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近年来中国战争类型片对1950年以来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传承与改编

一、革命历史题材发端于十七年电影
1950年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是十七年电影的开端年。十七年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指1949年至1966年期间的电影活动,新中国刚成立之时,中国电影业逐渐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体系中。电影企业全面过渡到国有阶段,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干预电影的生产与经营。一个国营的电影生产体系,成为所有电影人无法回避的生存与发展现实。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十七年",在毛泽东看来,如果1949年之前的电影应该为打破一个旧中国服务的话,那么1949年之后的电影就应该为建设一个新中国服务。这一时期有两种基本类型发展起来并占据中国电影的主流,其中一类就是革命历史题材。主要表现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历经艰难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故事,包含以《南征北战》《宋景诗》《林则徐》《上甘岭》等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正剧,以《新英雄儿女传》《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等为代表的民兵和游击队片,以《永不消逝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等为代表的地下战争片,还有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以《红色娘子军》《钢铁战士》《刘胡兰》等为代表的英雄传记片等。这些影片的突出特点是以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指导,采用“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基调,政治教化多于娱乐诉求,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英雄人物。
二、中国战争类型片经历了四个时期的演变
十七年电影让中国战争类型片这种基本类型发展起来。之后,中国战争片有经历了“十年文革"时期、改革开放繁荣时期、新世纪工业与商业融合时期的演变,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十年文革期间,仅有的几部样板戏式的战争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强化“政治标准第一”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价值导向,过分强调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丢失了之前战争片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将电影推向单一的对政治的服务功能。改革开放之后的1987年,主旋律电影的概念被明确提出,中国电影创作奔着“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被明确标定出“表现党和军队光荣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中国战争片承载起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快建设社会文化新样态的重任。进入到90年代,随着海外电影的引进,我国战争片在题材、风格、样式等方面进行多方探索,出现一种新的战争片,即战争史诗片。如《大决战》系列(1998),以全景式和文献式图景反映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三大战役”真实过程。将“史”和“诗”相融一起,全方位、立体式描绘一场战役,让历史事件、英雄人物高度统一。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小花》《一个和八个》《高山下的花环》等挖掘战争中的人性,将人情味混入战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惊险性之中的影片。进入到新世纪,我国电影工业进一步发展,战争片进一步加强其商业化探索,受市场资本的推动,进入到一个新的创作高峰,创作了诸如《鬼子来了》《集结号》《南京!南京》《风声》《金陵十三钗》《战狼》《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新主流电影,数量和质量齐升。新世纪的成争片继承了自上世纪50年代开创的弘扬主旋律传统,又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上做出吻合时代的突破。
三、基于以往战争片的传统,中国战争片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八佰》和《金刚川》创作于2020年,《长津湖》创作于2021年,这三部影片都属于新主流影片,作为中国战争类型片,都体现出对自上世纪50年代确立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传统的集成和发展。
(1)体现在思想性上,这三部影片都继承了对激昂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立足于真实的战争事件,表现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和激昂的民族精神。50年代不少革命历史正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表现崇高的革命美学风格。《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金刚川》和《长津湖》取材于越南战争,对紧张酷烈的成争进行逼真再现,描写英雄群像。这对于中国战争类型片来说,是一种创作传统的回归。新世纪以来,很多主旋律电影都淡化了战争痕迹,受好莱坞式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响塑造硬汉英雄。这三部影片全面再现了先烈们所经历的艰苦环境和巨大牺牲,让青年一代铭记历史。
(2)艺术性的表达。这三部影片的美学风格极具艺术化、风格化。十七年电影里,郑君里、崔嵬等导演有意识地在电影中对民族性进行实践探索,从中国的诗画传统中汲取营养、结构自己的作品。比如郑君里在《林则徐》中,引用唐诗来营造送别的场景。在《枯木逢春》中,尝试利用摄影机这样一个以焦点成像的机械设备,通过场面调度,实现中国绘画艺术散点透视式的画面流动。管虎在《八佰》中运用舞台化的传统写意和现代戏剧的间离手法,以及影像叙述中多视点之间的互见技法来展示那场战斗。《金刚川》则采用了三个主要的视角,“复调叙事”的非线性逻辑。《长津湖》用浪漫主义色调和运镜表现残酷的战争。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甘岭》《英雄儿女》虽然首先于当时的工业水平,但在今天仍能给观众带来优秀的声画体验,战争的“真实感”扑面而来。《长津湖》里,影片前段画面富有油画质感,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后半段的画面色彩饱和度较低,整体风格偏黄,红色作为象征色被单独强调。(3)具有商业性。今天的中国战争片相比较十七年电影时期,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对商业性的重视。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不断完善、企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投资也越加多元化,主旋律电影自觉考虑商业市场和观众的接受。《八佰》《金刚川》《长津湖》这三部影片都选用了明显的商业策略,比如明星参演、戏剧性的叙事结构、工业化大制作等,在艺术和票房成绩上获得双丰收。

参考文献
1.中国战争片:70年演进与价值审视- 徐进毅;赵茜 - 电影文学 - 2020
2.“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中的国家理论和国家形象研究- 陈犀禾;鲜佳 - 当代电影
3.类型构建、美学诗话和家国情怀——以电影《长津湖》为例- 李思杰 - 今传媒 - 2022
4.中国电影的“再民族化”——新中国电影民族性建构的道路与前路- 王海洲 - 当代电影 - 2020
1v1和全程班尊享服务
我们开设针对各院校的全程班和1v1课程。授课形式为“线上直播答疑+录播复习回顾”。我们为你定制了以下7项尊享服务,以匹配你的才华 。
1.考研入门规划:根据个人专业基础、报考院校和专业特点等多项指数,制定出高效、合理的专业复习方案。
2.班主任日常督学:日测、抽测、阶段测、模拟测等全程多种学习测试,搭配日打卡、周计划、月总结等,让你不做懒癌患者。
3.“多v1”学员群:提供考研资料,分享院校信息,跟踪、抽查学习进度,提高备考效率。提供全方位专业专属答疑。
4.作业点评与示范:专业讲解与点评作业,指导规划,交流讨论,不让问题过夜。
5.赠送复试指导:1v1复试材料指导,模拟面试情景演练。从入门到入学,真正的全程伴学!6.全方位心灵陪护:我们不仅懂考研,更懂考生!考研复习过程犹如一个人孤独的马拉松,这时候,你的苦恼需要被倾听,你的疑感需要被解决,学管师就是你的啦啦队,上岸导师就如你的人生教练,全程护送你上岸。所以,我们全天候心灵在线,让一颗有爱的教育心暖温你,让你的考研不孤独、不落单!
7.1:1名额保护机制:我们严格按照大学专业硕士招生计划确定全程班的班额,如武汉大学135100艺术 (全日制) 仅招收5人,我们依据1:1升学名额保护机制,全程班的学员严格控制在5人以内。因此,一旦学员确定目标院校,则此名额自动锁档,班级满额将不再招新。这在全国是最早亦是唯一之举,大受考研学子的喜爱!
【无忧全程班】我们用17年的教育经验,带你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