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定义快乐

《苏菲的世界》里,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这一章,说:
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与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
后两者,我想咱们都还能理解。
可对于“植物”灵魂,我理解不了。
植物有什么样的属性?
首先它是一种生物,有生命,会生长,会繁衍,也会死亡。
难道意思是说,人,首先是拥有植物的这些属性。
在这基础之上,才有“动物”这种更高级的生物属性吗?
同时他问道:“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这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只是有人想得少,有人想得多。
现今社会,有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们当中。
比如电视,电影,广告,手机,书籍,报纸,口口相传,网络等。
都会试图定义,该如何生活。
比如一个写鸡汤文的公众号,会告诉你:
某某富豪,经历了多少苦难,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赢得了今天的收获。
(当然这是谬误啊,以后讲幸存者偏误时,咱们再细说)
比如不少的老师,会告诉你,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赚更多的钱。
(其实漏洞也很大,但不是咱们今天的重点)
比如某某报道,会宣扬某个好人好事,对批判某个违法犯罪的行为。
比如各种短视频和直播,会展现很多过得很优渥的人的生活状态,作为观众,自然会很向往。
等等很多。
这都是在灌输,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只是经常会被带入些不太理性的观念,与你具体的情况不太相符。
所以很值得我们再深入思考。
亚里士多德又问:
“人需要什么才能过良好的生活?”
这就比上面的一个问题,要具体非常多。
作者用一句话回答道:
“人唯有运用他所有的能力与才干,才能获得幸福。”
这样说,乍看很稀松平常。
自己一想,显示出了幸福不是躺来的。
(不是被动得来的)
而是通过咱们主动争取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
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
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
接着,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和满足。
他认为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我们来剖析下。
享乐的生活,就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而且得适当,适度。
我记得有个真事。
我弟弟的同学,特喜欢打电脑游戏。
他妈妈就有天给他买了好多张点卡,让他玩。
一天时间过去了,他很高兴,嗨的没办法。
第二天,还是很嗨。
后面过了一周,他就多少有点疲惫和乏味了。
因为好歹要做点其他的事,来调剂调剂。
他妈妈不让,让他要玩就玩个够。
结果玩到最后,真的要玩吐了。
实在扛不住了,这哪是在玩啊,简直是折磨。
这就说明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
过度了,就会让人难受。
我另一篇文章里,也讲到了一位叔叔用非常巧妙的方法,让他儿子打消了当主播的念头,参见《孩子想辍学做游戏主播,他爸的教育方式惊艳到了》。
这是很符合常理的,在一直做一件事情时,比如看电影。
我自己,一天看一两部电影,还能感觉很享受。
但是一天猛看很多部,就审美疲劳,加上精力下降,而且阙值提升,让我无法继续看下一部好电影。
比如我去年下半年,正好猛看了1-7季的《权力的游戏》,确实好看。

上图来自豆瓣
但就在这个时候,我去看了《海王》。

上图来自豆瓣
这么一对比,就觉得《海王》是十足的烂。
因为此时,我的阙值被拔到非常高了。
而《海王》只是一部一两个小时的科幻大片而已,怎么可能拼得过一部大几十集,拥有精妙剧情,死那么多主角,人人都刻画深刻的电视剧呢?
如果不是那个时间点看《海王》,我觉得会被那个奇幻的海底世界所震惊的。

上图来自豆瓣
与此对比的是,我的兄弟,在我看完的第二天,给我发了电影院拍的照片,强烈推荐我看,说太棒了。
我却写出了这篇文章《3号点评DC电影《海王》》,好好吐槽了一番。
再就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
自由,确实是个很崇高的向往。
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自由,真的会疯掉。
比如被软禁的人。
四哥在胸前就纹着:
不自由毋宁死。
什么是负责呢?
我们总得对人或事,负有一定的责任。
比如我是一个公司的员工,我就对这家公司负有责任。
我得对这份工作负责,对公司的名誉负责,为我的团队负责等等。
还有我作为家庭的一员,我得为这个家的方方面面负责。
在这些责任承担的时候,心里有所担当。
这会让一个人有价值感和分量。
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有更普遍的各种法律法规的责任得遵守,这会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如果太多人都不遵守,我们也无法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生存。
而现在大多数还是非常遵守的,甚至有不少愿意伸出援手的善人,所以我们大多数还是有在这个社会过得相对安全和自由的可能性。
其实后面的内容,主要都是关于“黄金中庸”的。
作者说到,如果亚里士多德生在现金这个时代,也许会说:
一个只注重锻炼身体的人所过的生活,就像那些只动脑不动手的人一样不平衡。
无论偏向哪一个极端,生活方式都会受到扭曲。
同理也适用于人际关系:
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于鲁莽,而要勇敢(不够勇敢就是懦弱,太过勇敢就变成了鲁莽);
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不够慷慨既是吝啬,太过慷慨则是挥霍)。
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
吃的太少或吃得太多都不好。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人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人想起希腊医学的主张: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后面这一段我真不用过多品评了,说的太详细清楚了。
我讲个真实的故事。
创作《在宜昌》的歌手——吴成蛟。
他是某场嘻哈歌友会的兼职主持。
在进行到即兴battle的环节时,热度是越来越高,直到火热。
这个火热持续了一会儿,但他却站出来说:
好了,这个环节就到这里。
我当时特别不能理解,觉得此时活动已经到了绝对高潮,为啥要戛然而止。
其实现在想来,就是平衡和节制。
因为时间太晚了,待会还有很多环节时间会被占用。
而且表演嘉宾如果太疲惫,会影响到后续的环节效果。
而且他说了一句话,下次做活动,还会继续。
也算是留个悬念,这样其实给人一种期待。
这种适可而止的和谐,恰恰让正常活动,乃至以后要举办的活动,都能形成一种和谐的平衡,从而达到整体更好的状态。
真的有大智慧。
最后是做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感觉离我们大多数人太远了,确定不是在搞笑吗?
还是带入我经常说的程度思维,凡事抛开程度谈问题,都是耍流氓。
思想家和哲学家,不仅仅是那些孔圣人、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老子这样的大咖。
可以是我们并不知道的很多人,甚至,可以是你自己。
就算到不了“家”的程度,我们在往这个上面靠近的过程中,也会越发幸福快乐。
虽然成功没有规律,但是成为思想家和哲学家,多少还是有些规律的。
起码可以看到一些过得很不错的人(那些表面光鲜,暗地里难受的除外),他们有哪些品质我们可以借鉴。
比如我今天听李玫瑾教授的音频,才知道她是哲学专业毕业的。
怪不得她给我的印象,有一种尤为显著的平衡和谐感,总是从容不迫,不怒自威。
说话逻辑性很强,而且又有自己的独立观点,还能让我好接受,这就厉害了。
比如她今天说到,不仅仅要考虑被害人,也得考虑凶手的感受。
我起初是不理解的,因为我在听到一些恶性案件时,对凶手都充满了仇恨。
但听她讲了之后,我才知道其中的道理。
她就是要搞清楚,为什么那些罪犯会犯罪,他们的心理是怎样。
通过对这事儿的研究,来让更多人,在苗头阶段,就解决小问题,不至于酿成大祸。
这就是很了不起的思路。
比如她对马加爵的研究,是在马加爵被执行死刑后,才公布的。
因为她不希望伤害到马加爵的感受。
而且她还之处有一点,罪犯的家人,很多是无辜的。
他们如果因为一些不好的言论,遭受很多人的非议,对这些人是非常冤枉的。
这也是我们社会比较缺失的地方。
除了李教授,还有我听的比较多的易中天教授的演讲、授课或参加节目中的言论。
都是很有思想的。
还包括我听得比较多的吴伯凡老师。
甚至是我身边的勋哥。
他们是怎么达到这种境界的,都是可以去思考的问题。
就算仅仅是听他们的讲述,其实收货就已经非常大了。
如果再去详细了解他们说到的事情和阅读他们说的书籍,那就往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我理解啊,思想家和哲学家并不一定是个职业,而是一种修行。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经常会因为有些事情苦恼,有些人经常会说无聊,有些人会大肆享乐后感到空虚。
而有的人确过得充实、快乐、精彩和幸福。
这就是其中不同的根源所在。
=========
相关阅读:
=========
题图作者:Tbel Abuseridze
图片授权基于:unsplash.com版权协议
其他图片来自网络,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
如有疑问,与我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好思考分享给我优秀的读者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