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第七期小斌参与制作朱一龙主演的电影《河边的错误》~你觉得电影会消亡吗?
天底下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动用一帮人,跋山涉水的去制作成为为120分钟的影像,除了电影以外!
所以,你觉得电影会消亡吗?
这位来自河北的小伙子,年龄不大,不善言辞,入行前在北京做室内清洁工作,目前入行仅一年多。 去年他刚进组时,我们语音沟通了下,对于进组,他个人表现的非常兴奋:
(有电影片头片尾制作或项目剪辑的可以找他) 当初在我身边学习时,自律对他来说,是一道难关。 眨眼之间一年过去了,没想到他可以剪辑制作这部影片的片头。虽说是片头,纵观整个市场,有多少人转行后且真正能参与剪辑制作院线级别的电影?而且还是当红实力派演员朱一龙主演。这部电影就算他不是主剪,这种机会,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几个能够遇到。 他作为00年前后这一代人,其实不知道,这这对于他个人而言,是职场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时刻。 其实职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时的好与坏,都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关键在于学有所成后的持续提升和项目平台。 通过个人角度来分析下观影感受: 这部由朱一龙主演的电影《河边的错误》,导演用16mm 的拍摄方式,呈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 电影故事剧情,缓慢而层层递进,那个年代中的生活场景还原,以及剧情最终的表达,都给人一种极为开放式的解读。
每个人都在通过电影解读自己,这部电影在国外获奖,影响力不小,但个人感觉有些小众,非常偏小众,倘若不是朱一龙,这部影片估计不会有这么好的票房。 这部影片德云社的阎鹤祥和歌手莫西子诗都有客串表演,也算是意外的惊喜。 这部作品整体给人的感觉确实略显压抑,她改编自余华的作品,余华老师的作品,我们永远都能从故事中看到平凡生活中的苦与乐。 朱一龙作为新一代实力派演员,在其中的角色塑造,无疑是成功的。 他到底有没有抓住凶手?他如何才能抓住凶手? 他到底有没有拿过三等功?他的孩子到底有没有遗传某病?很多疑点都需要三刷四刷才能解读。 这部影片由于拍摄方式的原因,很多影迷可能不喜欢,毕竟模糊的观影体验,着实有些不好。 每一部电影有她自身的艺术表达,但假如电影继续这样下去,也会像影片中表达的一样,未来不会有人看电影。
整部影片的开场部分,经常去学“外语”的老演员,就通过台词表达了,现在的电影市场。 当他决定把电影院当作办公场所,工作人员拆掉电影院字牌,导致电影两个大字掉落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艺术从业者,对于当下电影行业的态度。这一刻像极了周星驰功夫中,冯小刚导演扮演角色的那句台词“这辈子做什么,我都不会做电影” 其实,电影艺术有很高的制作要求和很强的传播力,但一味的向商业妥协,创作者一直被干涉创作,电影本身不是为了讲好故事,那么电影在未来的某一天,终将成为历史,只是这一天,会很久很久!
无论是扶持政策还是创作环境,就算目前很多人没有去影院观影的习惯,它也不会立刻消亡,至少这辈子我们都看不到。 因为电影的属性和作用太大了,行业目前发展到此,也是时代决定的。 比如前几天的世预赛,中国足球这种环境根本不是几年可以改变的。0:3输给韩国的背后是,十几年的持续发展。 这个现象跟大部分行业都有些类似,2023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不同,还有人说它将会是未来最好的一年。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机遇每年都有,但如何能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比如我的这位学生小斌,不善言辞,但是这部电影的片头剪辑是他制作。记录他成功转行的同时,侧面反应了他有这方面的项目经验,这就是通过自媒体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当下适用于各行各业,有手机都能拍,都能记录。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拥抱新鲜事物,就不会轻易被时代淘汰! 关于电影行业,个人还是那个观点,体制决定创作环境,一旦创作环境宽裕了,题材丰富了,人才就慢慢浮现,好作品就会随之而来,好作品来了,观众就来了! 天底下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动用一帮人,跋山涉水的去制作成为为120分钟的影像,除了电影以外! 所以,你觉得电影会消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