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训练初步复盘
背景
自去年12月份以来,共完成了二十余篇文章,有必要回顾总结下产生的问题。但是这件事情不好做,因为没有指导,缺乏评价的准绳。
其实不对,可以看看有关写作的书籍,或者好的文章,从前者中知道指标或者要求,从后者中看到指标或要求的具体表现。逃避或者想着把答案等来是不对的,没有评价的东西我们就去创造评价,比如工作中的绩效考核、KPI考核,还有土壤质量评价,幸福指数等等。
一、行文模式单调
拿上面背景一段行文来说,忠实地记录了大脑的思考过程,本是要找到一个借口不去做,但是我知道这样不妥,所以将这一观点压抑掉,用新的论证来支撑继续行动。因为文章都不长,所以这样反而扩充了内容。
按思考逻辑行文是一种模式,而且我以为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边想边写就行了。可是不思改变,囿于一隅是不对的。还有一种模式,参考逻辑学经典《金字塔原理》、还有咨询教程《靠谱》的知识,叫结论先行。写作时候可以复制粘贴搬到前面,而面试或汇报等场合时就要求在完成脑中推理后强行改变表达顺序。
二、内容缺少深度
有关环评内容的思考主要来自知乎一个博主的信息。不知道是不是有亲身经历的缘故,该博主的内容特点是长而体系化,十多篇文章把环境工程的就业方向列举了,而且方向里都有案例。让我对这一块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反观我的内容市场不能紧扣主题,会扯到别处,原因可能是读书少导致的论据少。
三、文章体裁思考
上篇文章“行业规模与普通人有什么关系?”里图片下有行小字“本来想做成气泡图,搞了半天不成功”。这张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下载了excel版后自行汇总到wps中,琢磨了一个小时xy轴和气泡怎么调,无果,放弃。
通过这个过程,我意识到,写作自媒体有些垂直领域的内容,比如说影评类的,个人成长类等等,天生就是看书、交流、生活便可输出内容,相对以下两种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更少。
进阶的领域是科普内容,出名的有“果壳”,文章用科学去解释现象,最后跟着一连串参考文献。创作这样的内容需要有科研背景,至少外语要好。
再进一步,如果将内容关注到需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垂直领域,就需要找数据,整合处理数据,作图等一系列操作。就好像在写一篇论文,只不过发布在非科学界。
个人而言,也更希望将内容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而不是拍脑袋。这时就可以说“研究发现……”,而不必xie“原因可能是……”。
结语
朋友圈中有大佬发:写作到了一定阶段,不是内容太少,而是凑内容太多要删减。希望我能早日越过两脚书橱,掉书袋的阶段,进入博闻强记的境界。

原发布时间:2023-01-23 22:02
记录原发布时间理由可看开篇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