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要撒多少「善意的谎言」,才能从无效社交中脱身?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说过这样的小谎话?
对着不太熟络的同事夸奖“Kelsey,你今天这条裙子好美,和你特别搭!”,跟团队里并不积极的成员说 “我们都觉得你为这个项目做出的努力不可替代。”
这些谎言被称为White lie。代指那些好心的、没有恶意的谎话。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一天中会说平均1-2次谎,其中不乏我们认知中那些“善意的小谎言”。
多数人从小就被教导诚实是一种美德,大部分情况下,选择说谎不是因为我们是个不诚实的人,而是告诉对方真相,在当时看来是多此一举的、麻烦的甚至有害的;相比之下,小小的善意谎言看起来人畜无害,也更能维系彼此之间良好的关系。
基于这种判断,人们往往会更倾向于撒谎,因为心理负担更低。那么撒一些善意的小谎言,真的是两全其美的最优策略吗?


几千年来,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诚实作为一种美德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假如用这种方式解读了“诚实”,也能用同样的框架将“谎言”合理化:如果说谎,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维系大家的感情,那么在道德上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由此看来,仅仅用道德准则去衡量“诚实”的价值是相对片面的。
当我们站在“真相”与“谎言”选择的岔路口上时,“说实话”的想法似乎会让我们迅速联系到潜在的负面影响:引发争吵、造成情感伤害…
基于这样的顾虑,“诚实”的风险被无限放大了,人们开始害怕聆听者的反应。

这样的担忧直接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交往,甚至在家庭关系上也有直接的体现,在美国有大约25%的成年人不会主动联络他们的家庭成员。
而针对这种家庭疏远问题的增加,研究人员Joshua Coleman认为是社会交往给人带来了压力,越来越多人认为:一旦自己不能满足他人的需求或让他人感到不适,自己就会被列入社交黑名单,剔除出人际交往的圈子中。
这样的不安和担心让很多人开不了口,无数真诚的善意也被扼杀在摇篮里。

基于种种考量,“不诚实”既能降低对方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能让我们规避被人厌恶的风险,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最优解”。
由此可见,说谎的初衷源于人们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渴望。大家都想尽可能减少社交中的摩擦,展示自己彬彬有礼、善解人意的美好形象。
恰恰是那些为了加强社会联系而说的谎话,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人际交往,甚至付出的代价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大。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今天就来拆穿。
当我们作为个体撒谎时,一个简单的推理逻辑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如果我在撒谎,其他人可能也在对我撒谎。”
这种互相猜忌的思考方式被心理学家称作欺骗者猜疑 (Deceiver’s distrust)。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对他人的不信任,源于我们自身的不诚实。

不仅如此,社交平台上对于心理学概念的误用,似乎也在鼓励更多的人“不坦诚”。
现如今,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已经慢慢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人在互联网上探讨和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分享,其中不乏“PUA”“煤气灯效应”“边界感”等等热点话题的讨论。
当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寻找如何让自己减轻孤独感、改善情绪的答案时,有一些大V或者“资深账号”就会建议人们直接切断与造成痛苦的根源的联系,让他们不要再尝试沟通或者保持坦诚。
这些略微有些偏激的观点,加剧了人们对于社交潜在负面影响的担忧。矛盾的是,这些建议的初衷往往是想帮助人们逃离孤单等负面情绪,而诚实正是帮助减轻这些感受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谎言的隐形危害往往被人们刻意地忽略或者避而不谈,而“善意的谎言”则作为一种话术技巧被更多人认可和推崇。

其他研究也表明,谎言和封闭的态度无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导致社会联系的减少,以及对他人疏远感的增加。
心理学家们发现,当人们在保守秘密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种对信息的“孤独感”。而当人们说的谎言越多,这种孤独感也会更加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为了维护人际关系说谎,结果却事与愿违。
他们会愈发地感到自己孤身一人。

现在我们就能够理解,选择欺骗其实与道德原则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说谎不仅潜移默化地增加了社会的距离,还会给个体带来安全感缺失的负面情绪。

在一场社会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社会交往中保持坦率与诚实,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与观点。实验结束后,许多参与者都表示,对所有人都说实话一开始会比较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诚实并没有造成想象中的伤害。相反,它创造了人与人之间更紧密的联系。
相信讲到这里,大家都更愿意提高自己在社交中的诚实度。不仅能轻松做自己,畅所欲言的同时也能让他人放下顾虑,向我们敞开心扉。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可操作的步骤:
第一步,积极与他人交往,不回避或者拒绝社交。
在开始一段对话之前,我们可以先思考想向对方分享的内容——观点、经验或者价值观——当我们抱着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想法进行交流时,双方是平等的,能够快速建立起信任。

事实上,诚实是一种增强联系的工具,而不是用来说服他人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很难真的改变一个人对深层价值的看法;相反,大部分人会因为他人尝试说服自己的态度而变得更加执着。
因此当我们仅仅以了解对方作为目标,对话自然更加容易成功。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保持更加开放和接受的态度来传达想法;多用问题来回应而不是反驳。这帮助双方将对话放在对等的位置上,更多地表达真实的自己。

第二步,向他人表明他们可以对你诚实。
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是发展听取他人观点的能力,即使这些观点可能在你看来是不正确、不严谨的。法律学家Douglas Stone和Sheila Heen在《谢谢你的反馈》(2014)一书中鼓励我们多换位思考,因为没有人能提出完美的观点。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能对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持开放态度时,我们也会随之变得更容易接受诚实的话语。

当然,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向他人表明,我们信任且接受诚实,诚实也不会让我们因此放弃原本的友好关系。换言之,这能让我们开始告诉自己,“我可以处理真相,并积极向他人展示我对诚实的感受”。
当我们开始想对他人更诚实,这能快速改善我们总是在担忧风险、顾虑后果的情况,我们会尝试在诚实的情况下想到至少一个可能的积极结果。在这个过程,你会慢慢了解那些错过的诚实机会在哪里,并在机会来临时抓住它们。

在个人对话中逐渐建立信任,可以帮助提升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信任感。而在日常的互动中,信任和联系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让它们呈螺旋式上升,将几十年来一直滋生的孤独与不信任打破。
让我们一起诚实地面对这个多彩的世界,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他人对你的坦诚,也许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References:
本文系编译,原作者Elena Svetieva&Leanne ten Brinke,原文为:https://psyche.co/ideas/be-honest-little-white-lies-are-more-harmful-than-you-think
Levine, E. E., & Cohen, T. R. (2018). You can handle the truth: Mispredic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honest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7(9), 1400–1429. https://doi.org/10.1037/xge0000488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Wei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