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东坡【竹符换水】小故事

2023-08-07 10:50 作者:星痕TS  | 我要投稿

说起苏东坡(1037年-1101年)竹符换水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宜兴这个城市了。首先来简单介绍下苏东坡与宜兴的渊源。

嘉佑二年(1057年),21岁的苏东坡和宜兴人蒋之奇、单锡三人同科进士及第。在汴京琼林宴上,苏东坡与蒋之奇同桌,蒋之奇向他介绍了宜兴的溪山胜景,约他来宜兴游览,苏东坡心向往之。

熙宁四年(1071年)和六年,苏东坡两次来宜兴,住在了单锡家,途径湖㳇、丁山,游览了张公洞和玉女潭。熙宁七年正月初,苏东坡又来宜兴,由单锡伴游芙蓉山、桃溪(今张渚)、善卷洞。苏东坡赏识单锡的文才,更是把胞姐苏八娘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多次旅居宜兴后,苏东坡被宜兴的灵秀山水、风土人情深深吸引,买田置宅,写下了“买田阳羡吾将老只为溪山好”的千古名句。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菩萨蛮·阳羡作》

1084年,苏东坡两次上表乞请在宜兴颐养天年,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得神宗诏旨,准许苏东坡在宜兴定居。

元祐元年(1086年)苏东坡复出,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得到大赦,北归途中,于1101年因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

接下来回归竹符换水的故事。

苏东坡闲居宜兴蜀山后,对喝茶也讲究起来,盛水要用瓦罐,茶叶要用阳羡贡茶,水要金沙寺旁玉女洞中金沙泉的泉水。该泉水甘甜可口,传闻服之可以延年益寿,强身健体。

不过,苏东坡是负责喝水的,到金沙泉去挑水的,是他那苦命的书童。金沙泉离蜀山十七八里路,书童每隔两三天就要去挑一趟,时间久了,谁受到了?

毕竟在大才子身边呆久了,这书童的脑瓜也灵光了,某日,终于开了窍,就在蜀山附近的蠡河挑了一担河水回来,心想,一样清澈的水,谁能喝出来?

水挑回之后,苏东坡便沏茶来喝,却觉茶水没以前的甘醇,便追问书童,又派人去金沙寺查证,方知真相。

这点小伎俩又怎能难得倒老苏,只见他微微一笑,便造出了个“调水符”。所谓“调水符”,即仿照古时的兵符,取一节毛竹,一剖为二,一半留在苏东坡自己身边,一半交给金沙寺的大和尚。每次取水,苏东坡让书童带上自己的竹符,书童到了金沙寺,将竹符交与大和尚,大和尚将之与自己的竹符对合确认无误后,便将自己的竹符交与书童,与泉水一同带回交与苏东坡。兵符都用上了,书童再也不敢欺瞒主人,只得任劳任怨。

你以为故事到此结束了?别急,故事才刚刚进行到一半。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苏东坡的取水符并没有成为“无忧符”,让自己高枕无忧,轻松自在。书童在取完水后,常常自己偷偷喝光,然后随便找点水带回去。虽然金沙泉泉水甘美异常,但书童有心造假,苏东坡又怎么喝的出来呢。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明白真相后的苏东坡大叹人心不古。于是写信给弟弟苏辙,《调水符》便因运而生了。

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苏东坡初识人心不古,于是怀着心中的不满给弟弟苏辙写信,希望从苏辙那里可以得到一丝安慰。然而,事与愿违,了解事情本末的苏辙并没有回信安慰他,反而写了一首《和苏子瞻调水符》来委婉的批评他。

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简。

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谁谩。

渴饮吾井泉,饥食甑中饭。

何用费卒徒,取水负瓢罐。

置符未免欺,反覆虑多变。

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

苏辙在诗中一针见血的指出,真正的错误并不在于取水人,而在于苏东坡自己。首句“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简”直接点明苏东坡想要防住别人,用“调水符”保护自己的欲望,是这件事出现的导火线。而避免这种事再次发生的唯一方法,就是约束自己的欲望。耗费心力与人力去玉女洞取水,既是自找麻烦,又是自欺欺人。

诗到最后,苏辙也忍不住调皮一把,“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真正的无忧符,其实就在自己的心中啊,只要心中没有太多的欲望,又怎么会不快乐呢?

 


苏东坡【竹符换水】小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