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读者谈谈曹文轩老师的书
“当时阳光如泄,一望无际的葵花田里,成千上万株葵花,花盘又大又圆,正齐刷刷的朝着正在空中滚动着的那轮金色的天体……”
你好,感谢你点进我的专栏。 前几天理书柜发现我居然有这么多曹老师的书,上微博、百度一搜曹老师的名字果然看到的又是各种不堪入目的骂声。这则专栏不是想据理力争什么,也不是想和谁对线,只是想说说我的看法。
我从小学二年级字都还没识全的时候就开始看曹老师的书了。第一本看的是《红瓦黑瓦》,没有拼音的书读起来虽然有点吃力,但是我竟然翻着字典把它啃完了。也是这本书,让幼小的我心中有了一片广阔的油麻地。
后来我就和母亲说,这本书好看,多给我买点这位作者的书吧。于是,我的一大半小学时光都是曹老师的书陪着我度过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甜橙树》《三角地》《根鸟》……你说,照片里就这二十几本书啊,可是这些书我每本都读过好多遍,以至于我读到小学六年级时,有一项作业要求写《草房子》的读后感,我连书都不用翻就可以一气呵成地写完。 但是小学毕业后的很多年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没什么时间读所谓闲书了,能用来读曹老师的书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比较有印象的还是一次学校里办义卖活动,一个同级的女生捐了曹老师的《寻找一只鸟》。当时鬼使神差地,我看到这个书的名字就有种熟悉的感觉,上前一看,果然是曹文轩著。于是果断买下了它,还和那位女同学攀谈了几句,“我就知道,肯定会有人买的!”那是遇到同好的欣喜啊。可惜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不过书倒是买回来当天就看完了。
再后来就是在网络舆论中看见曹老师了。有时候看到自己从小就仰慕的作者被人骂的狗血淋头,还是会有些不甘和心痛的,但在互联网上也不好说什么。具体骂些什么呢,我当然好奇,于是去搜索,看到很多人都说一些书里的打油诗和情节描写太露骨或是不合常理,仔细回想一下这些被批判的内容确实存在不假,但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真的有注意到这些吗?提起曹老师的书,我回想起的永远是盛满乡土人情的油麻地、在甜橙树下嬉笑的三五好友、长满了百合花的大峡谷、雪崩后互相扶持着生存的孩子们,等等。那些所谓的“露骨”、“se情”内容,不过是成年人看来的。人长大了,总容易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东西,看些什么都是黄色的,以至于看不到它本身的色彩。又或者根本就是为了找这点黄色去看一整个作品,那么露个身子都能算黄色。无论如何,曹老师的书给年幼的我带来的感动和向往,于我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春送走了冬,夏又绿了春,秋刚把夏染成金色,白色的冬天又来了……” 感谢你看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