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1.8 晏婴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8、晏婴(?—公元前500年)
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字仲平。在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他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执政期间,推崇法家先驱管仲的社会改革。他提出“继管子之业”,废除奴隶主的世卿世禄制;“能任用贤”,选用有才能的人做官吏,“称身就位,计能定禄”,俸禄要以官职而定;“有德益禄,无德退禄”,对封建阶级事业有贡献的就增加俸禄,不符合的则减少或取消俸禄;“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高贵的人犯法要受到法律制裁,低贱的人有功也要给予奖赏等一系列主张。
他反对孔丘的礼治。孔丘曾到齐国大肆鼓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一套维护奴隶制的反动谬论,妄图推行复辟奴隶制的礼治路线。晏婴予以坚决抵制和斗争。他揭露孔丘这帮儒生是巧饰邪说,因循守旧,不照新制度办事。周王朝已经衰落了,旧的礼乐制度早已无用了,孔丘还顽固不化,到处乱跑,招摇撞骗,搞迂腐繁琐的礼乐制度,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只能是“破民贫国”。所以他认为孔丘的这一套,根本“不可以示世”,“不可以导民”。
晏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开垦荒地,养蚕植桑,放牧育畜,这都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但他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早期的。
《晏子春秋》一书,是后人写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