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怎么用偷袭改变一个政权?(孙吴I)

2021-11-13 00:45 作者:冷铭阙  | 我要投稿

各位老爷好,我是冷铭阙。今天我们来聊聊孙吴政权的奠基人——武烈帝孙坚和长沙桓王孙策。不讲这两位,是没有办法乳孙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这些年,三国圈子里对孙权的不满越来越明显,和历史上孙权的“颇有美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本系列我们就深入地剖析一下孙权和孙吴政权,看看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三国势力图(图源:孙吴·百度百科)

孙坚自称是战国时期兵圣孙武之后,世代在吴地为官,属于地头蛇势力。孙坚也确实是个狼人:十七岁就提刀砍海盗,声名大振,郡府听说后都召他代理校尉之职。当时会稽郡发生叛乱。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召募精兵千余人,会同州郡官兵协力讨伐,平息了叛乱。刺史臧旻向朝廷呈报孙坚的功劳。于是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数年之间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孙坚所到之处甚有声望,官吏百姓也亲近顺服。同他往来的人,常常达到数百,有耆旧名人,也有任侠好事的少年。孙坚对他们,像对待子弟亲友一样。

孙坚的发迹开始于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开始的黄巾起义。腐败的汉廷不得不下放军权以平定四散各地的农民起义,进而使许多地方势力迅速壮大,孙坚也不例外。当时车骑将军皇甫嵩与中郎将朱儁奉调围剿威胁洛阳的黄巾军波才部。朱儁奏请孙坚担任佐军司马,孙坚便把他的家眷都留在寿春,在淮泗一带招募士兵,加上跟随他在下邳县当差的朋友,得精兵千人。这便是后来在孙吴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淮泗集团。

此后孙坚先后担任别部司马、参军事、议郎等职。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长沙发生叛乱,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前往剿灭。出仕十五年后,孙坚终于来到了孙氏的应许之地——江东。

孙坚(图源:三国杀online)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驾崩。董卓废立皇帝,掌握朝中大权,横行跋扈,恣意妄为,天下诸多州郡纷纷兴兵讨伐董卓。孙坚率兵到达鲁阳,和袁术联手。作为回报,袁术表奏其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讨董联军之中,只有两个人真的上去打架了:一个是曹操,被打得很惨;一个是孙坚,战绩很耀眼。袁术害怕孙坚占据了关东要地,难以节制甚至会反攻自己,因此断绝了对孙坚的粮草供应。孙坚独自回到鲁阳,慷慨陈词,袁术大受震骇,因此继续为孙军供粮,然而二人之间的嫌隙却已经产生。

身在洛阳的董卓听说华雄被孙坚所杀的消息,希望与孙坚联姻以化解危局,被孙坚断然拒绝,亲自引兵与孙坚交战,遭到孙坚重创,因此留下吕布掩护,转守渑池和陕城。孙坚则继续进攻洛阳,吕布最终不敌而败走,孙坚大军进入洛阳。孙坚也得到了自己的催命符——传国玉玺。孙坚进而整饬部队,分兵出新安、渑池间追击董卓。董卓留董越屯兵渑池,段煨屯兵华阴,牛辅屯兵安邑,其他将领留守各县,对抗山东联军,自己则退往长安。

而此时的关东联军却开始内讧:袁绍、袁术虽为兄弟,可因袁术不赞同袁绍拥立新帝,兄弟两人翻脸决裂。当时袁术派孙坚去攻打董卓未归,袁绍却改派周昂为豫州刺史,率兵袭取曾作为孙坚豫州刺史治所的阳城。已经取得大胜,想要继续进取的孙坚虽然痛心,但为了保住自己仅存的地盘,不得不引兵东还,挥师攻打周昂,周昂溃败遁逃。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击败黄祖,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刘表的大本营——襄阳。孙坚又打败了黄祖重新召集的部队,继续追击,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孙坚中箭身亡。一说是袁术觊觎孙坚手中的传国玉玺,同时又十分忌惮孙坚越来越强大的势力,因此埋伏于竹林,袭杀了孙坚,嫁祸于黄祖。

袁术(图源:三国杀online)

孙坚死后,孙氏集团立刻推举未及弱冠的孙坚长子孙策为首,而孙策为了积攒实力而屈事于袁术。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进而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又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称帝。孙策与袁术决裂,上表许都朝廷,请求讨逆;同年,朝廷任命其为骑都尉,袭其父爵位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朝廷正式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进封吴侯,讨伐袁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夺取豫章郡,统一江东;同年孙策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不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孙坚与孙策时期的淮泗集团是绝对的核心,因为当时的孙吴事实上只是围绕一个将军而构建的将军府,具有很强的私人性而缺乏构建政权的公共性。孙坚自不必说,仅仅在长沙两年,与江东本地士族基本没有交流,双方仅仅是保护和被保护的利益关系。到了孙策时期,江东士族和孙氏集团便开始出现摩擦。一来,孙策脱离了袁术集团,需要新的根据地和后勤补给,而有能力作为后勤的只有拥有大量资源和人力的江东士族,因此孙策对江东本地势力的态度就比较强硬:及时归附的就吸纳为亲信将领,不归附甚至反抗的就要进行残酷的镇压。《吴志·孙韶传》注引《会稽典录》曰:“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吴志·孙权传》太元二年注引《傅子》:孙策“转斗千里 ,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邻国主要是指中原地区的军阀。二来,孙策没有建立政府的观念,认为建立政权之前要开疆拓土,甚至在江东还没安抚好的时候就要向北发展。这种先地后治的思想也许形成于孙氏集团长期寄居袁术帐下的影响,也受到想要建立功名的淮泗将领的影响。因而,当孙策的重心向征伐东方倾斜时,对于江东的治理与安抚也就退居其次,最终导致江东势力因为利益受损不满和孙策的英年早逝。

孙策(图源:王者荣耀)

《孙策传》载建安五年孙策死前,呼弟孙权佩以印缓,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也正是因为如此,孙策在托孤时放弃了武德充沛的三弟孙翊,而是选择了未及弱冠的孙权。这时我们再听那句“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就可以理解了:这句话重要的其实是“内事”部分,因为孙策就是栽在了内部斗争上。在内部起用传统稳重的文臣张昭,建立起值得江东士族信赖的政权,笼络士族,与士族和平相处,只能交给张昭一样的文臣。但同时,孙策的托孤也一定程度保证了孙氏集团的独立性:首先,两位臣子都是淮泗旧臣;其次,孙策对张昭等文臣有清晰的认识,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能任用一位坚决维护孙氏统治的武将来统领军队,那么孙氏集团很可能妥协于中原逐渐壮大的大军阀,父亲和自己二十多年的努力便会付诸东流,因此便有了第一句“外事不决问周瑜”。事实证明,孙策果然没有看错人:在曹操大军压境,张昭为首的文臣皆言请降之时,周瑜和鲁肃坚定地拥护孙权,并与刘备言和,打出了漂亮的赤壁之战。

孙权在即位初期确实在平定江东内部上成绩颇丰:首先集中兵力平定了内部的叛乱,进而征服了深居山中的蛮族,增加了人口。接下来便是安抚江东大族,孙权留意联姻当地大族, 将孙氏与江东大族的利益通过通婚结合,建立江东共同利益体。同时孙权辟大族为郡掾以行郡事,改变了孙策“不为我所用便要屠戮殆尽”的血腥镇压政策,尽力保护江东大族的利益,变相承认了江东各个坞堡势力的存在。这两个政策得到了江东大族的支持,孙权也因此在赤壁之战中可以放开手以全部水军对抗曹操,不用再顾虑后方的江东大族,成功保住了父兄留下的江东基业。

孙权(图源:三国杀online)

那么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又做了哪些事呢?下一集涉及的梗过多:“孙十万”“大背刺”“犬子安能娶虎女?”各位做好准备,我们下次再见。


怎么用偷袭改变一个政权?(孙吴I)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