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下东坡 吃货一个:最佳美食代言人

2021-08-05 10:39 作者:躺平的大秋鹤  | 我要投稿

苏轼作为一名美食家,最为出名的便是东坡肉这道菜了。

在杭州读书时,知道的杭州名菜只有东坡肉。趁着还有余钱,和同学蹿到吴山路的街边小店,借口要吃吃杭州特色,点了一份东坡肉,服务员看着我们的眼神好像在说:“还真有慕名来吃东坡肉的!”。

东坡肉端上来,只有一块被平均切分为4份皮肉相连的五花肉,四方形的肉用稻草捆扎着,表面浇了融融的酱汁,看上去十分诱人。我们迫不及待地拨开了草绳,一筷子插了下去。肉不油不腻,味道鲜美,但实在太少,解不了我们的馋。虽然那以后我还吃了很多次东坡肉,但再也没有吃到那次街头小店的美味了。

一直以为我们吃到的是正宗的东坡肉,直到看到《历史那些事:在下东坡 吃货一个》,才知道那是假的东坡肉。

乌台诗案后,苏轼外放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他是贬谪地方的罪官,既没有权也没有一分钱的俸禄。初到黄州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要吃饱尚且困难,哪里还能够奢望美食。但这难不倒吃货苏轼。

宋朝时人们喜欢吃羊肉,猪肉价格极低,这对于农夫苏轼实在是件好事。在《猪肉颂》中,他记述了东坡肉的做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可见,柴火烧、文火煨、火候足是烧制东坡肉的要诀,而没有料酒、酱油这些今天在烧制东坡肉必须用到的佐料。这白煮猪肉因苏东坡的《猪肉颂》而身价倍增。直到明朝,国人才开始广泛食用猪肉,改良后的东坡肉与现在就很相似了。

东坡肉的出名是在苏东坡在杭州做官的时候。1089年,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为官,担任杭州知州。因大雨造成洪水泛滥,他组织大家疏通西湖,修建堤坝。老百姓很感激他,听说他喜欢吃猪肉,过年的时候送来了猪肉。他便制作了红烧肉回送百姓,于是这道“东坡肉”就成了杭州的特色菜。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苏东坡的名句,让人感觉他并不钟情肉食。但仔细阅读全诗《于潜僧绿筠轩》,我始终怀疑这诗句只是用来赞颂于潜僧的,至于他自己,恐怕是竹、肉皆我所欲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儿时读这首诗,只知道这是苏东坡在描写春天的景致,其实蒌蒿(又名芦蒿、藜蒿)是苏东坡最喜欢的野菜,河豚是他最喜欢的河鲜。苏东坡关于饮食的诗词多达四百余首,像这首写得这么不着痕迹的,恐怕还有很多。

作为一个美食家,无论多么艰苦的条件,无论在什么地方,苏东坡总能发现和创造美食,而他的每一次贬谪,总能推陈出新地将这些地方特色推上中国的美食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苏东坡的贬谪地黄州、惠州、澹州,一个比一个远,但他美食家的天性却一如既往。作为文人,苏东坡还喜欢将这些人生中的“吃”趣记录下来,与他人分享。他在黄州记录了东坡肉的做法,开发了东坡羹、东坡饼,在惠州发明了烤羊蝎子,在海南发现了生蚝这一美食。在苏东坡的家乡四川眉山,东坡肘子是道地方美食。这些美食用的都是当时富贵人家看不上眼的食材,但一经东坡代言,便登上了大雅之堂,从此美名千古。

在下东坡 吃货一个:最佳美食代言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