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北宋名臣,少年任侠,年老治蜀,与孔明齐名,称得一流人物

北宋名臣有许多,官拜宰执也许多,唯独他,没有当过两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高官,却能与蜀汉丞相诸葛孔明齐名。
为啥北宋,只有他能与诸葛孔明齐名呢?只因他们都干过同一件事——治理巴蜀
自古巴蜀都因为崇山峻岭和中原文化交流有所隔绝,时断时续地,自从秦将司马错拿下巴蜀后,它正式成为华夏一员。
可是由于地理原因,巴蜀很容易割据,与中原王朝形成对立,可是自从出现诸葛孔明和他以后,巴蜀才彻底融为华夏一统之中。

而这位治蜀名臣,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张咏,张复之,号乖崖。

张咏一生可谓侠气十足,从少年时仗剑走天涯,到当官后,敢为了百姓和国家,使用霹雳手段,丝毫不顾法律程序。
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张咏都秉持着心中信念,只要为了国家安定和百姓安康,自身荣辱都可以抛到了一边。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了解这位北宋豪侠如何走完自己贯彻信念的一生吧!
一、少年任侠的开始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今山东省菏泽,和张亢算是老乡),出生于后晋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此时正是五代十国,天下纷乱。
出生于乱世的张咏,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自幼就练就一番文武双全的本领。
做人不拘小节,哪怕自己很贫穷,外出交游时,也总是能不卑不亢,从来不肯居人之下。
时间一下就到了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此时朝代已经更迭到了宋朝,由于它定都汴梁,为了和后面定都临安的宋朝进行区分,史称北宋。
此时北宋建立才四年,天下还是纷乱不堪,盗贼横行。

此时张咏18岁,他从小就向往隐士任侠的生活,如今他长大了,有时间也有能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于是张咏就一人一剑开始自己游历天下的旅程了。
前面提到北宋刚刚建立不久,朝廷对于地方掌控也不牢固,世道也不安定。
可以说是秩序崩坏,治安混乱。一人胆敢走夜路,都要担心一下自己的人身安全。

有一夜,张咏带着行李住进了一家野外客栈,这家看起来没啥特别的,没想到这家店居然是黑店。
干的勾当和水浒里孙二娘干的别无二致——杀人越货。
掌柜父子三人看到张咏带着鼓鼓囊囊的行李,都以为是大买卖上门了,三人对了一个眼神,便决定了要谋财害命。

没想到张咏十分警觉,很快就察觉此三人的意图,只是假装上楼,没有戳破他们的阴谋。
三人却以为奸计得逞。
等到夜半三更,店家长子偷偷上楼,准备结果了张咏的性命。
没想张咏早已埋伏房门后面,只见房门推开,张咏一个闪身,手起剑落,就把店家长子,斩杀当场。
速度之快,店家长子还来不及发出惨叫,就倒在了血泊中。
次子见兄长还没有下来,便准备上楼探查一下,当推门进去的刹那,一剑就把他给刺穿。
当张咏完成双杀后,他感觉大局已定了。等到天亮,张咏收拾好行李,像什么都没有发生的一样走下楼。
正巧看到店家掌柜坐在楼下烤火,张咏也不多话,上去就是一剑,把他们全家整整齐齐送上了路。
然后放了一把火,烧店走人。
这么多年快意恩仇的游侠生活,让张咏经历太多这样的事情,此时张咏的阅历,已不是那些普通的书生能比了。
对基层百姓的生活,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这个天下之所以纷乱,归根结底是因为秩序的崩坏。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秩序,人人都想着弱肉强食,那么良善之人是很难在这种环境生存下去的。
长此以往,善人要么死去,要么被恶人同化,那么国家又何谈安定,天下又何谈仁义呢?
张咏深刻地明白行侠仗义不过是让一两人脱离苦海,而进入仕途才能拯救天下的黎民于水火。
二、入仕济民的抱负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咏此时32岁,已过而立之年,终于决定踏上仕途了。
作为寒门子弟,进入仕途只有一条路——科举。
32岁那一年,他决定通过科举,踏入入仕参加科举,从根本上改变这个还没有秩序的世界。

但是现实却狠狠给张咏一个大耳光,自命身经百战而见得多的他,十分暴冷地落榜了。
考试前他自以为能夺得魁首,没想到发榜后,却连最后一名都没挤上去。
对于一直有些高傲的张咏来说,这个耳光都把他打懵了。

有些心灰意冷的张咏脱下了儒服,想要入山修道了,当他想拜希夷先生陈抟为师时,得道高人陈抟一眼看出他济世安民的心在躁动。
相比让天下再多一个道士,不如让天下再多一个好官吧!
陈抟便劝诫张咏,每个都有自己的道,你的道不在此,隐避深山,你还是遵从本心去拯救天下黎民吧!
在陈抟的点拨下,张咏又重燃了斗志。
太平兴国五年(979年),34岁的张咏,重返大名府解试考场,他决定再战个痛快,他张咏何时认过输。

这一次复考,张咏遇到了比他小15岁的青年寇准,仗义豪放的张咏遇到刚直不阿的寇准,一下子两人就对上眼,从此两人引为知己。
可是孤傲的寇准一辈子没有服过谁,就是对张咏心服口服。
哪怕张咏打趣寇准不学无术,寇准也只是一笑了之。
解试之后,考官品评文章,众人都以张咏当为第一,这次张咏终于洗刷了前耻,并且还能稳住心态,不仅没有志得意满,反而反过来推崇大名府宿儒张覃当为第一名。
同样性格孤傲的寇准也被他感染,和他一起联名写信给郡守,请求把解试第一名的位置让给张覃。
这件事让张咏和寇准在士林中可谓是广殖名望。
翌年,太平兴国五年(980年),35岁的张咏与寇准一起高中了进士。
这一年的进士榜,在宋代仅次于仁宗嘉祐二年的龙虎榜,除张咏和寇准外,如苏易间、李沆、向敏中和王旦等后世的名臣也都是在此榜中及第,步入了仕途。
三、因为才干的升迁
在宋太宗振兴国朝文教的国策之下,这批青年才俊都在各自的领域受到了重用,与寇准长年在任京官不同张咏的履历更多的还是在地方。
在登科后,张咏被授任大理评事,到鄂州崇阳担任知县。
他在担任崇阳令时,发生了一个有名的故事。

那一天,张咏端坐堂上,面前站着一个小吏,“老子我只贪了一文钱,就算被你抓住了,你有本事也就打我一顿板子,难道你还能砍了我不成,”这个小吏轻蔑地看着张咏,嚣张地讥讽道。
此时张咏刚到崇阳不久,就抓一个偷拿官家财物的小吏,按照常例来说,像张咏这样的品级低、资历浅、没背景和没根基的官员来说,最好不要得罪在此世代传承的吏员们。
俗话说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吏员,还有强龙不压地头蛇。
加上小吏也只偷了一文钱,数额不大,按照国法也是很难治罪的。
按照常例和过往县里的套路,此事本该是不了了之的。
可是张咏那是一般的县令,就把他就算放在整个一千多年的士大夫群,都是非同一般的存在。
想当年,张咏游走江湖时,可是敢拔剑就敢砍人的主,现在虽然披一身官皮,难道就这么被一个小吏一句话给噎住了。
更何况这小子所触碰的,可是张咏一直以来最重视的东西——秩序。
哪怕张咏官再小,也是那人的顶头上司,就算想砍人只需要加点理论支撑,就够了。
张咏很平静地回视着小吏嚣张的目光,眼神深邃得让小吏不由得打颤,“你今天或许只贪了一文钱,但是以你这种敢顶撞上官,且不思改正的品行。
只怕日后还要接着贪,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为了大宋日后的吏治清正,本官今日便要斩了你,以绝后患。”
张咏的话一字一句说得掷地有声。
然后也张咏不管官衙其他官吏的阻拦,竟然执剑下阶亲手将小吏的头颅斩下。
当时,在场其他官吏都县令大人亲自砍人的画面,给震撼得到呆立当场。
这种不走司法程序,直接加了个铺垫就砍人的操作,还有些不走寻常路了。
擅杀官吏的做法,明显有些破坏宋朝司法程序,虽然史书也没有记载对此事处理,但是从后来张咏一日升官的结果来看,朝廷对其是没有任何处理的。
就这样,张咏对贪一文都无法容忍的雷霆手段,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此崇阳地区吏治变得清明了,无人再敢在张咏手下做手脚。
当张咏三年任满,要调职时,史书留下了“崇阳民常固留之”的记载。
可见张咏在崇阳县的所作所为,那是深得民心的,我们可以看出张咏为了稳定秩序,那也真是不计后果的。

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一直到淳化三年(992年)的12年中,张咏就这样凭借过人的才干,加上李沆、宋湜、寇准等人举荐,从地方知县稳步升迁至一路转运使。
在淳化四年更是被官拜枢密直学士,允许穿戴三品金紫朝服。
13年里张咏能从一个地方官就一路做到部级干部,其中技术含量,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同时代和张咏一起登科的文豪苏易简,纵有状元加持在身,升官速度都没有张咏快。
可见张咏治理地方真是别人难以企及的能力。
这个少年曾经任侠天下,当了县令还敢砍人的张咏,如果就在这般平稳的节奏中升官下去,完成世俗意义上的人生成就,未免过于平淡,很幸运老天爷也是这么想的。
四、治理蜀地的开端
淳化五年(994年),已经49岁的张咏受命知益州,这是他第一次进入蜀中为官。

以当时的节点来说,张咏的这个任命是很尴尬的,因为在淳化四年,四川刚爆发了王晓波李顺起义。
到了淳化五年正月,李顺率领的蜀中义军,就已经顺利攻陷了益州城,自号大蜀王。
作为刚被任命的益州知州张咏,他的治所,现在地盘却是敌军的手里。

朝廷也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在张咏正式任命前,宋太宗先派遣了王继恩,王公公作为平叛主帅,率军出征。
王公公在当年5月攻破益州城,平定了叛乱。
而张咏却迟迟没有动身,直到9月份才正式得到命令后,张咏才前往益州赴任。
对于四川当时的乱局,张咏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要处理这样一个长期被朝廷折腾,又一直和朝廷离心离德的地方,必须要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才能镇住状况。
好在当时王公公已经获胜4个月,又有重兵压场,情势应该是比较安定的。
可是当张咏到达益州后,发现事情的发展已经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蜀中局势并没有因为叛军首领被杀,而逐步稳定,反而更乱了。
这一切乱象的源头都来自平叛元帅王继恩,作为一个有追求的公公,他有感于仗打得太快,实在是不够刺激,不仅没有清剿王小波和李波的余党,反而坐视王小波和李顺的余部四散逃命。
这样王继恩就有正当的理由,继续驻军益州,并且还能以搜捕叛军为名,纵兵掠夺四川全境,暴取财物。
经过王继恩这么一通瞎搞,四川乱得更厉害了,一月之间,四川竟又有八座城市被叛军余部攻陷。
但王继恩对这些真正的硬骨头却依旧视而不见,反而终日饮酒作乐,只让军队去侵扰无辜的百姓,进一步逼着老百姓跟着叛军作乱。
对于王继恩只顾个人私利,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张咏实在看不惯。
可是无奈对方官比自己大,又是宋太宗的心腹,和王继恩正面起冲突,掉脑袋只能是自己。
张咏一开始想借着送军需送粮草的方式,来暗示王继恩出兵,不料王继恩不但不领会,反而掉过头,把那些送军需的百姓构陷成叛军抓起来,还送回来交给张咏处置。
对此,张咏实在忍无可忍,二话不说就把百姓给放了。
王继恩听说张咏把百姓都放掉的消息后,感到十分不爽,这姓张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嘛!
于是亲自前去张咏府衙质问,为何要放走乱民,是要纵容他们谋反不成。
张勇却不慌不忙地回道:“这些乱民,原本就是李顺胁迫的良民,如今我与公再把乱民教化回良民,断了叛军的来源,有何不可吗?王公公。”
一句话噎得王继恩无话可说,二人不欢而散。
经过此事,张咏明白王继恩在蜀中一日,蜀中就不得安宁,既然官职压不过他,无法明面上是无法扭转大势了,那么只能暗地出手了。
一方面,张咏采用江湖手段,派人暗地跟着王继恩的士兵,一旦他们做出不法之事,立即把他们绑了,丢进枯井里处死。
一方面又密奏朝廷,申明王继恩的不法之事。
王继恩发现士兵莫名地失踪,一猜就知道是张咏所为,便立即上书弹劾张咏任侠妄为,不遵从礼法,应当罢黜。
当王继恩知道朝廷文书下来时,他实在高兴坏了,可是王继恩等来的不是罢黜张咏的文书,而是宋太宗的申斥。
同时宋太宗还委派大臣前来和王继恩共掌兵马,这个时候王继恩才有所收敛,可是依然按兵不动。
对于平叛,张咏眼见王继恩是指望不上了,可是王继恩手下还是有忠义之士的,他借探讨政务的机会,说动了上官正等将领前去平叛。
在上官正等将领出发前,张咏特意设宴为他们饯行。
酒酣之际,张咏举杯对军官们劝勉道:“各位将军,此去平叛,尔等必能直抵敌寇营垒,荡平叛贼,还蜀中以安定。
来满饮此杯,祝各位将军凯旋。”
上官正等纷纷举杯回应。
官军在上官正等将领带领下大获全胜,一举肃清了李顺余部,蜀中的纷乱也逐步平定。
这为张咏治理巴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张咏的恩威并施,原本因为叛乱而萧索的蜀中,又焕发了新的生机,使得蜀中百姓对其是既敬畏他又爱戴他。
张咏本来是要在益州干满三年再来开的,没想到一件事情发生,使得张咏不得不提前离任。
五、丧满再仕的重启
张咏在益州还未任满,就因父亲去世,只能辞职回家丁忧。
可是宋太宗觉得张咏才能实在太突出了,不能让他在家埋没三年,于是在张咏丧期未满,就把他重新起用,改任张咏为兵部郎中。
虽然张咏在兵部任职,却一直关注民生,正巧遇上朝廷下诏在川、陕各州同时混用铜铁两种钱币,而且铜钱和铁钱兑换比例是一换十。

对此张咏觉得有些不妥,于是上奏道:“陛下,臣昨日经过利州时,发现那里用一枚铜钱换五枚铁钱,而在绵州则是一枚铜钱可换六枚铁钱,到了益州则一枚铜钱可换八枚铁钱。
若统一规定以一当十,恐怕于公于私都不方便。
臣希望根据各地的估算来折算铜钱,比较合适。”
宋太宗认为有道理,便采纳张咏的建言。

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即位后,张咏加任为左谏议大夫。
到了咸平元年(998年),张咏的老冤家王继恩在权力交接的风波中失势,彻底离开权力中枢出局。
而张咏则凭借着在蜀中的优秀政绩,再次升官,授御史中丞
作为御史中丞,在承天节斋戒聚会时,张咏看到丞相大臣中有酒后失礼的,便上奏弹劾他们。
咸平二年这年夏天,张咏又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
恰逢当年歉收,有很多百姓都通过私自贩卖盐来养活自己。
官吏以贩卖私盐为罪命,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经过张咏审理,全都减轻刑罚,然后把他们遣散回家了。
他的部下属官都请求道:“大人,贩卖私盐,若不严加制裁,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啊!”
严惩的建议张咏并没有采纳,并且解释道:“诸位,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如今歉收,饥饿的人有八九万,如果他们不靠买盐来救命的话,就逼迫他们为盗。
如果八九万人一旦蜂拥而起做强盗了,那就会酿成大患。
本府此举就是给他们留一条活路,如果等秋天收获了,他们还敢贩卖私盐,本府自然会按章办事的。”
正是这种凡事以百姓生计为先的做法,才使得张咏在治理地方时,总是能使地方得到繁荣和发展。
杭州任满后,张咏又被调任为永兴军知府。
就在张咏在地方上转任时,他曾治理的蜀中又乱了起来。
六、再治蜀地的手段
在张咏离开蜀中后,益州城迎来新的继任者——纨绔子弟符昭寿,同时接替张咏益州知州的牛冕也是个庸官。
这对祸国殃民界的知音凑一块下,没几个月就把张咏辛苦几年创下的和平局面,糟蹋到惨不忍睹,弄得民不聊生。
偏偏在咸平三年(1000年),因为镇压李顺起义的指挥使王均被调入蜀中,成为符昭寿的下属,由于对蜀中军民遭遇抱有同情而得到了爱戴。
于是当年就被拥戴起义,割据一方,然而到九月后,叛乱就在官军压境下再次被平定了,王均等人身死。
在咸平五年(1002年),现任的益州知州马知节要调任了,宋真宗就问群臣谁能担任益州知州,群臣都推荐张咏可以胜任。
此时宋真宗才记起这位治蜀能臣,便立即下诏让张咏去益州,再治巴蜀。
咸平六年(1003年)四月,快58岁的张咏加刑部侍郎衔、充枢密知学士再知益州。

这次去益州,张咏只带了一个仆人,驾着马车缓缓进入蜀中,当他再次看到残破不堪的府衙时,张咏真是思绪良多。
对于当时的巴蜀,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叛乱初定,百姓四散凋零,盗贼充斥于山野之中,府库中没有金钱财帛,仓库中没有粮草。
对于这样的开局,张咏虽然有才能,但是也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力感。
虽然局面不乐观,但是张咏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年轻的豪气和坚韧并没有随时间而消磨。
在衙门停留了片刻,张咏便召集了益州的官员,开始商议益州的恢复事宜。
他根据益州实际情况,先是颁布了赈粜粮法,具体就是让官府在百姓丰年秋收时,以固定的价格收购粮草,并按照全城的人口数量发放粮券。
等到第二年,如果百姓在社会上遇到青黄不接的状况,便可来到官仓,凭借粮券,以当初官府丰年收粮的价格买到定量的粮食。
这样一来于国无亏,于百姓也缓解燃眉之急。
接下来,就是把蜀中盛行继承自唐朝飞钱的纸币——交子规范化,由于之前都是商户私家发行,质量和信誉都难以保证,就导致了货币市场的严重混乱。

为此张咏就找了西川转运使黄观,并说动他,一起在嘉、邛二洲铸景德大铁钱,在重铸的铁钱达到一定的量后,这样市面就有了足够的现钱来作为保证了。
在此基础上,张咏再进一步联络蜀中的商家规范交子,并且以16家最有实力的富户担保,进行统一发放。
有了粮食和经济上的保证,之前无奈落草的百姓,越来越多地回到原来的家园,也回归了平凡的生活。
张咏对这些愿意从良的百姓也能宽大为怀,并还给他们分配各自的田地,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产业能安身立命。
在这一系列操作下,蜀中的重建工作得到了飞速地发展。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冥顽不灵之辈。
恰好此时有一个叛军余党,由于之前杀了一头耕牛,为了逃避官府惩罚,而被迫落草。
张咏向来对无奈落草的百姓颇为体谅,于是张咏就提出只要他主动自首,便能宽大处理。
不想这兄弟对衙门十分无感,对于张咏的劝告也是无动于衷。
张咏只好无奈地,派人关押了余党的母亲,希望通过他的孝心,逼他献身。
没想到这兄弟对自己亲妈一点孝心都没有,母亲被关了10日,依旧没有出现。
这让张咏有些尴尬,只能接着把余党的妻子也给关押了。
没想到这一下效果拔群,没过一晚上,余党就主动投案自首了。
张咏看着这个只在乎妻子不在乎母亲的余党,如此不孝之徒,在十分看重伦理秩序的张咏看来,此人不杀,还留到明天吗?
于是在余党的判决书写下“倚门之望何疏,结发之情何厚”的批文后,把命将其拖出斩首了。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张咏的这次判决显得有些无情了。
可是想到宋朝建立,距离五代乱世结束也就隔了二十多年,法令的威严,只能用猛药以毒攻毒,才能建立起来。
如果对百姓只是一味地安抚顺从,那么王均下场便是前车之鉴。
张咏在体察民间疾苦的同时,也始终和民众保持适当的距离。
对百姓的疾苦,张咏可以悲天悯人,但是必须要有淳化民心作为保障。
也只有这样,方能让秩序礼教以最快的速度,在百姓中传播萌芽,从而社会才能安定,百姓才能乐业。
治理巴蜀,对张咏来说,发展民生是重要,文化教育那是更重要的事情。
七、发展州学的善举

从五代十国的出现到宋朝的建立统一,巴蜀地区和中原隔绝太久了,当中原战乱不断,犹如人间地狱时,巴蜀还是一片安稳靡靡之音。
当乱世结束,华夏一统,那些在中原地区存活下来的遗臣们,当他们看到蜀中如梦似幻的风韵时,很容易迷失本心,陷入贪欲之中,如王全斌、符昭寿之流。
也正是因为中原王朝和巴蜀之地出现的种种冲突,导致了离心离德的局面,蜀人也普遍不愿入仕为官。
从开宝元年至咸平年间,竟有20余年,没有蜀人登科了,这进一步割裂了巴蜀和中原的交流。
看到这样拧巴的局面,对于那些从五代走过彪悍的武夫来说,解决无非是暴力而已。
然而张咏这样文武双全地来说,他太明白怎么以德服人了。

当他听说蜀人张及、李畋、张逵都是品学兼优的俊才时,张咏不仅登门拜访,还举荐他们去参加科举。
这三人确实优秀,一下子三人皆中进士。
有了带头的榜样,蜀中学子向学的氛围日渐浓厚,张咏也趁热打铁地陆续开办学校,招揽学识渊博的士人来给蜀中学子讲学。
李畋三人为了感念张咏的提拔,在蜀中时,都伴随张咏身边,帮张咏处理政务。
李畋不仅自己帮忙,还向张咏举荐自己的同门刘式。
对于李畋推荐,张咏马上就让刘式担任州学主,给予了极大的信任。
张咏本人也酷爱学问,在处理政事之余,也经常会带着酒水前去慰劳士人,兴致来了甚至还会亲自授课,除了讲授子集诗赋,还讲讲当年在江湖上砍人的经历。
士子们对这位益州张知州,既对他的学识感到崇敬,又对他的为人感到亲近。
由于张咏如此优遇和重视士人,使得蜀人不远千里,都会来益州求学,这让益州州学名声越来越响。
张咏不仅在响应国家兴文教的国策方针之余,还凭借一己之力,推动整个巴蜀和中原的文化交流,从此蜀中向学之风日盛,入世之人也越来越多。
张咏引领向学之风,一直影响到仁宗年间,更是让蜀中培养出了苏洵、苏轼和苏哲父子三人,这样顶级的文豪家族。
当然对待学子的培养,张咏也从未更改过去恩威并施的风格。

当时蜀中有一才子名叫彭乘,弱冠之年便已经才华横溢。
有一日他兴冲冲地带着文章上门拜夜张咏,希望得到张咏举荐。
不想张咏读罢后,不仅没有给出任何评价,反而一脸冷漠地将文章扔在了地上。
此举,让十分高傲的彭乘,委屈莫名,一颗玻璃心都碎了一地。
在张咏处所挫后,彭乘不仅没有再以文采斐然而自傲,反而为此发奋苦读的数年。
直至决议赴京赶考时,张咏才又与他见了一面,并告诉彭乘,当初自己十分喜欢他的文章,只是怕他过于骄傲,才憋着没夸奖他。
如今看到彭乘没有因为所挫而一蹶不振,反而学有所成,张咏内心感到十分欣慰,只有经历荣辱,才能成为大才。
在彭乘动身时,张咏资助了他铁钱200贯当作路费,并且祝他一路顺风。
谁想到张咏都60多岁的人了,还是那么喜欢考验人。
后来彭乘果然一举中第,成为当世名臣。
正是张咏多方面的游走下,不仅蜀中学风日盛,中原和蜀中文化交流也越发密切,可以说张咏为蜀中安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淳化民心的坚持
也可以说张咏在蜀中民望,除了诸葛丞相,是无人能够企及的了。
正是凭借着坚实的基础,张咏紧接着提倡要民风节俭,并且进一步淳化民心。
为此,他还特意在视政厅做古风词《悼蜀四十韵》一首。
诗指出蜀中原本富庶,而民风则轻狂浮躁的民风,这很容易招引朝中官员的贪欲,为蜀中百姓引来祸端。
而朝廷过往的政策也同样流于表面,政策不以宽人律己为本,导致蜀中百姓被逼落草,而军队又以杀人为戏谑,导致落草百姓无法从良,导致祸乱是越滚越大。
最后只能让良民生计空,蜀中不得安宁。
由于张咏自己,本人就是个廉洁寡欲的个性,在物质上也没有太多要求,加上张咏积累的名望,使得蜀中百姓都乐于以张公为榜样,节俭持家。
就在这样多年的敦风移俗教的化之下,蜀中百姓也逐渐愿意收敛脾气,有事能走程序,从根源上缓和了蜀中官民间的矛盾。
当张咏这首诗词传到朝堂上,宋真宗从其中委婉的表达中,深刻了解蜀中动乱的症结之处。
于是自张咏之后,朝廷每再次选拔蜀中官员时,要么以敦厚之人优先,要么干脆以张咏为模板,同时彻底调整了太宗一朝对蜀中的敌对态度。
景德三年(1006年)丙午,张咏知益州任满,得替回京,复掌三班院。
蜀中百姓为感念张咏治蜀的功德,为他立了生祠,长期供奉,香火不绝。
并且还将他断案治政的过往记录成书,名为《诫民集》,传送于世。
当张咏被调回中央后,由于之前病症发作,张咏便上书请求出任颍州知州,以作休养。
可是宋真宗念及他正直且有声望,而且政绩突出,治理小郡,那是在埋没人才。
对于张咏的提议,宋真宗不仅没有准许,反而下令,让中书将张咏召来询问,是去青社还是去真定去,让他自选。
对于皇帝诏令,张咏依旧推辞不受,宋真宗只好任命他为昇州知州。
哪怕张咏患病了,他依旧认真工作,到大中祥符三年春,张咏任满要调职时,昇州人民都挽留张咏,朝廷只好就地转为工部尚书,让张咏再次留任。
像张咏这样一心为民的官员,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当地百姓的幸运。
可是一生为百姓操劳的张咏,余生却无法这般幸运了。
九、直言遭贬的不悔
由于张咏在地方实在太出色,朝廷只好再一次把他调到中央任职,可是张咏的病是越来越重,只能在家休养。
本来就病重的宋真宗,听说张咏病重的消息后,还是赶紧让薛映代自己前去看望。
哪怕张咏患病在家,他依旧关心朝局,当他听说好友寇准被罢相外放,丁谓专权之时,张咏丝毫不顾个人安危,立即上书弹劾道:
“陛下,近年来国库的储藏用尽,人民的膏血盘剥甚剧,大兴土木的花费越来越多,此等劳民伤财之举,都是奸臣丁谓、王钦若诱惑陛下所致啊!
不诛杀此二贼,无以谢天下。”
像这样奏章一连呈上三次后,丁谓实在忍无可忍,直接把张咏被调出京城了,让其担任陈州知州。
这次离开中枢,张咏并不后悔,任何一个正直有为之士,都不会纵容丁谓等人的为非作歹。
重病在身的他,经过舟车劳顿,面对死亡,也只是临门一脚了。
十、预言病世的淡然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拖着病体来到陈州的张咏,已经年近七十岁了。
当初,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小时候是同窗。
当时傅霖有感于乱世,便隐居起来,不愿意入仕做官。
当张咏显贵之后,曾遍访傅霖,三十年也没能够找到。
偏偏此时他谒见了,守门人前来禀报说傅霖求见。
张咏有些生气地骂道:“你怎么这样不知礼数,傅先生是天下贤士,我尚且还不够格和他成为朋友了,你是何人,竟敢直呼其名!”
就在张咏责骂声中,傅霖就径直走了进来,看到张咏,傅霖笑道:“你啊!还和之前一样是一个暴脾气,我傅霖不过一介隐士,那是什么名人,别人直呼其名,有何不可?”
张咏让守门人下去后,问道:“你多前不是隐居了嘛!今日又为前来啊?”
傅霖淡淡道:“你快要走了,我是来告知你的。”
张咏摸着胡须,微微一笑道:“这个我知道。”
“竟然知道了,我还能再说什么。”傅霖便藤椅上坐下,看着日头,不发一言。
第二天傅霖便动身告辞了,没过一个月,张咏就在陈州府衙去世,享年七十岁。
纵观张咏一生,他都凭借着心中道义,守护着那安定人心的秩序。
他曾少年任侠游历天下,年老时两度治理巴蜀,解救黎民于水火,他所完成的伟业,常常被后人拿来和诸葛武侯的治蜀相提并论。
他的所作所为,称得上可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