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从花牌情缘的民族性开始讲起
先说下有剧透嗷,可能也涉及到后面漫画,俺的新党,现在不吃新千了qwq,诸君避雷 然后这一个系列也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因为在看花牌的过程中我这个思考患者总喜欢多想、也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并不完全正确,也避雷 朋友们好,我是憋着一口气,努力找资源,努力把整个花牌的故事补地七七八八再发表言论的梅森。虽然说中间还有几话关于打牌的buff啥的没得找到资源qwq,但是至少情缘的部分俺是了解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俺会写一系列文章,来对这一部优秀的作品进行阐释和解读。 首先不容忽视,也造成我现在找资源无门的一个既定事实是,《花牌情缘》的作者末次由纪从立场上来说并不是我们的伙伴,这导致了她的作品在中国一系列的下架,甚至知道这件事之后忽然觉得emmm或许动画第四季应该是没门了吧/苦笑。但是事实如此,也很好理解。 就从她选择创作漫画的题材就看得出,漫画作者本人是十分喜欢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在她的脑子里有深深的日本的民族感和价值观。热爱自己所属的集体,这对一个单纯的人的属性来说,其实无可厚非。毕竟我也十分喜爱自己所在的地方。问题就出在我们的立场是不同的,由于我们立场的不同,就必然涉及到一些博弈,所以在这个事情上我认为,她拥有这个权力,去表达自己在某些事件上的一些看法,我想我们自然也有这个权力,去表达我们对她的看法,以及对这种影响的扩散做出一定的回应。这是基于现实和时势我们双方做出的考量。 然后其实也不得不提一下与这个事情发生的很相关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我的英雄学院如花事件。我个人不是那边的粉丝,也并不是完全关注这件事,但是我知道那边的形式,和这边的形式是不同的。我的英雄学院事件涉及到了他的作者用一些特别敏感的事件直接放到了他的作品里,也就是说除却这个作者有如花思想之外,他的这部作品被他用作了传播他思想的一个工具。 但是花牌这边,因为我这几天迅速扒完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内容,然后就我个人的感觉评价来说,这部作品是集中宣扬日本的文化的,有些地方有些人物行为,确实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让我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中间真是涉及到我们的内容很少。可以说这边的情况是作者有问题,但是作品没问题。这也可能是现在花牌和他英目前面临的处境差别的一个原因吧。 我个人的观点是,时事无小事。在相关的事件发生之时,我们这群因为看日本动漫,从中汲取能量的,可能在其他的人眼中作为“假日本鬼子”的存在的人,能够十分敏感迅速地做出反应,并且表达自己的态度,对我们所在的集体维护和支持,我是十分肯定的,甚至说,反应过当,也不是别人拿来抨击的理由。可能是我打小最喜欢的创意表现形式就是动漫,我也知道,在这个集体里,有思想成熟的大人,也有许多懵懂无知者,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来维护比爱好和艺术更重要的东西。但是反过来说,当他们走到这一步,在实践中学习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之后,就可以拥有在花花世界找资源冲浪的权利了(哎嘿)(毕竟这个森上一部在上头的番是巨人呢(画圈圈))。就其实这个界限也是模糊的。 没有所谓的对于不对,在很多理论的辩论下,一切都是势力争夺的选择。在思想的海洋如同潮水一般互相斗争时,我选择站在我的民族这边,加固而不是打开这座墙。我也支持有关于末次由纪的未来的作品不要进入中国主流市场,并进行传播,这是对她的利益抵制。但是反过头来我还在看花牌这个作品还有这么多的感想(可恶)qwq(当时我看的时候她妹出事啊)不过回头看看,bilibili上动画还安在,我也愿意在此处做一个模糊姿态者,借花牌的ip,说一点自己的东西,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为本集体的gdp做些贡献吧(擦泪) 所以这一章,作为我可能会正式写花牌很多章评论的第一章,我愿意首先把《花牌情缘》中的民族性点出来说一说。 在我最近的小作文里,我都在推广一种表达方法,那就是我先阐述我的态度,然后再阐述我的观点,以期能够在我自由表达的同时,能够通过您的思想判断,达到一种相对客观的信息传递,而不是我就要坐理中客这个位置,没有比我更正确的言论。大家喜欢看,能接受,我们就心平气和往下看,不能接受,可以直接划走,或者礼貌讨论。 首先我是很喜欢花牌这个作品的。我作为长时间的日漫爱好者,也比较了解他们的文化。花牌这部作品对日本的文化反应的是很好的,而且几乎体现在了各种方面。比如竞技花牌本身就是日本的一种特殊运动。它的道具是一套印了《小仓一百首》的卡牌,在游戏过程中,大家根据读手朗读出的和歌上句,抢夺对应的和歌下句。 这个《小仓一百首》就有点当时孔子整理《诗经》的那种感觉,也是当职者请人精心挑选了一百首日本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短歌,写在屏风上,最后流传下来的一部诗集。因为他那个日本短歌的形制很有趣,我了解不是特别多啊,在我的了解里,他是那种“五七五”形式,就是5个罗马音+7个罗马音+5个罗马音,组成的是一首诗,还是一首诗的上半联,我也不很清楚(一个文盲的费力解释)。我这段时间也一直想找一本《小仓一百首》的双语对照注释读物,但是我找不到qwq也是如果有大神有的话指导俺一下; 就我还是持一个推断态度,我不确定哈,结合百度我现在以为他这个短歌应该是上局有5+7,12个音,下句有5+7+7,19个音,这样组成了一首完整的和歌,也和动漫里他那个背景音乐一样的读手读的东西,以及他们抢的牌上的东西是类似的。 但是因为这种游戏形式,他们抢牌的时候就会只听某首歌的前多少个音,听到第几个音能辨认出和其他歌不一样,他就可以伸手去抢了。 从这里就看出来,竞技花牌作为一种文化游戏,实际上和文化没有太大关系/捂脸(暴论)就像他们在动画片里说的一样,花牌部更像是一个体育社团。他的游戏获胜关键是记忆、听力、敏捷、速度、战略,就是没有文化…… 我说的没有文化的意思就是,假设我的并不了解日本短歌,甚至不懂日语,我只是把文字图形+声音都记下来,然后我具有上述能力,我照样能去打竞技花牌。我可以不了解其中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的傻瓜女主就会猛然在某一章突然明白某个意向:真巧啊你不解释我也听不懂) 这相对于其他文化类游戏我觉得差别还是蛮大的。就咱们中国有很多文化类游戏,比如说最广泛的肯定是酒令,成语接龙,对对子,猜灯谜,然后飞花令,还有很多规则特别复杂,比如说红楼梦里的骨牌令之类的,我们自己就有很多文化类游戏,但是和花牌一样的又没有:我们就发现,中国的文化类游戏,算是个内容游戏,能够参与的人需要的文化水准比较高,肚子里没点东西听都听不懂,花牌就更像是披着文化外衣的一种运动了,更像是棋牌游戏?(人家本来就叫花牌啊喂)总之是一个夹缝生长的状态,全都沾,但是又都不沾的那个感觉(比划) 我也在想过,中国那么几千年,为啥没有发展出一个类似于花牌这样的游戏,毕竟我们人那么多,然后诗又那么多,不该没理由。对这个问题我只有比较浅显的一点思考,抛砖引玉给大家,欢迎大家赐教。 就我首先会认为我们的历史太长了,诗歌太多了,虽然不是最重要的点,但是肯定是第一个蹦到我脑子里的点哈哈哈/捂脸,就比如说唐诗还有三百首呢,诗经都有305篇,这还是孔子整理过的,如果我们要做牌,我们要做好多好多牌/苦笑 然后我觉得最重要的其实是,中国诗歌的形制使它没办法参考花牌那种方式发展出一个游戏,说人话就是我们写的诗太长,牌上印不下。写诗写的长肯定也是有原因的,一个是我们的地域广,山川河流众多,自然风光各异,记述它们就需要更多的文字;第二个是我们封建历史长,架构多,人民从事的职业多,生活变动也大,创造的物象和能引用的参考文献也多,写诗写的文字就多;第三个是我们人多,写的诗也多,卷起来了(bushi)但是人多就会产生更多关系,产生更加多维的角度,所记录的东西也就变多。最后就是我们的生产能力,导致我们识字的阶层实际上可能要比同时期的日本子跨度大的。在日本,可能诗歌在贵族阶级那边更多,但是在中国,诗是可以被传颂在烟花柳巷,田间地头的。我会认为过于短小而又许多限定表达的诗歌,无法为大众所理解。 所以中国诗歌作为一个文化范围,工的地方相当工,不是我这种俗人能了解的,但是它俗的地方又相当俗,老太太听了都会落泪。它的广度在很久之前,就超过了一个类似的游戏能够承载的体量,再加上它的群众基础太深厚,我们也不像是日本那样固化的阶级社会,没有一个文化界大牛能够像当时《小仓一百首》一样选出一百首中国最好的某种诗歌,并且广泛地被认可。(就比如说没文化的我现在唐诗三百首都没读过一遍)/思考不过根据现在这个势头出一个高中课标范围内的诗词杀?或许也是一种玩法; 总之,像花牌一样的文化类游戏没得在中国发展起来,是既定的事实。从这里其实我们也能够反观出,让花牌这个游戏在日本发展起来的,日本文化的特有条件。首先日本是个岛,它资源丰富,处地安全(毕竟毗连的大陆势力更喜欢在陆地上抢地盘来着),就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它的封建历史时间同样很长,形成了一套奇怪的阶级体系,即无论统一,还是军阀割据,天皇一直存在,并且享有尊荣,这实际上形成的是一种更加固定的封建王朝体系。 类比中国来看,中国存在朝代更迭,一个王朝形成和下一个王朝形成之间,会有一个从地翻到天上来的过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虽然说每一个朝代,都会形成坚定的等级体系,但是不妨碍大家对于权力的博弈实质心知肚明。 日本就不一样,他无论天皇和地方的利益搏斗如何,天皇体系下的权力斗争,这种所谓的博弈规则并没有被打破,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事,可能和他们所在的岛国带来的类似“画地为牢”的自限性思维有关(毕竟大西洋那边也有一个到现在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lei)。事实是,在这样的地理和人文条件下,日本的阶级跨越是很难实现的,它在很多年的历史上稳定地存在着特定的特权阶级,底层人员很难跃迁,特权阶级也很难下位。所谓的文化教育,也只是限制在特权阶级,及一小部分社会中层和下层的人员中,这种人员限制也会影响到诗歌的风格。 首先,日本诗歌的定位比中国诗歌窄(这一段就都是我觉得了,大家指正),因为它的出现更像是文化人之间的文雅游戏,或者是取悦上层阶级所写的那种娱乐作品,有点后唐时候靡靡之音和晏殊老师那种因为人生太顺利所产生的“闲愁”的感觉,这里展示的其实是一部分位于封建社会顶层,没有特别多国恨家仇,没有特别多社会实践,个人命运被现实情况限制太死,继而只能务虚的那种风格(比划) 所以日本的诗歌,就我了解的,在花牌中听到的这些(我真的是一个话多的文盲),就很多是咏物,咏时,咏情诗,或者说,这些基于取悦上位者,而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诗歌,更加虚浮,不切实际而华美。词藻方面也运用很多华丽而不明意义的词汇,在动漫中小奏就指出,许多词语,包括“千早”的名字在内的“ちはや”也被解释成实际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力量”“正义的神的力量”,这也涉及到象形文字转换成音形文字中间的演化,bilibili上有up主讲过,回头有机会再说,意思就是,这些诗歌在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它就主要是针对有文化的读者的,或者说是一个高端的读者群。可能发展成花牌也不是他的本意,不过也像是花牌的游戏宗旨一样,“听到就去抢了”,可能在玩花牌的过程中,一些晦涩而不容易传达的思想确实没有传达给大多数人,只是单纯地增加了它的曝光率(比划) 然后我们再一个更大程度地话说回来,为什么我在这个系列文章最开始要讲这么多关于民族的东西,因为我的观点和漫画作者一样,这是一个代表大和民族的文化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与日本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映射到花牌里所有的角色身上,每一个角色,故事节奏的安排,或者是情节的设计,都因为这是别的民族的作品,有些地方让我们喜爱,有些地方让我们感到奇怪(比划),同时,在看这种作品的时候,对我们有意义的事就是反思我们自己,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气节,我们的人文素养,动画制作等等,到底发展到一个什么地步,为什么事到如今,在动画领域,我们还没有一部能够节奏如此之稳地,讲好我们民族故事的作品出现(个人观点)。可能十年前我看日本动漫的时候,就抱着一种全盘接受的感觉,但是十年之后,这种感觉已经大有不同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们终究来自不同的方向,看到的风景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我也想从这里,先为整个故事的剧情,以及角色性格垫一个大的底色,回头我们分析起来就更好分析那样(比划),就像我们从一个民族的角度,用另一个民族给我们当镜子,一种文化照见另一种文化,一种人也会照见一种人(比划)。花牌带给我更多的感动和成长还是人的感动和成长。往下的栏目我会更多地论述花牌中的角色,但今天我们就以此为开端。感谢朋友们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