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笔记(1)——康德哲学综述

2023-07-07 09:30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康德专题研究-邓晓芒


专题研究(一)

一、康德哲学的意义

        康德的三本批判的基础是纯粹理性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世人,《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

        康德前的哲学思想比较容易进入,比如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之后的哲学思想较难进入。康德使西方哲学上了一个台阶,也使得西方哲学逐渐专业化。哲学的体系性变得更强。

        康德是对以往哲学的汇总,也为后面的哲学开辟了新领域。康德哲学是一个“蓄水池”。康德哲学提出一些“永恒性”的哲学问题。

二、康德哲学的方法,进入《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的方法

       康德哲学是为了调和当时的两大哲学流派:唯理论与经验论(进而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理论表现为独断论,经验论表现为怀疑论。

        既然是调和,那必定对双方进行了批判吸收。

        康德为了逻辑的严密使得文章的表达极为繁琐,行文不流畅。读的时候不要断章取义。只有懂了康德的思想才能辨析他的“矛盾”,即思想深处的矛盾,而并非作品中文字之间的矛盾。

        读者要在康德“较笨”的语言表现中去帮助他“说圆”,帮助康德说圆后便能理解他内在的思想上的矛盾。读康德要有一种同情的理解

三、《纯》的背景

1、正在发生的法国大革命。《纯》第一版在1781年发表,法国大革命在1783年达到高潮。“法国革命,德国总结。”批判的革命与现实的政治革命两相呼应。

2、牛顿自然科学的影响。例如牛顿的机械论对分析论的影响,通过经验将研究对象分成部分加以考察。

3、卢梭人文自然科学的影响。

4、唯理论和经验论等哲学思潮的影响。这两者不能简单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阵营。康德更注重独断论和怀疑论。斯宾诺莎的独断论使得唯理论走到了尽头,莱布尼茨试图弥合二者但是失败了;休谟使得怀疑论走向尽头,试图取消一切自然科学。康德本身属于唯理论中的大陆理性派,他吸收了莱布尼茨思想中的“能动性”、统决思想。此外休谟对他的挑战非常大,休谟的怀疑论对先验的知识一个个加以怀疑与推翻。休谟打断了康德的独断论。

四、《纯》的主题

1、批判理性本身。康德之前,理性是至高无上的,理性成为了裁决一切的法庭。康德选择对理性进行批判是试图建立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即他认为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为科学和人的认识奠定基础、为人的幸福和道德奠定基础。康德认为哲学的目的是掌握自然的必然性、发扬人的自由精神。康德试图为自然立法,这种立法是通过对理性的批判进行的,换言之只有经过对理性的批判,理性才能为自然界立法。

2、为自然界和自由立法。自由一旦被立法,它便是道德法。

        康德之前的形而上学都“建立在沙滩之上”,容易垮台,而康德试图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牢固的理性之上。

3、康德哲学的四个问题。

认识论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探索知识的作用范围是什么。知性、感性、直观、范畴、时间、空间等,这些都是建立知识体系的构件,这些构件只能用在经验设定的范围中。

道德问题,“我应当做什么?”。

宗教问题,“我可以希望什么?”。宗教解决的是宗教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德福一致。

人类学问题,“人是什么?”。康德从道德问题和宗教问题中试图探究人的本质。

认识论是首要问题。


学习笔记(1)——康德哲学综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