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网络媒体与自杀防治——针对近期时事有感

2023-04-13 17:22 作者:裔书Izu  | 我要投稿


  在现今人手一机的时代,网络媒体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也是大众在工作、社交、学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管道。网络世界充斥着各式各样庞大的信息内容,如此的信息传递也影响大众的态度、想法与行为,然而,若网络媒体对负面讯息大肆宣传或是描述过于详细,容易引起高敏感、高脆弱性族群对负面行为的模仿,促成自伤等事件的增加

  因此,本篇针对近期发生时事,分享关于网络信息使用的注意须知,也提供一些网络自杀防治的知识让大家可以运用在生活所需。希望我们关怀彼此、珍爱生命,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的警讯,能够有效警觉及预防。

 

网络媒体与自杀防治

  媒体在自杀相关的议题上,原本就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早在1774年,歌德出版了著名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这可以说是媒体与自杀之间关连性的一个早期案例;小说中的男主角在恋情失败之后举枪自裁。此书出版之后,社会上便发生许多年轻男子使用相同的自杀手法,连带使得这本书在许多地方被禁,而这便是「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一词的由来,意指模仿自杀的行为。

  因为网络信息方便取得,欲自杀个案可能会从网络媒体取得自杀执行方法的详细信息。过去研究已经显示:自杀相关的关键字搜寻量增加,和整体自杀率的上升有关。自杀相关的影片与图像,常会有大量的阅读数与回应数;已有研究显示,这些自杀相关内容会导致青少年与年轻成人之自伤与自杀行为增加。

  对于自杀防治而言,问题网络使用或网络成瘾等状况都是需要特别留意的,当个案有合并以下问题类型时,更可能增加自杀的风险。

常见自杀意图产生之危险因素包括:

1. 家庭型态因素:例如父母亲失业、低社经阶层、家庭功能失调等。

2. 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饮食障碍、物质滥用成瘾等。

3. 认知型态及性格因素:包括情绪不稳定之性格、冲动性格、僵化性格倾向等。

4. 负面生活事件:例如曾遭逢家庭暴力事件、与重要亲友分离或过世、人际关系冲突、情感挫折、罹患严重身体疾病等。

   自杀者之贴文内容和非自杀者有所不同,通常自杀者之文章较短,较常用极端的表达方式,以及较常使用负面的语词,自杀者较常归因于负面生活事件的影响,且较常表达固着的负面思考,以及难以承受的心理伤害。

而自杀警讯(FACT)包括:

(1) 感觉(Feelings):过度的罪恶感和羞耻感、痛恨自己、过度悲伤、持续的焦虑与愤怒。

 无望的--「事情不可能变好了」、「已经没有什么好做了」。

 无价值感--「没有人在乎」、「没有我别人会更好」。

(2) 行动或事件(Action or Events):药物或酒精滥用,谈论或撰写有关死亡或毁灭的情节,焦躁不安、攻击、鲁莽。

(3) 改变(Change):对于朋友、嗜好、个人清洁,或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沈、退缩后突然情况好转。

 人格--更退缩、厌倦、冷漠、犹豫不决,或更为喧闹、多话、外向。

 行为--无法专心。

 睡眠--睡太多或失眠,有时候会很早醒来。

 饮食习惯--没有胃口、体重减轻、或吃得过量。

(4) 恶兆(Threats):

 言语--如「流血流多久才会死?」。

 威胁--如「没多久我就不会在这里了」。

 计划--安排事务、送走喜爱的物品、研读药物、获取武器。

 企图--服药过量、自伤。

   若你听闻或发现有以上自杀意图者,实时介入关怀与告知当事人家属非常关键;而发现正在轻生直播者请先报警,安排救援,切勿煽动

  另外如有需要,全国各地都有心理咨询求助电话,请善加利用!

 

网络媒体的品德

 ——有智性的媒体,以适当、准确与可能有所助益的方式报导自杀事件,可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自杀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媒体也有报导的权利,不过能够吸引媒体注意力的自杀事件往往偏离一般常态。临床工作者或研究人员都知道,反覆或持续地对自杀进行报导很容易引发或促进人们心中的自杀意念,对青少年或年轻人的影响尤其显著。

报导自杀事件时需要遵守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六不六要原则:

六不

-不要公开自杀事件的照片或遗书。

  必须极力避免腥羶的报导,死者的照片、自杀的方式以及手法都要避免出现。

 -不要对自杀事件所使用的方法详细报导。

  避免对自杀方式进行详细描述。研究显示媒体报导对于自杀方式的影响要比自杀频率的影响来得大。若干地点,譬如:桥、断崖、高楼、铁路等,原本就很容易和自杀扯上关系;所以一旦进一步曝光,会吸引更多人前来使用。

 -不要简化自杀的原因。

  自杀不应该被报导成无法解释或是过度简化。自杀不会是单一因素或事件的结果,它通常是许多因素互动下所导致的,例如:心理或身体疾病、物质滥用、家庭纠纷、人际冲突以及生活中的压力源等;知道许多因素都可能会导致自杀是相当重要的。

-不要美化或太过煽动地报导。

  必须使用真实可靠的资料来源,统计资料必须要谨慎与正确地诠释,即便有时间压力,对于实时发表的意见更要特别小心处理,要避免『自杀流行病』、『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地方』这一类的表达方式。

 -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来解读。

  如果把自杀者美化为殉道者或其他值得公众赞赏的形象,将会暗示自杀是为社会所赞许的。因此,报导的重点反而应该放在对当事人的哀悼上,避免把自杀报导成对于社会文化变迁或堕落的一种可理解的反应。

 -不要过度责备。

  报导必须要考虑到对其他当事人,例如家人或幸存者的影响,包括污名化的效应与心理煎熬。 

 

六要

  如果在报导自杀的同时发布下列信息,媒体也可以在自杀防治中扮演比较正面的角色:

-当报导事件时,与医疗卫生专家密切讨论。

  举例来说,评论忧郁症通常与自杀相关,而忧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等讯息,可帮助自杀意图者理解与寻求协助。

 -提到自杀时,用「自杀身亡」而不要用「自杀成功」这样的字眼。

  同时可形容失败的自杀尝试所遗留的后果(例如脑伤、瘫痪等),会有助于阻止自杀行为。

 -只报导相关的信息,且刊登在内页而非头版。

  头版不宜放上自杀消息强化世人关注事件。

 -凸显不用自杀的其他解决方法。

  自杀不应该被描绘成处理某些个人问题,比如说破产、考试失败、或虐待的适应方式,强调其他更有用的解决方式是关键。

 -提供与自杀防治有关的求助专线与社区资源。

  列出心理卫生资源以及求助热线,包括他们最新的地址与电话。在幸存者沉缅于哀恸之时表达同情,提供幸存者支持团体的电话,这将提高心理卫生专业工作者、朋友与家人在自杀行为中介入的机会。

-报导危险指标以及可能的警讯征兆。

  宣传自杀行为发生前的一些警讯(如前段所述)。

   媒体报导自杀时,除了遵守国际卫生组织要求的六不六要原则外,需有一定的规章与管理。媒体专业人员在报导自杀时需自律,在大众「知的权利」与「引发伤害」的风险中取得平衡。大众团体更可以根据以上指引,要求媒体改善自杀报导,以保护社会中身处于自杀危机的民众。

 

最后是书灵姊姊的一点碎碎念...

  近期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会很担心曾因相关问题来咨询过的来访者会受到影响。而在新闻发酵的同时,关于警醒报导尺度的新闻却鲜少看见。今天的文章或许冗长,但若能多一点人看见,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进行识别与监督吧!感谢你看到最后!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可以三连或点赞支持一下!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关注书灵,我们下期再见! 


资料来源:《网路与自杀防治》

网络媒体与自杀防治——针对近期时事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