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拟人量化方案(血统与文化底蕴)

相关文章:舰船拟人量化通则草案、关于战舰拟人部分问题的讨论——战舰拟人的性别
一、舰船拟人量化方案——血统与文化底蕴、时代划分
(1)血统确定——建造国主义(不等于“建造地”)
在哪国建造(不一定是竣工),就是哪国的基本人设。
例:“塔什干”,由意大利设计建造,苏联购买。“塔什干”拟人后应是意大利血统。
类比:血统依据母国主义,在哪一国建造,哪一国即舰娘母国。
(2)基本文化背景(文化底蕴)——建造国主义基础上的分类讨论
血统是先天的,文化是后天的,二者未必一致。
注:基本文化背景与高级文化背景不同。大体可对应中小学,少年儿童时期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包括“三观”等意识形态部分)
类比:基本文化依据父母国主义,建造国为母国,订购国为父国。
1.如果是自产自役,则是“纯粹”的建造国人设。
这一情况最为常见,如“企业”,在美国建造,并在美国服役,最后在美国被拆解。因此“企业”拟人后就是美国血统、美国文化。
类比:“企业”的父母国皆为美国,因而“企业”拟人后是“纯粹”的美国人。
注:“建造国”不等于“建造地”。
例:我国主要的战舰建造地主要有两个——大连造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才此两地培养出的舰船拟人后,其血统与基本文化底蕴只是“中国人”,并非“大连人”、“上海人”。
转役他国不影响基本文化底蕴,但转役国的文化色彩会岁服役时间逐渐增加。
如:人民海军“鞍山”级四舰
又如:“摩尔曼斯克”(原为美国“奥马哈”级“密尔沃基”号)、“阿尔汉格尔斯”(原为英国R级战列舰“君权”号),分别曾于苏联服役
又如:德国“纽伦堡”号,1945年后转役苏联(改名“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
2.向外国订购建造,于本国服役,则血统依据建造国,文化底蕴则融合建造国与订购国。
解释:这种情况下,一般本国是技术劣势方,无法自产,因而向外国订购,血统依照原则(1)。这一情形下,订购国对于舰船的影响自始至终都存在,建造国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满足符合订购国的一系列要求,使得该舰船深打上了订购国的烙印(在史实中,这类舰船反而与建造国的海军不兼容)。
舰船拟人后,建造过程被拟化为教育培养过程,这种情况就意味着舰娘自由意识以来,就同等接受了订购国与建造国的双重文化影响。
仍以“塔什干”为例:尽管于意大利设计建造,但一开始就由苏联采购,并自竣工后就一致于苏联服役,因此“塔什干”拟人后是苏联化的意大利女孩。“苏联化”可表现为:日常生活习惯、日常言语运用……
如:你要在披萨上放菠萝,可能会被就着罗宋汤吃意面的“塔什干”骂“苏卡不列”——然后她转头就在披萨上抹鱼子酱……
类比:“塔什干”母国为意大利,父国为苏联,因此竣工时的“塔什干”融合意大利与苏联的文化背景。
类似舰娘:北洋海军各主力舰(除“平远”舰),同时期的日本海军各主力舰(除“西京丸”等)、之后的“三笠”、“金刚”……
3.外国建造,尚未竣工服役,后被本国购买,则依照工程进度分配建造国与本国的基本文化底蕴,此种文化底蕴的融合程度低于情形2。
解释:这种情况在开始建造时并不考虑购买过国的需求,多处于复杂的变故而被其他国家中途购买,才继续完成建造。因而这一背景下的舰娘多少带有被“抛弃”的色彩。这种情况下建造国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后续建造又可分为于原建造地建造、新建造地建造。
A)原建造地建造:
甲国建造,本为己用,未完工,被乙国购买,于甲国继续建造竣工后归属乙国。
类比:原母国:甲国,原父国:甲国——现母国:甲国,现父国:乙国。
此种情形参考(2)2.的情形,依据乙国购买时的建造进度,建造进度越高,则乙国的文化底蕴越低。
B)新建造地建造:
甲国建造,本为己用,未完工,被乙国购买,于转移到乙国继续建造竣工后归属乙国。
类比:原母国:甲国,原父国:甲国——现母国:乙国,现父国:乙国。
此种情形基本文化底蕴兼具两国特点,但会存在一定不兼容的情形(比如在一定情况下分不清自己应该是甲国人还是乙国人)。
例:“辽宁”舰、“塔林”舰
注:此类舰船拟人后的血统仍然依照原建造国(“辽宁”舰外貌仍然是苏联人设)——因为可以转移建造场地的,意味着舰体已经下水,完成度以较高了。
4.其他情形亦可按照“父母国”的变化,来分配不同国家的文化。
二、舰船拟人量化方案——时代划分
剧情思路:平行世界,拟人舰船对应替换。
对时代进行划分的原因:1区分时代归属,形成战力平衡;2同一时代的尽量采用同一类量化拟人原则。
(一)风帆时代
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英荷战争中常备海军的建立,到铁甲舰出现。这一时期:职业化、常备化的国家海军出现(也是战舰拟人开始的标准)。
风帆时代的舰种较为简单,一般被认为只有“战列舰”、“巡洋舰”与“护卫舰”。
从 1650年到1850年,海军从在战时主要依靠雇用商船以加强力量的小型武装,发展成为拥有巨大官僚机器的常备军,不但配有职业军官和专职人员,拥有大量可以机动调用的后备船舰,还有专门的造船厂和军火库。我们放眼世界,不难发现, 每个国家都有着带本国特色的海军管理制度,但是细细考察一番,我们还会吃惊地看到,海军的基本要求——在信息灵通的政治决策体制下,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要保持连续性——实际上只在少数国家,特别是只有海上诸强才达到过。
——(英)安德鲁·兰伯特著;郑振清,向静译. 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2:25-26.
风帆木制战舰时代的海战很少具有"决定性",因此,落荒而逃的舰队往往在几个月之内就能恢复原气,再打回来。一个国家,只是在一系列失败中不断消耗国力,同时该国的整个海军基础设施在管理和经济方面出现了崩溃,才可能在海上彻底失败。
——(英)安德鲁·兰伯特著;郑振清,向静译. 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2:27
1650年到1850年间,战舰设计的基本要素没有什么变动。船舶由木材制成,由麻绳或者粗索控制风帆进行驱动。大型战舰一般采用三桅装置,每根桅上挂上横帆。小型舰艇的驱动装置的样式就多了,有单桅、双桅或者三桅,并在舰艏和舰艉挂横帆。每一种装置各有其优点,或者可以节省人力,或者可以适应特殊的环境。海军的火炮都是前膛装滑膛炮,一般由青铜或者生铁铸成。带有天然纤维缆绳的锻铁锚是最常见的系锚工具。
最大型的战舰用于执行"线式战术",因此被恰如其分地称为"—一线战舰"(Ships of the line),通常我们使用其简称"战列舰"(battleships)。这些战舰火力强大、船身坚固,在大舰队和分舰队中很有用武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线形战术中主力战舰的底线也不断上升。1652年英国与荷兰都雇佣大量的商船作战,到了1672年,取而代之的是结构强度低、火力不足的小型战舰。18世纪50年代,50门火炮成为战列舰火力的底线,到18世纪80年代,有64门火炮的是最小的战列舰了。法国大革命以前,尽管法国和西班牙已经淘汰了这种64门火炮的战舰,但英国仍然保留这类战舰,以维持舰队数量并为海上贸易护航。1805年以后,74 门炮的战列舰也成了最小的战列舰,到了1830年,装备80门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构成了舰队的基础。
速度极快的小型舰船被用来进行海上侦察或者海上破交战。到18世纪50年代中期, 这正些型舰船发展为典型的"一帆快舰"。这是—一种单甲板战舰。这种战舰往往得利于多种小型的远洋船舶的辅助;海岸炮舰、海防舰、双巾帧船等。一般艘巡洋舰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要能俘获一艘商船。1815年以前,尽管许多商船,包括往来干海盗滋生印度洋上的"大商船",都配备有威力很大的武器,但这些船往往缺乏专业船员,也不想打仅。小型私掠船往往速度极快,便于操纵。它们常常直接靠帮登船俘虏"猎物",这种攻击战术的成功足以证明单纯的自卫是很有局限性的。
——(英)安德鲁·兰伯特著;郑振清,向静译. 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2:27-30.
到19世纪50年代蒸汽替代风帆成为海运动力之前,英荷战争(17世纪中叶)中的军舰式样和战略战术都被视为海上战争的核心。
——(英)安德鲁·兰伯特著;郑振清,向静译. 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2:52.
(二)铁甲舰时代
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铁甲舰诞生,到无畏舰诞生。铁甲舰时代包含“前无畏舰”与“准无畏舰”。前文已经对各国的“前无畏舰”、“准无畏舰”进行了归纳整理,参见铁甲舰、前无畏舰介绍以及拟人后的身高、年龄量化标准中的相关表格(有关身高量化的部分为旧数据,有待调整)。
铁甲舰时代舰艇的种类进一步分化,如:
巡洋舰细分为“无防护巡洋舰”、“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
“驱逐舰”、“潜艇”等新舰种开始出现。
铁甲舰时代的界限相当容易设定。战舰,这种维持海权的最基本工具拥有个主要特征:包覆装甲的舰壳、蒸汽动力系统、主要武器装备是可发射爆炸弹的大炮。有在三个特征都满足的情况下,战舰才可以被称为铁甲舰。基于这个定义、在海战中出现的第一艘铁甲舰是1855年法国炮击金伯恩炮台时使用的"浅水炮艇"。同样的道理,铁甲舰时代的终结也不难界定,因为1905年出现的用统一口径主炮武装的无畏舰在设计上跨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这正应了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古话,铁甲舰时代的战舰与它们不能同日而语。更何况 20世纪初期潜艇和飞机的诞生使海战由单维走向三维,从此海战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如果根据技术背景很容易为铁甲舰时代设置一个明确的时间范围,那么能不能为这个时代找出相应的战略背景呢?答案是肯定的。19世纪20年代,克劳塞维茨出版了《战争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这两本巨著为其后半个世红纪提供了完整的战略思想甚至政治导向。德国的观点是∶战争作为政治工具,应服务于整个国家而不是代表君主意志的职业军人的利益以及战争应由国家操纵,这种观念与英国适者生存的学说结合起来,对形成一套基于国力的国家行为标准不无裨益。战争作为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就是体现国家力量的部分基础。
这些观念同样也影响到那些曾经存在着松散联盟的,尚处于亚国家组织状态的国家走向单一民族国家之路,比方说德国和意大利∶此外,对获得海外霸权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不列颠帝国是这条道路的先行者。直到1877年,也就是印度兵变的 20年之后,维多利亚才宣称为帝国女皇,此举可谓意味深长。在那之前,不少国家宣布建立帝国,但都局限于欧洲版图,海外的殖民地在他们眼里只是属地而已。在此之后兴起了寻找海外帝国的热潮,按照今天公众的看法,这是19世纪末那段历史上最乏善可陈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有海权做支柱,这些都是不会发生的。
广义的海权包括海上商业贸易和海上战争。虽然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商船仍然是帆船,但随着它们的数量翻番地增加,贸易额也随之巨幅增长。在类似的贸易中,西方诸强的投入非常之高,例如在英国,商船数量竟然是其他任何国家的4倍以上,在历史上出现的以影响贸易为目的的战争也只是局部小规模的。这里不惜篇幅要再次重申,绝不要低估英国皇家海军的威慑力量,即便这一说法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事后诸葛亮。这是因为当时有一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信念:贸易能够进行自我保护。
这一信念彻底破灭,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是铁甲舰时代走向终结的一个战略变化。其他的战略变化还包括:炮火强度越来越占战争的主导地位;军事冲突的规格升级;政治领袖无力控制军队,无论他们是支持人权还是要成就霸业,处理事情都显得力不从心。所有这些都有助于界定铁甲舰时代的战略界限。
——(英)希尔(Hill,R.)著;谢江萍译. 铁甲舰时代的海上战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2:17-20.
(三)无畏舰时代
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战列舰又可细分为“无畏舰”、“超无畏舰”、“高速战列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参看可日本海人社编著《世界舰船 世界近代战列舰史》(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
巡洋舰也有铁甲舰时代的“无防护巡洋舰”、“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发展为“轻巡洋舰”、“重巡洋舰”。
驱逐舰也进一步发展为“驱逐领舰”、“舰队驱逐舰”。
航空母舰作为新的舰种出现。
(四)导弹时代
风帆时代、铁甲舰时代、无畏舰时代均属于“火炮战舰时代”。原火炮战舰纷纷退役、或拆卸火炮改装导弹。
这一时期,“战列舰”彻底消亡、“巡洋舰”基本消亡,“驱逐舰”、“护卫舰”取而代之。但导弹舰时代,“航空母舰”成为舰队的核心战力输出,其余舰艇主要为其护卫与辅助。
这一时期的“潜艇”的地位也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