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海军又一艘远征基地舰交付
3月1日,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旗下国家钢铁造船公司向美国海军交付了“刘易斯·B·普勒”级远征移动基地舰的4号舰“约翰·L·坎利”号(ESB-6)。
ESB-6于2020年6月开工建造,同年11月铺设龙骨,2021年6月命名为“约翰·L·坎利”号。该舰舰长约239米,舷宽约50米,吃水约7.8米,满载排水量近9万吨,是目前全球第二大的常规动力军用舰艇。造价约5.3亿美元,比一艘4万多吨的两栖攻击舰高达30亿美元的建造成本便宜的多。

该舰设有两层作业甲板,上层飞行甲板可起降包括MV-22“鱼鹰”双旋翼运输机、MH-53E“海龙”运输直升机;下层为主作业甲板,可运输物资,搭载小型船艇等。此外,还配备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可为舰载部队执行任务规划、机载水雷对抗以及特种作战提供支持。
按照美国海军设想,远征移动基地舰属于后勤保障舰,为远征舰队提供移动的基地保障。该型舰兼具“港口和码头”的功能,能使水面舰船无需再专门挑选有港口码头的地方停泊,从而提高了远征作战的效率。“刘易斯·B·普勒”级远征移动基地舰目前已有3艘服役,首舰“刘易斯·B·普勒”号(ESB-3)于2017年8月服役,2号舰“赫谢尔·伍迪·威廉姆斯”号(ESB-4)于2020年3月服役,3号舰“米格尔·基思”号(ESB-5)于2021年5月服役。5号舰“罗伯特·E·西马内克”号(ESB-7)已于去年5月开工建造,并在去年10月铺设龙骨,6号舰(ESB-8)的建造合同也已授出。

远征移动基地舰是一种功能类似海上码头的大型支援舰艇,用于在无法及时获取陆上基地后勤补给的情况下,进行装备投送和物资补给。近年来,美军提出“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这一概念旨在热点海域建立临时阵地,进而夺取制海权。远征移动基地舰是“远征前进基地作战”概念中的重要一环,不仅能够执行后勤补给、伤员救治等任务,还能搭载气垫登陆艇,进行火力部署。不同于陆上基地,远征移动基地舰机动性强,能够部署在潜在热点地区,一旦开战,依托舰上搭载的重型直升机,可对前沿岛屿进行装备补给,还能充当补给点,或派出气垫登陆艇进行两栖作战,被认为是制胜战场的关键装备。

不过,这种移动基地舰的弊端明显,由于船体采用民用技术建造,达不到军用标准,一旦船体被击中,将造成严重损伤。另外,舰上未安装舰炮等防御武器,无法对来袭导弹进行拦截,战场生存能力较弱,极度依赖护航舰艇的保护。同时,其最大航速低于目前大部分军舰速度,一旦被对方盯上,将很难逃脱,更不要说是对方的飞机了。
伊朗海军也有一艘海上基地舰——“莫克兰”号,最大排水量达12.1万吨,成为全球最大常规动力军用舰艇,和“福特”级航母二号舰“肯尼迪”号12万多吨的排水量差不多。总感觉美国海军造基地舰还算情有可原,伊朗海军造基地舰则显得莫名其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