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哲学的效用原理
新哲学是关于事物效用的理论体系,它包括自然事物的效用或属性和社会事物的效用或效应两个组成部分,新科学哲学或新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事物效用或属性的学说,新社会哲学是关于社会事物效用或效应的学说。事物的效用关系有三种:效用的相等关系或等效关系、效用的递增关系和效用的递减关系,理论形态的哲学效用原理相应地抽象为等效原理、增效原理和减效原理。
增效原理反映了事物效用的递增性,其中包括了倍增原理或乘效原理,减效原理反映了事物效用的递减性,其中包括了倍减原理或除效原理。可以将新哲学的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性原理看成是效用测不准或效用不确定性原理,可以将新哲学的互补原理或复合原理看成是效用互补或效用复合原理,也就是效用的递增或递减原理,常用的互补原理是效用的倍增原理或倍减原理,比如:国际分工适合经济效益的倍增原理,贸易摩擦适从经济效益的倍减原理。
在测量宇宙天体的距离时,人们首先要确立测量的标准单位和工具,测量天体距离的标准单位有以标准烛光衡量的千米和光年等,近代和现代科学的望远镜是测量天体距离的主要工具。哲学效用原理中等效原理的意义好似天文学家在天体距离的测量中找到了一把标准的尺度或统一的度量衡。事物的属性、效用或效应在等效性的关系上有了相互比较和判断的标尺。
可以把社会保持原有的状态理解为社会形态的等效性,社会进步实际上遵循了增效原理,社会退步则遵从了减效原理,前者是现在社会的综合效用比过去递增基至倍增了,增效原理加速时为倍增原理或乘效原理;后者是现在社会的综合效用比过去递减甚至倍减了,减效原理加速时为倍减原理或除效原理。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单一地表现为社会效用的递增或倍增,新科学哲学用递进原理解释了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现象,而递进原理是通过等效原理和对应性破缺原理的组合、融合和整合所得到的结果。
比如:计算机相当于现代的算盘,机器形态的计算机的计算效率达到了每秒数万、数亿次,但人们使用算盘的手工计算能力削弱了;汽车相当于现代的马车,汽车的奔驰速度达到了每小时几十、上百公里,但人们驾驭马车和骑马的技能减退了;空调相当于现代的扇子和风箱,人们在冬天使用制热的空调,在夏天使用制冷的空调,但身体抵御气温变化的能力下降了,自然的温室效应是气温变化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则是人们现在的身体机能被空调的“温室效应”减弱了,科技生活越美好,人们回到自然状态的生理机能越差。

可以将事物和认知事物的价值分为理论和应用的两种样式,纯粹理论有应用的价值,实际应用有理论的价值,比如:新科学哲学的悖论原理有应用的价值,知乎上有网友提问:既然我们所在的宇宙是有界限的,宇宙直径大约为930亿光年,那么宇宙之外的世界是什么?宇宙以外是大宇宙,有限宇宙以外是无限宇宙。悖论原理的应用之一是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完整宇宙的概念,人类在场和不在场的宇宙、已知或可测的有界限宇宙和未知或不可测的无界限宇宙遵守宇宙哲学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悖论原理,科学认识和发现是将无知事物转化为有知事物的过程。
新哲学效用理论的核心是广义效用原理,举例1,效用哲学的倍增原理应用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分析。马克思使用了“复杂劳动”概念,与科学、技术和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保持一致,他将简单劳动解释为““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耗费”,将复杂劳动解释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 因此, 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没有任何专长的简单劳动对应了有科学、技术和知识技能的复杂劳动。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中是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离开了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知识要素不可能自行地生产和创造经济价值。
举例2,效用哲学的等效原理应用于剩余价值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分析。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标尺。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前资本主义形态的社会主要使用手工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少;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后资本主义形态的社会主要使用机器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多。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多少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遵守新哲学等效性的对应原理或对应性的等效原理。
举例3,效用哲学的增效原理应用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恩格斯曾用简洁语言解释了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论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所雇佣的每一工人都在做两种劳动。他的工作时间一部分用来偿还资本家所预付给他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但在此之后,他必须继续工作,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将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来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来生产超额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了剩余价值。
劳动时间被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带来了劳动力价值、利余劳动时间带来了剩余价值,劳动和价值遵从了新经济哲学的等效原理,但劳动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或通过劳动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劳动价值的增值是资本增值的源泉。资本家实际上看到和应用了“劳动效用哲学”的增效原理,他们购买了劳动力的价值,却取得了工人全部劳动价值再分配的特权。劳动价值的增值性相当于经济哲学效用的递增性,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是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