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铉当全职奶爸抑郁一年,半夜失声痛哭:隐蔽的抑郁与泛化的焦虑

我们好像很少能从男性视角去了解到一些育儿相关的问题,但听《披荆斩棘的哥哥》里,戚薇的老公李承铉讲做全职奶爸的体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
“我发现我以前对于全职妈妈或者全职家庭这个角色的人,把他看得太简单了,他其实耗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但是结果来说,看起来像你一天都没有做什么。”
为了适应父亲角色的转变、肩负照顾母婴的重任,不少初为人父的男性也会出现产后抑郁。而从发现心理问题的出现,到彻底接纳全职奶爸的身份、适应新视角的过程,李承铉坦言称用了一年时间。


养育婴儿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对于那些逐渐脱离“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从给家庭提供物质支持转变成全职奶爸的新生儿父亲们,尤是如此。
好爸爸们在陪伴妻子妊娠、分娩、哺乳等等过程中,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尤其在产褥期,他们不但要适应父亲角色的转变、肩负着照顾母婴的重任,同时还要兼顾工作,承担家庭生活的经济压力等。
在这个过程中,被迫成为全职奶爸的李承铉发现,自己不仅会在某一件事上过于逼迫女儿,对于自己的情绪也难以控制。这些情绪不纯粹是来源于女儿的对与错,也来源于他自己当时的情绪、烦恼以及压力。
压力与抑郁间呈显著正相关,所承受的压力越大,抑郁的发生率就越高。
在把负面的情绪转达给女儿之后,他又会因此感到内疚,“我那段时间是真的有点崩溃了,白天她睡觉的时候,就不知不觉的自己哭,看着她就觉得,我对不起你,我重新做一个承诺,我明天要怎么样。”
因为情绪太不稳定,李承铉差一点要考虑是不是要看心理医生。
直到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后,他才彻底从有心理问题的状态中恢复出来,对于全职奶爸带来的社会身份的转变表示了认可和接纳,一切才被放下。

像李承铉这样患上奶爸“产后抑郁”的男性,并非个例。
根据英国医学院研究委员会和伦敦大学2018发布的研究,样本中,有21%的新晋父亲曾经历产后抑郁。
产后第一年父亲抑郁发生率为1.2%~25.5%,如果其配偶有抑郁,则父亲抑郁发生率高达24%~50%(Goodman,2004)。
国内有关产后父亲抑郁的研究文献不多,分别报道为17.7%与46%。
在硬汉教育下,奶爸们的抑郁和压力往往都因男性群体的自尊心无法曝光,害怕说出来会被人嘲讽“娘”,又或者不愿意给伴侣家人带去过多的负担和压力。
这些负面情绪只能在心底堆积,很少被人注意到。
@吴雷
“男人肯定是要扛住压力的。”35岁的吴雷说。自己的压力和焦虑,吴雷不会告诉家人和朋友。白天上班,每晚妻子每隔两个小时喂一次夜奶,吴雷从不缺席,负责在一旁给孩子拍嗝、换尿布。吴雷的妻子患了产后抑郁,情绪波动大。为了不给妻子额外的负面情绪,他每有压力和不适,都会藏压在心底。
但事实上,从少年到父亲的角色转变中,新手奶爸们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和变化。

他们也会因为发现自己没有像社会默认应该的那样,对孩子产生强烈的爱,而感到焦虑;
@左飞
除了对妻子的苛刻,左飞对女儿同样严格。女儿的哭闹让左飞恼火暴怒,一两声还可以忍受,如果时间久仍不停歇,左飞便会冲进卧室,关上房门,对着墙壁怒吼。有时女儿想让大人喂饭,她的撒娇声让左飞怒不可遏。“崩溃到想跳楼,随时都想死。”左飞说。
会和妈妈们一样,嫉妒孩子夺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关注和爱;
@左飞
与妻子二人共同体的分崩离析让左飞难以适应。以往夫妻俩每晚都会去河边散步聊天。生育前,妻子的工作是影视剧翻译,两人时常一起看电影,一起追剧。孩子诞生后,左飞与妻子每晚争分夺秒地休息,每日的疲惫中,交流和沟通已被二人放弃。左飞不再拥有独属于他们的放松空间,也不再拥有过去珍惜的舒适关系。
会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支出、承受妻子产后从生理到心理的变化,以及三代同堂中复杂纠缠的家庭关系和冲突;
@龙小
得知妻子怀孕后,龙小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这孩子怎么来得不是时候。”当时,龙小与妻子刚转卖旧房,签订了新房的购房合同。因为孩子的到来,新房装修大幅调整方案,预算倍增。中央空调不合适了,孩子在地上爬,地暖更为合适。考虑到可能会磕碰到孩子,大理石地砖被换成了木地板。孩子还未出生,龙小就感受到压在肩上的经济重担。
甚至很有可能会认为,是孩子的出现毁掉了他原本的生活;
@左飞
“我总想为家人硬撑,什么事都自己揽上身,认为这是一个男人的应该。”左飞在社交网站上记录,“每天最幸福的时光,只有晚上老婆孩子都睡下的时候。于是我开始报复性的(应为‘地’)吃宵夜。生了一个娃,胖了十几斤。是【过劳肥】;也是【抑郁肥】。一开始,并不自知,直到经常因为琐事跟家人争执,直到工作压力不堪重负,免疫下降得了重症。直到情绪紧绷,过度担心宝宝。”他迅速胖了十几斤,随后胃炎找上了他,最后还因心肌炎住院。
这些抑郁情绪都是真实存在,且合理的。
在产后的短暂时期内经历的悲伤、情绪波动、哭闹和失眠等症状,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在之后的几天到两周内会自行消失,不需要临床介入干预。在上期推文中,我们也给出过一些关于如何“做回自己”的小贴士,点击查看。
但一旦当这种强烈的情绪连续存在了两周以上,还伴随社交退缩、难以与新生儿互动建立纽带、毫无价值感和罪恶感等在内的症状时,就需要考虑抑郁情绪是否进阶为了抑郁障碍。
对于新晋奶爸奶妈们来说,一旦陷入了其中,就很难再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劲,甚至因为生理上神经递质的缺失,也无法保证她们认知能力和情绪的稳定。
他们和她们的敏感、脆弱、焦虑、患得患失,不仅需要家人伴侣的倾听、理解、接纳,在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已经无法帮助缓解症状时,也会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的帮助。
通过一起探索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建立起正向的思维行为模式、提升社会支持系统的参与度,进而恢复自我的社会功能。


让李承铉心力交瘁的,还有教育。
养育婴儿的过程,虽不涉及教育理念或管教方式,但为了成为一个比较好的父母,避免走歪路,他同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看教育类书籍和学习上。
为此感到焦虑的样子像极了每一位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事实上,在所有家庭中,焦虑的比例甚至比抑郁更高。
因为几乎所有家长都会严苛地要求自己,要给孩子正确的教育和养育,不能犯错被看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她/他们战战兢兢,在各种“容易给孩子造成创伤的123种行为”下对号入座;时常又会觉得无力,生怕自己的过失或者是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会给小朋友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
但凡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或者困难,家长们又会变成被指责的对象,即使她们/他们是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的人。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充斥着压力和焦虑。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非常非常多的挑战和困难。
只要是超出她们应对能力和应对资源的事件或者是环境,都有可能会带来一些伤害,所以创伤其实不止来自于家庭或者是家长。
孩子也并没有家长们想象得那么脆弱。
除了持续性的恶性伤害,比如说暴力或者虐待之外,或者对孩子的感情需求一直充耳不闻和视而不见,模式性的、长久的共情失败之外,并没有那么多难以修复的创伤。
只要家长愿意,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有机会去修复和弥补的。
犯错误是没有关系的。即使是最优秀的父母,他们也都曾经有过辜负自己的孩子,或者让自己的孩子感觉到失望的一些行为。
因为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合理管理压力的情况下做到最好。
References:
APAMiller, S. P., Newton, N., Ferriero, D. M., Partridge, J. C., Glidden, D. V., Barnwell, A., ... & Barkovich, A. J. (2002). Predictors of 30-month outcome after perinatal depression: role of proton MRS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Pediatric research, 52(1), 71-77.
Alibekova, R., Huang, J. P., Lee, T. S. H., Au, H. K., & Chen, Y. H. (2016). Effects of smoking on perinat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mothers and father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93, 18-26.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Sophie D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