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以《药》为例,浅谈鲁迅的写作技巧

2023-03-20 11:04 作者:丶糸色望丶  | 我要投稿

1.色彩运用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在文章的开头部分,鲁迅只运用了黑白两种色调描摹环境色彩,凸显出一种阴暗冷清的氛围,同时也更显得老栓前去买药这件事具有特殊的隐蔽意味,暗示了这“药”其实是见不得光的“秘密”。而后出现的馒头是鲜明的红色,那红还在一点一点往下滴,这“鲜红”一字用的非常的巧妙,其一是鲜红色在黑白的世界里显得格外的扎眼,对比感强烈,其二是“鲜”红同时也表明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在刚才逝去这一残酷事实,再加上后文“那红还在一点一点往下滴”描述,则更叫人头皮发麻、毛骨悚然。

 

2.人名的设计

我个人一直认为,在小说中通过设计特殊含义的人名来表达人物形象,是一种很好用且很高明的手法。比如在《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名,“祥林”意味“吉祥如林”,分明是顶吉利的名字,却属于一个多次失去幸福、在生活中泯灭的悲剧人物,充满了对比、讽刺、深切意味。而《药》这篇文章中,鲁迅对于人名的设计下了许多的心思,我们就来一一赏析一下:

(1)“华”“夏”

整篇小说按照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写了华老栓给儿子买人血馒头治肺痨的明线,与夏家的孩子被害的暗线。双线穿插进行,最后在文章结尾交织。“华家”与“夏家”的故事在小说里看上去好像只是个例,但和他们两家类似的“华夏”家庭的命运却比比皆是。两家的家属:小栓的母亲与夏四奶奶最终在乱葬岗相遇,这就是那个时代大部分劳苦大众最真实的写照,夏家孩子最终遇害,而小栓吃了由他生命做成的人血馒头却也终究没有治好病。鲁迅正是想借两个家庭的典例来讲出整个“华夏”的遭遇。

(2)老栓与小栓

众所周知,中国向来有避讳的说法,儿子的名字里不应该出现和父亲名字相同的字,鲁迅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他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子的人名呢?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写那些小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也会有“吃人”的一面,“他们娘老子教的”,在那个普遍愚昧封建落后的时代,父辈的落后愚昧最终也会传递给子辈,一代又一代,毫无区别,如同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麻木不仁。“栓”意味“阻塞不通”,因此小栓终究会和老栓一样“在思想上阻塞不通”。

(3)夏瑜

最终在文章的结尾,在坟前夏四奶奶说出了孩子的真名——夏瑜。毫无疑问,这个名字是在影射革命斗士秋瑾,中国自古便有“怀瑾握瑜”的说法,认为君子“玉不离身”,用玉来比喻美好的品德。包括前文场景描写里的牌匾“古某亭口”,实际上就是秋瑾女士遇害的古轩亭口。鲁迅在《药》中毫不避讳的对夏瑜的同情惋惜与赞赏,其实就是对秋瑾牺牲的认可与赞扬。

(4)茶馆里的路人

茶馆里的路人没有姓氏,都是些“驼背五少爷”“满脸横肉的人”“花白胡子”这样的代称。鲁迅没有道理不给他们安上一个名字,那为什么只是用特征去指代呢?因为这些人,悠闲地把夏瑜的遇害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无个性就是他们的个性,无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他们是一样的麻木,一样的潦倒,一样的愚昧残忍。他们分明是同一帮人,或者说是同一个人。他们不需要有名字,他们不应该有名字,他们就是当时所有封建蒙昧大众的化身。

(5)红眼睛阿义

这是一部分人的解读,在这里我只做简单介绍。红眼睛阿义是牢里的狱卒,在夏瑜入狱后还试图敲诈勒索,甚至迫害夏瑜。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的眼睛是黑色的,而心是红色的;而一旦眼睛变成红的,那么心就是黑的了。

 

3.暗示与隐喻

(1)小说的暗线并没有明着叙述,而是借由茶馆中客人的谈笑来概括。只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悲剧:一个少年怎样在夏四奶奶的艰辛抚养下长大,怎样获得了“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这个信念,并一步步为了这个信念去参与革命付诸实践,却被自己的亲人“夏三爷”为了银子出卖,关进了牢里被压榨迫害,还仍然给牢头传播革命思想,被打了反而说阿义“可怜可怜”。夏瑜的努力与信念在茶馆的看客眼中被消解为无,他们一直认为夏瑜是“疯了”,甚至这成为了他被肆意杀害的正当理由。作为读者的我们仔细揣摩后,真的会感到恐怖、感到悲哀、感到头皮发麻。

(2)【“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在这里,乌鸦是夏瑜的化身,是反叛者、是革命者的象征,夏四奶奶把对儿子的冤情寄希望于乌鸦这一意象之上。但乌鸦是怎么回应的呢?它不给群众许诺那些假大空的光明的未来,只是“铁铸一般站着”,用自己的存在让这个寂静无声的世界感到悚然。因此这只乌鸦不会也不需回应夏四奶奶的期盼,而是坚定地朝着自己要去的方向,箭也似的飞去了。


文档为群内聊天内容整理,发言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各位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意见或建议(包括捉虫等),请联系群内管理员!

想一起参与讨论,欢迎加入散题书院,门牌:1045099671

以《药》为例,浅谈鲁迅的写作技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