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概论 00529(重点梳理)NO.1
第一章 文学观念
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客观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随民族观念的不同而不同的,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它是流动的,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学观念是永恒不变的。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要素)
波兰的现象派哲学家和美学家英伽登提出:作品层次论
在各种文学观念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的学说为:再现说
表现说:表现说是指四要素当中强调作品和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西方真正的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诗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雪莱在《为诗辩护》中指出:“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之记录。”
表现说基本倾向是:(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的创造,是作家的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3)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在各种文学观念中,强调“作品使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的是表现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教化说”“诗言志”和“诗缘情”属于文学四要素中的实用说。西方的“寓教于乐”说也属于实用说。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文学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性、纯形式、纯审美等。“为艺术而艺术”!是强调文学是无关系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来源于德国的康德和席勒的美学观念。在英法出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思想潮流,主张艺术独立于现实生活,与功利无关。
客观说认为文本高于一切,文本具有完全客观的性质,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客观说认为文学已经从外界的参照物中独立出来,其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客观说起源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其后,英美新批评派、捷克和法国的文学结构主义、德国的文本主义批评在观念上也是与前者相一致的。因此,客观说是现代西方文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穆卡洛夫斯基提出“每一个文学事实都是两种力量——结构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干涉的合力。”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认为文学是一套存在于各种主观之间的理想观念的标准准体系。客观说切断了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视作单独独立的存在。
体验说在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认为作家笔下的作品只是“文本”,而“文本”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想象,并与作者构成对话关系时才能成为“审美对象”,转变为真正的文学作品。现象学派的阅读理论是把作品理解为“意向性客体”而这种客体等待读者的“投射”。总之,体验说系指,只有读者参与阅读才能完成对文学过程的创造!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中。
文学观念学说:再现和表现,实用和独立,客观和体验。(具有对立性质)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讲文学观念的变化具有时代因素。
文学的名词解释: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语言艺术,包含着个体体验,沟通人际间的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文化形态之一,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文学的定义:包含了五个主要命题——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第二节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文化分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
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学问程度。英国的文学人类学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文化、语言、社会组织。广义的文化概念包含的三个层面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提出了符号论的文化概念,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情感和思维符号,是人类生活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文学的文化意义在于: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把文学、文化,分为“品质阅读”和“价值阅读”
品质阅读指:试图尽可能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时间、情节和主题运动。汉语文学中的“品质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等,再深入到情景、人物和情节的叙述。
价值阅读指: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作品中发现的价值。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1.文学源于社会生活。2.文学改造社会生活。
毛泽东把社会生活堪称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原因:是因为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因素都来自于社会生活,文学的题材、主题、情景、人物、情节、结构、语言和技巧等都来自于生活或者生活的赋予、暗示和启发。作家们所面对的生活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社会物,这里包含了时代、民族、社会形态、阶级、集团、甚至还有法律、宗教、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等复杂关系。所以说,文学反映的不只是单纯的自然物质,在文学创作中,无论虚幻还是现实,悲剧还是喜剧,皆带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映射和反映。
审美的含义以及其实现的条件
审美是心里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情、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情况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的过程是多项因素协同的结果,是创造的过程。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审美的实现需要三个层面的协同合作:1.主体心理层。2.客观对象层。3.中介层(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历史文化的积累)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2.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身是非单一的形式形态的表现,也非单纯的审美。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同性,表现出集团、群体的倾向性。不同的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必然会把各自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集团、群体的已是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例如《诗经》中的《伐檀》《硕鼠》反映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愤恨和抗议。
但是作家也是人,必然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就必然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例如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普遍的情感。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因素。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的情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感性认识中。完全没有认识隐私的作品是很少见的,文学的认识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得。这样的认识与情感结合的形态,黑格尔把它称为“情致”,别林斯基称之为“激情”,是具有“诗意的思想”。因此,文学史上一些优秀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往往是难以说明的。例如《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至今没有满意的“解味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又一个表现,就是它不以功利为目的,但是又有功利性。文学是审美的,那么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娱乐和消闲,似乎没有什么实用目的。同时,它又是功利性的,而且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而创作是人为活动,必然抱着对人生或者社会的某种态度,往往具有现实性的一面,批判社会、揭示人生的意义、表达人民的愿望、展望人类的理想等等,这一点看来,其功利性还是很明显的。如社会性比较淡薄的作品,也具有陶冶性情的功能,这也是一种功利性。

第四节 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经验与体验的关系:个人的面纹和经历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体验式经验中的特殊形态。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另一种形态,如:情感的诗意化、意义的深刻化、感受的个性化。
体验与经验有着密切联系,经验是体验的基础,没有可供想象发挥的经验,就谈不上体验。
作家的体验特性:1.情感的诗意化:文学是作家的个体体验,这种体验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情感的诗意化。体验中发生对象情感化和诗意化与“移情”有关,文学创作中的体验,也应该是这种移情的体验。2.意义的深刻化:体验具有感觉和形象的直观性,超越情感和形象,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世界。3.感受的个性化:对于作家来说,个性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个性化是艺术独创性的标志。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中国古代学者李贽(zhi)曾提出“童心说”,强调诗人应该用”赤子之心“感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