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 | 三国时期之重要历史事件(一)
中国历史文化 | 三国时期之重要历史事件(一)
原创 初心百科
三国时期
公元220年~280年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三个国家并立的时期,这三个国家分别为曹魏、蜀汉、东吴。
东汉末年,约公元184年,张角三兄弟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之乱。为镇压黄巾,东汉朝廷一方面放权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纵容地主组织私人武装,使得地方豪强拥兵自重。至公元189年-190年,董卓废少帝挟献帝迁都长安,朝廷大权旁落,威信丧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死后,曹操拥护逃回洛阳的汉献帝,迁都许昌。他击败多股势力,在200年的官渡之战更是击败北方最大势力袁绍,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辽阔土地。后其以优势兵力,南征荆州,却于公元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也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积极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了整个荆州南部。刘备病死后,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最后,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于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
此后,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曹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此时渐渐地被司马氏掌控。公元237年公孙渊反叛曹魏,于辽东一度建国,国号“燕”,但昙花一现,在公元238年魏灭燕之战中灭亡。公元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出兵伐蜀,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亡。最后公元280年西晋发起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一统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重要历史事件(一)
董卓乱政
董卓乱政是指在公元189年至公元192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后实行的专权暴政。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爆发。为镇压黄巾,东汉朝廷纵容地主组织私人武装。董卓作为陇西豪强,逐渐在镇压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只听命于自己的军队,战力较强。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欲除宦官,私召董卓部队进洛阳,不料在董卓到来之前他便被宦官处死。董卓到达时,洛阳正经历十常侍之乱。他趁虚而入,不仅吞并附近两大军阀兵力,还在之后废汉少帝,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行恐怖统治,纵容士兵奸淫掳掠,以致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激起各地群雄的痛恨。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战败,挟献帝刘协,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初平三年,终被被王允、吕布所杀。
董卓专权时间虽短,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汉政权日趋衰败,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亦称正始之变,是公元249年由司马懿在三国时期的魏国发动的一场政变。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其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不久后,曹爽开始专权,不断架空司马懿的权力,并排斥司马懿一系的人员。于是,司马懿暗中凝聚力量,等待时机进行反击。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谒魏明帝之墓于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司马懿随即带兵控制了洛阳城。之后,又设计将曹爽骗回并在不久之后将其处死,诛灭三族。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消除了由曹爽领导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逐渐控制了曹魏朝政,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北伐,是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在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公元223年,刘备兵败夷陵,国力大减,不久后刘备即去世,举国托付给了诸葛亮。在经过两年多的休养生息后,蜀国国力恢复,为报先帝,完成其遗愿,并且出于转移国内矛盾,限制曹魏发展的需要,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北伐。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发兵陇西三郡,先得后失,曹魏张郃大破蜀国马谡于街亭,蜀军不得不退回。第二次北伐,诸葛亮领兵数万出兵陈仓道,但由于陈仓准备充足且地势险要,蜀军粮草不继,又闻曹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攻取二郡。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大败魏军。但由于李严运粮不继,汉军粮尽撤退。第五次北伐,蜀军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公元234年秋,诸葛亮逝世,汉军退回汉中。
诸葛亮北伐稳固了蜀汉政权,在兵种和兵力劣势较大的状况下使曹魏西北边境遭受巨大的军事压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虽然北伐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并未取得关键性的成果,实际上北伐以失败告终。

文章来源 | 初心百科
整理搬运|初心阿卓
百科咨询|初心C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