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怎么成为今天的上海的(上)-城市研究

我们的探索之旅从上海出发。选择上海,并不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处在中国海岸线的中间点、它是直辖市、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商业、上游制造和对外开放中心、是中国内地最发达的城市;而仅仅是一个巧合,我现在居住在杭州,我并不想先探索浙江省,于是上海,就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上海处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长江流域降水丰沛,降水冲刷地表,泥沙随水流流进大小河流,最终汇入长江,在长江入海口处,河道拓宽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岛屿,慢慢地堆积成上海现在的陆地形态。年纪大一点的上海人可能能够亲眼观察到长兴岛的变化,在四五十年前,长兴岛还是几个分散的沙洲·,在最近几十年间才融合成一个小岛的,这跟上海主要区域的形成过程是类似的。
上海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因为沿海又处在长江入海口的关键位置,又因为以沙船业为中心的海上运输业的空前发展,上海港已经跻身东南沿海大商港的行列,同时也促使上海县成为江南著名的商业城市。凭籍四海通津的地理位置和高速发展着的社会经济实力,它与各地区发生了联系,冲击着沿海与内地的闭锁隔绝的状态。船队、会馆、钱庄、洋行等一批新生事物在上海出现,融中西土洋于一炉的上海画派的运应而生则成为海派文化的端倪。
因为那时候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开放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其余的地方则是要退居海岸线外30哩。这样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抑制了上海的发展。但是随着鸦片战争战败而签订的《南京条约》则彻底改变了中国防务和贸易的规则,1843年10月8日,中英双方与虎门签订了《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即《中英虎门附加条约》(即《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允许英方“举凡设领事,立夷馆,住家眷,势不能遏其所请。”开启了现代上海发展的新局面。
考察上海的发展,我们必须先回顾我们的土地制度,从明代中期开始,随着定额租的推广,中国很多地区出现了“一田二主”的现象,同一块土地分成了“田面”和“田底”两部分,可以理解为即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上海地区也不例外,所以说土地兼并的市场是一直存在的。
在开放通商口岸之初,上海一直依附于“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苏州,转运京杭大运河往来苏州的货物,史称“小苏州”。“苏工”、“苏作”以及从上海生产的棉花、纺织品经澄湖、淀山湖、黄浦江彼此往来。
在这一时段,各国的租界开始建设,为什么叫租界,因为我们上面所说的土地使用权形式,所以其实各国列强并不拥有土地,只是可以使用其土地,这也是中国近代为什么叫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原因。一开始,为了尽量减少华洋之间的摩擦,上海实施“华洋分居”的城市管理政策,即华人和洋人分别居住于租界外和租界内。但是随着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上海也爆发了“小刀会”起义,起义军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占领上海长达十七个月之久。因为“小刀会”并没有侵害到洋人的利益,所以各国均采取中立的态度。
基于以上的原因,在上海的各国租界,就成了当时南京苏州上海这一片长江三角洲地带最安宁祥和的区域。于是在附近的商贾啊、富民啊,有一定条件的人都挤入租界中谋一份安定祥和的生活,导致租界人口激增。1860年,租界人口达到30万;1862年达到50万。激增的住房需求促使外商、华商纷纷重仓房地产。他们将自有资金以及所能筹集的一切资金一并转向房地产投资。至1865年,租界内建成洋人住房382栋、华人住房17,556栋。
人口的增加就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商品、食物供应的繁荣,还衍生出娱乐服务业的兴起,而这些产业均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故而就吸引了更多的华商外商前来投资。伴随着人口进一步增加,南京西路的住宅密度逐步提高、住宅样式演变为新式里弄。其中石库门和静安别墅,便是这种建筑式样的代表。
为了进一步适应人口的增长,新式里弄提高建筑层数至3层,户均建筑面积达80平方米左右,日照、通风良好,同时在中庭布置开敞的小花园,体现了中产阶级对新式生活的追求。静安别墅开盘时,上海各个洋行的高级白领纷纷以金条竞购这里的新式里弄。大量中产阶级涌入南京西路,带动了沿街的商业气氛。如张爱玲小说《色戒》中提及的印度珠宝店、西比利亚皮货店、凯司令咖啡馆均在静安别墅周边。南京西路逐渐形成上海西区的高档商业中心,遍布高级舞厅、电影院、咖啡馆和时装店。
因为人口、资本的聚集,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贸易的繁盛(因为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原料的进口和成品的出口,都非常便利),很自然地催生了工业的发展。1895年-1913年,外商在上海开办工厂占全国45%。一战期间,外国困于战争,减少了对我国的商品输出。上海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