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教案】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2023-01-14 13:24 作者:木子石页哒  | 我要投稿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时:1学时(40min)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金属钠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体会运用观察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起到的作用,了解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展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

2、通过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体会实验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到的核心素养。

3、通过分析钠作为金属单质的通性与其特性,运用分类法预测物质性质,运用比较法认识各种物质性质之间的异同,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本节位于鲁科版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上一节“走进化学科学”简要阐述了化学学科的定义以及特征,指出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体现出了高中化学不同于初中化学的更强的科学性。本课时内容进一步详细展现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并以金属钠以及化合物的性质为例,结合金属钠与水、氧气反应的实验,展现出研究物质性质方法的具体应用。本课时内容有两条线,一条是实验线,这里要明确,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并不是单独运用的,而是综合运用,不需要学生记住概念,但要明晰各个方法的细节与要求,由于是第一次对研究方法进行科学解释,教师需要在介绍具体实验的过程中点明各种方法的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并在之后其他物质的学习中反复强化,一条线是物质线,涉及到高中化学接触到的第一种金属元素钠及其化合物,这是学生要记忆的内容,可以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进行独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学生分析

在上一节,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定义及特征有了基础的认识,体验到化学魅力的他们对于化学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更多是书面知识,而亲自操作的实验较少,对于研究物质的方法仅知道含义却不知道细节要求,对于科学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也比较缺乏,因此我在设置实验环节时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化学实验,强化记忆,增强参与感,同时科学实验的直观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分析对应的原因。

2、通过金属钠在不同环境下反应,认识到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3、掌握金属钠的部分性质。

教学难点:

现象如何与物质性质结合起来,需要让学生自己构建“现象-原因-性质”的联想,这是学生构建化学学习思维的过程,为此我“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分析对应的原因及反应的物质性质”设置为本课时的难点。

 

教学媒体

黑板、电子显示屏(若条件允许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

教学流程(文字稿)

【同学们,上节课结束前留给你们一个问题,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有哪些?相信你们预习完第二节后有自己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这句话可加可不加)】

在化学研究中,只有深入研究物质性质才能够更好地加以利用。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生活中,人们根据物质性质运用的案例有哪些呢?

学生们回答。

同学们回答地都很正确,看来你们对于生活有非常细致的观察,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应用物质的前提是要明确物质具有的性质,请同学们回顾以往学习的内容,回答那么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有哪些。

(对于导入部分,也可以展示PPT,内容为研究叠氮化钠性质制成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剂、研究液态氢和液态氧性质制成火箭推进剂,用这些实例抛出问题)

同学们回答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教师进行补充。

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有很多,同学们提到了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等,除此之外在科学研究中还有很多方法,我们重点研究上述方法的前四种。

展示PPT,内容为观察法、实验法的定义。

同学们简单浏览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定义,从名字上看,这两种方法很容易理解。那么在具体的研究中如何应用呢?通过两个实验,我们在实践中体会。

展示PPT,内容为观察金属钠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该实验的目的。

接下来我将给大家演示“观察金属钠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实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观察目的,并思考围绕这两个目的如何开展实验呢?待会我会让同学们协助我完成具体实验流程。

同学们思考

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演示实验。这是金属钠(向学生们展示),有同学会问,你怎么知道它是金属钠呢?标签上写着呢(笑),装金属钠的容器是无色透明的广口瓶,里面还有一些液体,这些液体是煤油,为什么装金属钠的试剂瓶里要加煤油呢,这一点之后解释。接下来我会进行实验操作,你们注意观察,将结果记录在学案的表格里。

教师在做实验时戴好手套、护目镜,(关于实验安全的部分可以在第一周回顾初中内容时强调,此处不用)在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滴入2滴酚酞溶液,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

首先,我们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再滴入2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有什么用?

学生回答酚酞溶液遇碱变红。

很好,然后呢,我将金属钠取出,注意,由于金属钠具有腐蚀性,一定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而要用镊子夹取,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注意观察切面,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回答银白色。

嗯,金属钠是银白色的、具有金属光泽的,而且它很软,小刀很容易就切下来了。接下来,我再切下黄豆大小的金属钠,将这块钠放入水中,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并记录。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实验操作到这里就结束了,现在前后四个人形成一个小组,讨论你们记录的现象,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金属钠有哪些性质。将分析的结果与结论填写在对应表格中,待会请一位同学交流答案。

学生自行完成任务。

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问学生有无补充。

很好,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分析的结果也比较准确。这里呢,我带大家把实验流程再走一遍,注意细节。(边复述边板书)我们首先观察记录了金属钠的外观,金属钠是一种固体,将钠切开,发现切面呈现银白色,硬度相对较小。将钠置于滴加酚酞溶液的水中,发现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这说明什么,说明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然后,钠逐渐变成一个小球,从有棱有角变成球体,代表着钠变为液体,对吧,变成液体后才因水的表面张力变成球状,而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的过程是熔化,这说明反应有热的产生,而且说明钠的熔点比较低,能不能反应过来?除了这些现象外,还有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这说明反应有气体产生,这个气体是什么呢,还需要检验,金属钠性质活泼,反应比较剧烈。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因为我们的水中滴加了酚酞溶液,注意是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我们大致推测一下,这种碱性物质是氢氧化钠。简单总结,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为钠浮在水面上,熔化为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注意我复述实验现象的顺序,可以简记为五个字“浮熔游响红”,对应的结论也要自己分析出来。

展示PPT,内容为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最后呢,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钠的部分性质。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颜色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状态为固态,硬度的相对较小,密度小于水,准确数据是0.968克每立方厘米,熔点较低,为97.72摄氏度。后续检验标明,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请同学们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完成任务。

方程式比较简单,计量数依次为2,2,2,1,注意不要忘记气体符号。我们之前提到,应用物质需要根据物质的性质,而根据金属钠性质活泼,能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我们在应用金属钠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可以提醒,我们提到,储存金属钠的试剂瓶中装着煤油。

煤油和石蜡油的密度小于金属钠,将金属钠储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可以隔绝空气,隔绝水。

以上则是我们本节课进行的第一个实验。下面,我将演示第二个实验。

展示PPT,内容为金属钠与氧气反应实验,实验的目的,实验用品。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实验目的。在本实验中,我将通过控制反应条件,研究不同条件下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那么我可以怎么控制条件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学生们回答

嗯,你们的回答很有参考价值,有的同学说可以控制反应温度,有的同学说可以控制氧气浓度,有的同学说可以控制金属钠的表面积等等,而这个演示实验中,我会采用控制反应温度的方法。

教师演示实验,展示实验用品。

我用小刀切下两块相同大小的金属钠,其中一块放在玻璃片上置于空气中,另一块放在坩埚中置于空气中加热,同时开始反应,反应时间为2min,同学们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

好,实验结束了,请同学们回答,你们记录的现象是什么?

点名让学生回答。

展示PPT,内容为金属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

很好。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表面失去金属光泽,变为白色,可能不是特别明显,可以稍微凑近一点看。而放在坩埚中加热的金属钠,先熔化为小球,然后燃烧,火焰是黄色的,生成淡黄色固体。实验结果不同,金属钠与氧气可以发生反应,在加热与不加热的条件下,金属钠与氧气发生了不同的反应。回顾整个实验操作过程,除了反应温度外,其他条件是一样的,也就是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确保该现象的发生是由改变的条件引起的,正如本实验,出现不同的现象是因为反应时的温度不同。

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在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结束后生成的是什么物质呢?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钠的氧化物,而钠的氧化物及其相关性质如下。

展示PPT,内容为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

不难看出,在常温下,金属钠与氧气生成的是白色的氧化钠,而加热时,生成的是淡黄色的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可以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所以根据这个性质,它可以作为呼吸面具或潜水艇的氧气供给,因为人呼吸会释放二氧化碳和水,正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对吧。

 

以上则是本节课进行的两组实验,在实验中我们应用体验了观察法以及实验法,得知了金属钠的部分性质。那么分类法和比较法又是如何运用在研究过程中的呢?先简单浏览这两种方法的定义。

展示PPT,内容为分类法和比较法的定义,抛出问题。

分类法,就是说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时,既可以总结某一类物质的性质将物质进行分类,反过来也可以从物质类别出发预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在这里我以金属铁为例,请同学们思考,参考金属钠的部分性质,预测金属铁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同学们回答。

展示PPT,内容为金属铁可能具有的性质。

同学们注意到了,钠与铁都为金属单质,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来分析,金属单质的通性有哪一些呢?比如说部分金属可以与酸反应,可以与水反应,可以与非金属单质如氧气反应,可以与盐发生反应等等,所以金属铁也可能具备这些性质,可能与酸反应,可能与水反应,可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等。同时,金属铁与金属钠也呈现出不同的性质,金属铁在常温下,无法与水反应生成氢气,与氧气的反应产物也有多种,通过比较法,可以发现物质之间的差异与内在联系。

展示PPT,内容为金属钠为中心的性质图,两组实验的现象与结论,需要记住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最后简单总结,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两组实验,第一个实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实验现象以及对应的结论要理解掌握;第二个实验,金属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产物的性质,也需要掌握;金属钠的性质,作为金属单质的通性以及特性,需要同学们掌握。内容比较多,回去后好好消化,作业是完成XX习题。

 


【教案】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