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考复习之申论部分——考前答疑

2020-11-28 18:47 作者:柯南家的小于  | 我要投稿

问题1:申论答题的时间分配大概是怎样的呢?

答:关于材料的整体阅读

A、可以先用10分钟对全部材料进行快速扫读,或者只读头尾材料,但不必细读;

B、围绕前几道小题,阅读他们各自指定的局部材料;

C、围绕大文章,针对全部材料,但是有选择性地挑选材料,而不是和每一则材料纠缠不休。和中心主题无关的材料不用、利用价值不高的零碎材料可以不用,是你在有选择性地挑选材料。

小结:快速扫读材料10分钟左右(了解主要讨论的话题、高频词);

针对小题细读对应的指定材料(一一完成小题的作答,也为作文的作答做了准备工作,对材料有了初步的了解);

根据作文主题的需要阅读全部材料,最好预留60分钟及以上(有选择性地取舍作文所需的素材,比如“文问”、“文意”、“文策”,再整合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做好发挥,最主要的是紧扣中心主题)。

问题2:想问一下大作文在写的过程把某一要素忘记写了,该怎么补救?

 答:一、策论文的思路结构本身更多是问题、意义、对策,而传统的文章不一样,本身就可以不分析原因;二、万一文章前面有遗漏,怎么弥补?比如第一段背景铺垫,引出问题和不良影响,然后开始直接提对策,别慌,可以在提完三四条对策之后,再写一段意义,既保证了思路结构的完整性,有起到结尾呼应作用。

小结:写申论作文之前,一定要先审题,建议想好“写作框架”再动笔,确保写作结构的完整性,紧紧围绕主题去展开阐释。

问题3:目前学到的申论话题基本都是关注国内各方面发展情况,现在国际上也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比如环境,疫情等,能否开个专题讲讲如何写“大国形象”“大国责任”怎么写?

答:一、申论考察的问题主要国内的社会问题。即便材料涉及到国外政府、国际社会的经验做法,也只是作为案例和经验;我们从他们身上借鉴提炼出对策做法。

二、 但是,有些问题属于对外性、国际性话题,需要全球通力合作!

三、 营造大国形象,担当大国责任,可以从文化输出、技术创新、本国自身改革(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国际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区域共同体等)

小结:申论考察以国内的社会问题为主,而国外的做法可以作为佐证的案例或经验做法来看待。“大国形象”从我们的理论素养的内容中,同样可以根据主题做灵活地迁移和应用。

问题4:语句理解题如果单纯谈意义或者问题是不是有些单薄?应不应该加上这句话或词的提出背景或蕴含含义?如果材料中提到了对策做法,我们最后是不是应该加上一句对策呢?

答:A、这里理解上可能有点偏差,语句解释题当然需要先指出蕴含的含义意思,只不过郑老师强调的是不要在文字字面上过多纠结,而是围绕着四大要素,在内容上、思路上予以解释。

举例2019国考申论B卷:问题四、“给定资料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15分)

要求:观点明确,紧扣资料,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种种‘遮蔽’指的是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1. 过于迎合“娱乐精神”,剥离具体的历史语境肆意发挥,牵强附会,对历史不尊重;2. 一些创作只停留在私人性经验上,难以回应时代提问;3. 技术和金钱,使得人们忘记了创作的初心;4. 缺乏对农村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的了解,没有深刻认识到乡间和城市之间的隔阂;5. 没有认识到,只有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创作出有时代精神、有思想深度的故事。

B、如果材料中有对策,我们也写,只不过方式不一样,是把对策转化为意义,而不是直接提出对策,而其他机构可能是直接提出对策。很多事情是殊途同归,只要以清晰的思路呈现出全面的内容,达到这一目的即可。

举例2019联考:一、“给定资料2”中提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用成为每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准确、简明,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这句话深刻指出,大数据以及信用建设有着重要意义(2分):

1.大数据使得信用度可以被量化,“看不见”的信用,正在逐步“变现”,大大节省了办事时间和精力(2分) 

2.信用有利于提升交易效率,为新经济提供支撑(2分)

3.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共享企业实现信用免押金,使得用户越来越重视信用(2分) 4. 信用是商业社会的内在原则,信用社会给予了人们一个公平发展的环境,将大大激发创业创新热情(2分) 

5. 信用体系的建立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综合治理发展,能够促进政务精细化管理(2分)

6. 个人信用信息是一种人格勾勒,也是一种制度和规则,有利于塑造一个和谐的社会(2分)

小结:

1.语句解释题用不用加上背景和内涵?

答:可以指出,但重点在于具体的问题表现或者意义的体现。

2.语句解释题需不需要在最后讲对策?

答:我们可以把对策转化为意义去阐释这个语句的全面含义。

问题5:在确定大文章中心主题时,试着根据老师的方法去确定中心主题,但很多时候确定的中心主题跟老师的解析不一致,有的时候明显偏离,请问这种情况应该怎么锻炼自己确定中心主题?

 答:首先,得强调一个前提,题干中对文章中心主题有明确规定时,按照题干规定。

其次,如果按照一些方法,中心主题还是不能确定,可以通过参照概括题题干的办法,来进一步确定。

A、如果题干对中心主题有明确规定,尊重题干中自身的要求;

B、当文章题干中没有明确规定文章中心主题时,尽量以整个材料的灵魂主旨作为文章中心主题的最佳选择,即通过材料中重量级人物的观点或权威机构的政策作法来最终确定整个材料的灵魂主旨;  

C、在题干中有名言名句时,这个名言警句本身已经把中心主题带了出来,那就遵照题干中的提示;

D、题干中的名言警句,对中心主题有所暗示,但没有明说,可以到材料中去寻找该名言名句在材料中的出处,参考其上下文,从而判断文章中心主题;或者到材料中寻找重量级人物的观点或权威机构的做法。

问题6如果问题是“对于...经验做法的启示”?是需要概况材料的对策做法,还是只是把它当成小对策题即可,然后结合材料发挥主观意见?

 答:启示,是按照提出小对策题的思路作答,而不是概括对策,是材料原有经验做法基础上,提炼材料中对策的部分内容,然后加上你的主观意见发挥。而不是单纯地概括对策,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提出小对策题。

小结:启示类的经验做法,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小对策。

补充答疑一:评论型小文章与公文题的不同

侧重点不一样:

1、评论型小文章,重在评论!对策不是重点,要控制,即便有多处材料提到对策,也只是选择性地用材料,对策不用写太多;

如果是观点评论,可以把一些对策转化为意义。可以经常采用三个经典的辅助词,能够、使得、有利于,一个经典句型:为---提供了有力支撑/动力源泉/有效途径/制度保障/倒逼机制/有益探索/重要引擎/重要抓手/激励指引/广阔空间/有益启示等。

如果是现象评论,以分析原因为重点,如果材料中的对策不多,可以把一些对策转化为原因(缺乏、忽略了、没有认识到)。

2、公文题,要确保对策的重点地位,并尽量追求其全面性。既可以提炼材料中现有的对策,也可以将问题、原因转化为对策!

补充答疑二:有些题型,属于题干中的规定很明显,不需要归类,将来郑老师可能会加入这一类。比如分析题:分析原因、分析其成效作用(意义)、分析某一概念的特点。

只不过:分析二字,与概括归纳相比,有一定的主观性,可以适当发挥你的意见。分析某一概念的特点,如果是分析一个正面概念的特点,则是指出其对策和意义,如分析D是外来人人口服务模式的特点;如果是分析一个负面概念的特点,则是分析指出问题及负面影响。比如,分析当前东北地区人才流失的特点。

补充真题答案

2019江苏A    (二)“给定材料3”中的“粉丝文化”引起热议,请对网友的不同观点进行评析。(15分)要求:观点正确,分析透彻。篇幅250字左右。(左右意味着可以上下浮动50字左右)

             评关于“粉丝文化”的不同观点

        这些观点需要辩证理性看待,既有其合理性,也存在问题。认为粉丝文化是低俗文化这一观点,正确认识到了:明星、博主与粉丝之间相互迎合,这些内容大量占用公共资源和社会注意力。但是,该观点忽略了,粉丝文化也有其正面价值,能够使得学术不端等社会问题也因此进入公众视野。

       认为粉丝文化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观点,正确看到了,许多隐蔽未显的社会问题正是在粉丝和网友的披露下才得以暴露,从而有其正面价值。但是该观点没有认识到,部分网红戾气有余而理性不足,为了吸粉而发布虚假内容,贩卖焦虑情绪等,败坏了社会风气。

      因此,对于粉丝文化,主管部门应给予理性的引导,要严厉打击发布虚假内容、传播不良文化等行为。

以上内容均来自郑老师答疑,抽空帮大家梳理一下

祝大家国考顺利进面,第一上岸

公考复习之申论部分——考前答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