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新画风
北齐新画风——参观太原徐显秀墓壁画随感
《文物》 2003年10期 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北齐的绘画,在画史文献中虽然有唐宋以来对杨子华、曹仲达等画家的记载,评价很高,但读来仍是不得北齐绘画的要领。可供参考的北齐传世画仅有一件,即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北齐校书图》,被认为可能是与杨于华的原作有关的宋人摹本。在这个知识系统中,北齐绘画的概念其实是由后人的文献和摹本构成的。自20世纪50年代起,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陆续发现了北齐的壁画墓,数屋已近20座吒这些北齐绘画出土作品正在不断地充实和修正北齐绘画的文献和摹本概念,北齐绘画开始浮出水面,面貌日渐清晰。1979年出土的山西太原娄叡墓壁画第一次将研究者的目光吸引到了北齐,壁画中人马行进的组台与动势构成了壮观的场面,富有立体感的形象与简洁的线条达到了视觉上的真实与协调,人物拉长的椭圆形面孔表现出造型的风格化特征。讨论者还注意到,这些人物画的特点也可以在《北齐校书图》中见到,北齐宫廷画家杨子华的画风在这次讨论中被重新提了出来们。1987年河北磁县湾漳北齐大墓壁画的出土,使北齐人物画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再一次得到了印证吐新近又从太原王家峰传来北齐徐显秀壁岡墓的消息,笔者在实地参观时,更强烈地感受到了北齐新画风的时代气息。现将观摩壁画的随感记录下来,以备日后作进一步的思考。
徐显秀墓是考古发掘的北齐壁画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壁画绘在墓道的土墙和砖砌的墓室墙壁上,描绘的是墓主夫妇宴饮和游仙的盛大人物画场景。壁画中既有娄叡墓和湾漳墓的人物画特点,又有不曾见于其他北齐壁画墓的新因素,了解北齐的新画风,徐显秀墓壁画或是一把开启门户、登堂入室的钥匙。
人物造型的“疏体”风格徐显秀墓的壁画人物在造型上用笔简洁准确,注重表现物象的整体轮廓和结构动势,加上富有变化的色彩晕染手法,人物形象因而有了立体感。简洁的线条与渐变的色彩相互作用,人物的形体特征得到强调,略微拉长的椭圆形面孔,更突出了人物造型的风格化意味。这种用线简洁而形体周圆的人物画已在北齐时期的壁画和传世作品《校书图》中见到,是北齐时期流行的画法。与北齐新画风相关的是南朝萧梁画家张僧繇创造的“疏体”。按唐宋人的说法,“疏体”是张僧繇在吸收了印度笈多艺术因素后加以变化而成的人物画风格叫其特点如唐代的张怀璀所言:“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象人之妙,张得其肉”⑶。宋人米芾评他笔下的天女和宫女“面短而艳”風。可见所谓的“疏体”也是一种用笔简洁,形象丰满圆润,设色艳丽的人物画新风格。北齐与萧梁虽隔江而治,但两国却有着频繁的外交往来,文化艺术上也互相学习和借鉴。例如,在侯景之乱中由梁奔邺的萧放,是一位以诗赋丹青见知于北齐宫廷的梁朝宗室"创立佛画“曹家样”的北齐画家曹仲达,他的师学来源中就有南朝的画家间。而北齐宫廷画家杨子华的人物画也是“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的风格叫他和梁朝的张僧繇一南一北,声气相通。出现在北齐人物画中简易标美的“疏体”新画风,表明了北齐统治者在文化上的取向,他们一方面吸收南朝文化来丰富自己,同时又透过南朝取法于印度和西域,创立自己的文化艺术规范。这种文化策略在响堂山石窟、曲阳修德寺和青州龙兴寺北齐佛教造像上也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其要义在印度和西域。或可以说,北齐“疏体”新画风得以流行的潜台词是北齐奉行的“胡化”政策。
染低不染高的“西域”画法在徐显秀墓壁画中,能看到人物面部明显的晕染画法,晕染的部位都在眼窝、嘴角、颈项等低凹处,以橘黄色作退晕色,深浅浓淡随结构转折而略有变化,椭圆形拉长的面孔因此变得真实而生动。这种染低不染高的画法不是中原旧有的绘画传统,而是流行于西域的画法。在新疆克孜尔、库木吐喇等古代龟兹石窟壁画上,我们能看到这种画法的原貌,画家先用铁线勾勒出佛与菩萨的面部、身体轮廓,然后用橘黄色在五官和身体的低陷结构上皴染,刻画出具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这种流行于西域的人物画法大约从公元4世纪开始用来画石窟壁画,并且在十六国时期传到中国的河西地区,敦煌莫高窟早期的壁画通常使用的即是这种画法,直到8世纪前后这仍是龟兹画家最常用的人物画技法。徐显秀墓和新疆佛寺石窟壁画在人物画法上的相似,说明北齐也同时以“拿来主义”的态度面向西域文化,龟兹的人物画技法对北齐新画风的形成曾有过实质性的影响。
明快别致的“暖灰”色调这是进到徐显秀墓室中第一眼的印象,也是最不能忘记的感%简洁的线筝和富有立休咸的人物造型以及宴饮、游仙的壮观场面都统摄在暖/火的色避中,天空偏冷的淡黄色和地面略重的土黄色提供了全部壁画的黄灰色基调,描绘宴饮奏乐和旗幡下行进的人物、牛马车驾所用的颜色,与是红黄等暖色和赭褐一类中性偏暖的颜色.少数人物所穿的蓝绿服装和冷色的马鞍仪仕也是用偏暖的调和色画出,色彩的丰富变化都R在暖色基调中给予的呈现,在统一协调的壁|HI|色调中,画家熟练自如地施展着他的色彩才能,细看画中的颜色,除每壁中心的人物和中马使用了红、黄等原色外,大量的人物服饰都由调和色画成,从灰色中求得变化,JII色柑和色度的微妙差别拉开人物的前后充间关系,“色彩的透视和对比关系中,画面效果既统一协调又明快别致。落实到具体形象的描绘,也能见到由冷暖色绘出的体面关系,火型的如代宰门洞上方的怪兽图像。似这样有统一画面色调感和由色彩关系建立起来的造型结构,存中国古代的墓室壁画中显得有些特殊,即使是同属北齐的太原娄叡墓和磁县的湾漳大墓壁画也看不到如此明快别致的画面色调匚
徐显秀墓的壁画色彩不应该是个特例(L北齐胡化的社会风气下,以萨珊波斯为代表的西亚文化和以粟特为代表的中亚文化各以小同的方式进入北齐境内.在音乐、舞蹈、絵网等艺术领域有明显的反映。以绘画而言,东魏」匕齐时曾流行一种传出于中亚的绘画,其画法勺中国传统的绘画十分不同,是用特别炼制的胡桃油调颜色来作画,以色彩表现见长,近似今天意义上的油画。因其传自西域,故称之为“胡画”。能掌握这种“胡画”技艺的,文献见有祖挺、徐之才、平鉴等人。《北齐书•祖珽传》:
珽天性聪明,事无难学,凡诸技艺,莫不措怀……超善为胡桃油以涂画,乃进长广王(高湛)。
《颜氏家训》卷第五“省事十二”:
近世有两人(祖起、徐之才),朗悟1也……天文,画绘,棋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北齐书•平鉴传》:
平鉴,字明达,燕郡蓟人也……鉴性巧,夜则胡画,以供衣食。
这其中祖筵曾靠“胡画”而得势于北齐武成帝,平鉴则靠“胡画”而无衣食之忧。可以想见,传自西域的“胡画”在北齐是有一定的欣赏人群'和市场需求的.'祖照、平鉴等人是朝廷命官,并非专职画家,而像曹仲达这样一些知名朝野的北齐画家,有的原本就来自于中亚地区,对于以色彩见长的西域绘画技法当更加谙熟。有此背景,我们当能更好地理解徐显秀墓壁画独特的画面色彩关系和色调表现,也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北齐新画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