑着的担,担里面都是为师日常吃穿行的必备物资:锦斓袈裟、通关文牒、紫金钵盂还有一些书。少说也得百十来斤!为师看了也总是于心不忍啊!奈何我只是一个凡夫俗子,走不动、扛不动,只能依靠你俩。所以,把“你挑着担”放在《西游记》电视连续剧主题曲第一句我是十分赞同的……由此可见,你和白龙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所以,为师觉得从勤勤恳恳的气质角度出发,你可以围绕白龙马展开研究,这样你就能把自己所熟悉的心理学学科和社会学学科方面语词,例如社会信任、同理心以及社会定义范式等融入其中。
关于具体研究哪一方面的问题,为师建议你先上“西游知网”上面查查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个案研究。我在这里必须提醒你,研究个案可不是把个案描述清楚就完事了。描述个案是叙事,不是研究!研究是分析、解释和说明。也就是说,你要综合白龙马和你自身的一些共性特征,找到一个理论视角去解释和分析。比如说,用心理学的视角剖析勤勤恳恳心态的生成机制,再用白龙马作为例子加以说明,这样论文就有血有肉了!如果只是描述白龙马是如何勤勤恳恳的,而不用理论加以解释,这样的文字最多发一个《故事会》。
当然,并不是说你一定要研究“勤勤恳恳心态”,我只是给你举了一个例子。你也可以研究体力劳动对个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毕竟,你一路上总挑担子,白龙马一路驮着为师,多么现成的现象啊!关于你俩这一路是怎么想的,我不便多问。但是,千万别写带有“抱怨”“懊恼”“悔恨”方面的心理和行为。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文章写出来很敏感,容易煽动和你们一样的人“倒戈”。不看僧面看佛面,咋也得把为师送到西天再说啊!为师在这里拜托你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外审专家是西天大佬,他们一看到你和白龙马有这样的想法一定会制造一些劫难出来考验你俩。八戒当时就是因为写了对翠兰的不舍和对高老庄的留恋,结果一路上西天大佬没少收拾他。还连累为师和他一起怀孕……善哉善哉……罪过罪过……
总之,你要就地取材,千万别像八戒那样,身随取经僧,心念高老庄,结果写一个四不像出来。我直接给他否了!但是,悟净,你要知道研究个案,尤其涉及到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个案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复杂。因为,要能深入理解研究对象心理和行为的生成机制,才能形成深刻的学理反思。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让你研究白龙马,毕竟你俩有很多共鸣,你能深入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最后,为师祝你写作顺利!有不懂的问题常沟通和交流,切记“闭门写马”!
你的导师: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