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堀辰雄《芥川龙之介论》(12)
强烈建议先阅读芥川龙之介的《河童》

12
《玄鹤山房》发表之后不久,《河童》也发表了。其中有两个有趣的问题。
其一,《河童》实际上是一篇酣畅淋漓的小说。《河童》发表,是他就没有情节的小说与谷崎润一郎先生展开论战的时候。《河童》的发表,却是不符合他的艺术论的。当然,他是借着“他无法阻止的内心”的力量写下这篇作品的。这件事情鲜明地告诉我们,艺术家的生活力是会超越他的理论的。这就是《河童》引起我们兴趣的一点。
另一个问题,是针对前面的《玄鹤山房》的。与《玄鹤山房》是他在主张他所说的没有情节的小说之上的作品相反,《河童》实在是一篇活泼的小说。就像是与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的同类作品。前者是他的忧郁人生观的现实化(realize)(我确信那篇作品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就是说,真正的现实主义不是对现实的摹写(copy),而是把观念作为一种现实——就像是我们的人生——存在、生活的地方。我们不是通过《玄鹤山房》这样一篇作品再次看到他看见的人生,而是在《玄鹤山房》中,能见到一种新的人生。这就是说——这话用了最高级就是,《玄鹤山房》是现实主义作品。)与此相反,他在《河童》里把他的忧郁人生观空想化给我们看。就是说,我们可以借这篇最空想的作品,反过来得到去看他的摹写(copy)他实际生活的作品的关键。就是说,这也是根植于最广义的(可能也可以说是最浅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我是个用我之前提及的现实性(reality)的程度来评判艺术作品的价值的人。所以,如果我只考虑艺术价值的问题,就可断言《河童》远不及《玄鹤山房》。但是,《河童》这样的文学作品,除了这种纯粹的艺术价值之外,还有全然不同的价值。在对于《河童》的评论中,想先暂且不谈其艺术价值,只谈其特殊的价值。
有一天,他对我说:“最近我在写一篇《格列佛游记》那样的东西。”而这,正是那篇《河童》。《河童》的plot type与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歌德的《列那狐》、在最近代的作品中,是阿纳托尔·法朗士的《蜜蜂》相同。而且,众所周知,“讽刺”是这些作品中多么关键的要素。所以,这些堪称是讽刺文学。《河童》无疑也在此列。接下来,我对讽刺在文学中的作用以及在《河童》中的作用这两方面进行思考。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引用夏目漱石的《文学评论》中关于斯威夫特的一段。这里简要引用漱石的评论。
斯威夫特的作品让人不愉快。但是我迄今读了不少斯威夫特的作品。读他的人,必然是因为愉快才去读的。这件事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斯威夫特的不愉快之处,在于其厌世的讽刺。例如露骨地暴露人类的缺点,例如把人当做动物来写,例如写人比动物还要劣等的慧骃国。人类直到世界毁灭都是不幸的。这就是最大的不愉快。这样,斯威夫特一点也没有满足我们的兴趣。但这就是人世间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渐渐在眼前展开。读者第一要擦亮眼睛。为新的刺激感到愉快。第二是想的差不多。因为这是不争的事实。是内外呼应的愉快。第三是‘哦’地恍然大悟。发掘出隐藏的事实的愉快。第四是觉得能笑出声来。去往的地方能见到人世间的真实是愉快的。——这些事情都是愉快的。不过,从探索真实、查明真相的方面来说,是让人愉快的。总而言之,《格列佛游记》是让人愉快的。但总又觉得不愉快。愉快也好,不愉快也好,绝不是矛盾的。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93040
漱石在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中,看见的这些愉快和不愉快,我们又可以在芥川先生的《河童》中看到。不仅如此,写《河童》的芥川先生和写《格列佛游记》的斯威夫特其人,非常相似。斯威夫特也好,芥川先生也好,都是像“从梢开始枯萎的树”这样的人。
同样的孤独、同样的自尊心高人一倍、同样抱病、同样爱为讽刺而讽刺,还有其他种种方面,我们都能发现他们两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可以说《河童》和《格列佛游记》,同时展示了他们是多么与众不同的作家。
说起两人的不同,就会首先想起,《格列佛游记》毫无诗意可言,而与此相反,《河童》充满着诗意。打个比方,斯威夫特打开玻璃窗,远眺着薄暮的黯淡人生。但是,芥川透过窗玻璃远眺着黯淡的人生(这玻璃的颜色有时为窗外的实物附着上比原本更强烈的色彩)。《河童》里对那些艺术家的生动描写,是斯威夫特的作品里从未有过的。但同时,《格列佛游记》里对文明的辛辣批评,却是《河童》里芥川如何尝试都无法全面表现出来的。
而且,这篇《河童》里最为生动的是讽刺的艺术家。芥川并不是像斯威夫特那样的文明讽刺家那样的讽刺作家,却证明了他是诗人型的讽刺作家。我认为,在各位河童里,描写最好的是那个自杀了的诗人托喀君。不仅如此,我还在托喀君的身上看到比别的河童更鲜明的芥川自己的波德莱尔。(当然,哲学家马喀君、音乐家克拉巴喀君,他们的身上的狂气的痛苦,都难免表现出芥川自己的痛苦。)
从《河童》里去除讽刺的(斯威夫特的)要素吧。我们在那里看见了什么?那里有的只是,他对自己的全部——除了对自己的厌恶之外,什么也没有。昨天写了黯淡到让人喘不过气的作品(《玄鹤山房》)的人,今天,只是嘴上有着天生口才的机智,心里还是和昨天一样呻吟着,没有什么变化。

原文——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1030/files/47895_49218.html
笔记
《河童》超越他的文学理论,是充满幻想的、不同于他的《玄鹤山房》。与《格列佛游记》的现实批评相反,是诗一样的。其中有讽刺,也有他自己的痛苦。
《河童》原文细节(部分可能过度解读,仅供参考、交流)
1.序里面的S博士可能是neta斋藤茂吉(Saito Mokichi)。斋藤茂吉是短歌诗人,也是精神病学的医生、医专教授。芥川也一直受他照顾,给他的信里经常有请他帮忙开药。
2.第四部分,巴咯的孩子担心自己遗传父亲的精神病,不愿出生。再联系《某傻子的一生》第二部分,芥川的生母的精神病。
3.第九部分里的“火灾”、“火灾保险”,总会联想到芥川当时的经历。
4.第十一部分《傻子的话》明显取材于他自己的《侏儒的话》。感觉这个名字是《某傻子的一生》+《侏儒的话》。到了第十二部分,“我”就读厌了《傻子的话》。
5.第十七部分“这鼻子真是让人害怕。”重加标点“这《鼻子》真是让人害怕”可能指芥川的成名作《鼻子》。
6.中间有大量内容说明宗教不可信。在这里特别提到这一点,是为后两篇做准备。
建议提前阅读《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