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生的意义

2023-06-24 23:03 作者:克己明德之旅人  | 我要投稿

人生的意义

       标题有点过大且空泛了,对于当下的我而言,还不能甚至没有资格深入浅出得讲明白它。但正巧和朋友聊到“生死与局限”,由此引发了些思考,便留下些痕迹。

       是人就会死,这是最大的局限,也是最大的幸运。

       若人生而不死,以目前的资源来看,为了生存,一切道德、秩序都要崩塌,这样的世界,疯狂、赤裸且绝望,最终必然导致自我毁灭。又有什么意义呢? 老而不死是为贼,其实,人真的不必活太长,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与其追求生命的长度,不如追求生命的广度。颜回不幸短命死矣,却活在了后世士人心中。

       聊完上述百字后,却被朋友一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所问倒了。

       这一辈子,我要做什么?初想时,我也是迷茫的。看到美女会心动,遇到危险的事情会本能回避,有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我也没少做。被动接受外界环境的信息然后做出下意识的反应,浑浑噩噩的。我好像没有不快乐,也没有快乐。只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成熟、衰老、并且在不断加速中走向终点。

        人以婴儿的状态来到这个世界,懵懂无知,吃喝拉撒睡。最后则是两手空空的离开。这中间,又是为什么而活呢?

       从外处考虑,小时候希望得到父母师长的关心和爱(成绩优异),和同学关系好(颜值、才艺);长大后希望有钱(工作好),有爱情(白富美或高富帅),有亲情(理解支持的父母),友情(肝胆相照的兄弟),有闲(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到后面是希望子女有出息。拥有这些,很少有不快乐的吧?那么快乐似乎等同于想要的都能有,欲望都能实现。所以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快乐而来的吗?

       真是美好啊,美好得我不愿意醒来,光想想都乐出了声。但,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时不时提醒我,这不是我追求的。。。。。。
       单从快乐而言,大多好物不坚牢。美好的东西唾手可得,也意味着很容易失去,因为这不是我们努力去挣得的,只要哪一个环节稍稍出点问题,就很难守住。人间的事,要么先苦后甜,要么先甜后苦吧。

       况且,现实中,包括自己,更多看到得是,想要什么什么没有,欲而不得的痛苦,或无奈的躺平。但总的来说,这其中涉及到五种关系:父母与子女(孝慈)、兄弟姐妹(友恭)、夫妻(敬)、领导与下属(仁敬)、朋友(信)。如同是人生的五门考试。答得好,就幸福;答不好,就痛苦。答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品行。所以,到这一步,问题好像明朗些了。
       外在的试卷,不是快乐的关键,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言行。因为他人说话做事达不到自己预期甚至伤害到自己,而痛苦,本质上是自己的品行的问题,修身没有做好。就算遇到了禽兽恶霸,那么人家为什么要欺负我而非其他人呢?是不是我的身体素质太弱小,而给了他可乘之机呢?孔子认为“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才算得上君子”,推而广之,只是文采,身体柔弱,怎么算得上君子呢?所以一切的事情,不再外求,从自己身上找到深层原因,并且去改善它,这是获得快乐的康庄大道。而且,不再外求后,自己和他人都很自在啊。

       但再进一步,将快乐寄托在处理好和外界的人际关系,这样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而去要求自己,还是有点奇怪啊?岂不成了为别人活吗?圆融的人际关系能减少一些痛苦,但为别人而活,这样有条件的快乐,让心灵受到了束缚。

       那么,在处理好外界的人际关系之前,我是不是得先学着要让自己快乐呢?

       即在满足其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之前,先满足自己的需求。人性是自私的,但这不是坏事,不为自己考虑的的人很难在原始社会活下来。但太自私的人一定是没有朋友且没法活下来的。可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需求(情感/物质),如果人人都去无限制扩大需求,那就都无法获得满足。所以一个考虑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不忘记他人的人,往往才能真正的快乐,并且受人欢迎。

       而要做到这个程度,第一步说起来很简单,只要不欺骗自己就可以了。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心/情绪,真实地向外界表达自己。越贴近真实,越有力量。可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时候吧?在这些时候,受到情绪的影响,内心的想法往往就不真或者很难恰当地表达出来。所以心思得端正吧,要让自己的心不受情绪(不论是来自内在还是外在)的影响吧?而让自己的心思端正,在最初时是需要具备力量的。个人体会,道家讲太极无为;佛家讲空;儒家,讲践行德行,其中,最出名的是“养气”。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心中的浩然之气”,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就常人而言,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认可的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这样践行德行,不断的培养心中的力量,就更能意念真诚,反过来心思也会更加端正,是相辅相成的。再去做修身、齐家的事情,自然无往而不利。

       其实,整个过程,都是思考+阅读书本获得知识后的产物。这便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的道理。

       在人生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思维去思考,这也是儒道先圣留给后人的智慧结晶。
       所谓德行,其实是人生存于世,可以让我们通达的规律。但如果认为是外在的强迫而不得不去做,反而落入下乘,没有所得;只有从心底认可这种规律,并且践行时,才会具有力量。这是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导致的弊病,但不是儒学的问题啊。

       所以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愿意遵守规律的,便可以走得顺畅些;不愿意的,继续碰壁下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仅此而已。

       而在努力做到意念真诚时,不同的人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于我更多是缺乏思考,导致将“德行”当作外界的束缚,或也有人会放纵自己等等。是非好坏,一切都交给结果去评判吧,不是此文重点,不再一一展开了。

       回归正题,做好修身后,可以获得合理的快乐,但,这是人生的意义吗?快乐也只是一种情绪呐,有快乐就会有悲伤,二者是一体的。我可以试着认真去感受快乐,也不去逃避悲伤,但情绪提供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吗?

       人生来就注定要死,不管做什么,结果都是一场空啊。那还畏首畏尾什么呢,为什么不去做什么呢?既然好也是空,坏也是空,我为什么不做好一些呢?。
       既然人生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那么,我自己来立。

       这就到意念真诚的第二阶段了,挖掘自己的底层欲望,而它,有且仅有一个(放纵欲望的人一定是找不到的)。

       其实,我在思索到人生没有意义时,内心丧失过生存的动力。但,格物救了我。

       在思考“死”之前,为什么不回溯一下“生”呢?

       人生活于世,得到太多太多馈赠了,有太多的牺牲才造就了生命的出现。上亿个精子,最后也许只区区几百到达卵子所在范围,拥有受精的可能,中间牺牲的精子,他们拼尽一生的精、气、神,将我们送达,他们牺牲的时候,想得是什么呢?可也曾想看看外界?品尝美食?体悟亲情、爱情、友情?既然活着,被寄托了这么多的意志,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过呢?最后的几百精子,只能冲进卵子一个,又是经过了什么样的过程(战斗?协商?),才造就了我们的诞生,曾经的我们,也一定是有很强生的欲望,才能脱颖而出。不论遭遇什么困境的人,请不要遗忘最原始的生存动力!

       而成长过程中,吃的米饭粮食菜,无不来自用劳动交换价值的父母或自己,根源,则在天地。更不用说遭遇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善意,或恶意,或萍水相逢,都是独属于自己的经历啊。善人给与温暖,恶人给予成长,老天安排我们遭遇的一切,都没有不好的。

       更何况,那些真正的英雄,不论在世间遭遇了何等变态和危机,拿着一手烂牌,把自己的人生过得风生水起,还改善了更多人的命运,这不才是人生的精彩之处吗?

       所以,如何你觉得此时的人生没有任何希望,毫无意义,请为自己立一个。不为任何人,单单为自己。为了不辜负自己,不辜负那些付出生命、就为了帮我们活下去而牺牲的同伴与先烈。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他们拼了命才换来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

       这,也许就是儒门教人立志的原因之一吧。

       孔子说:“民众对于仁的需要,超过对水火的需要。水和火,我看见有人死在里面,却没有见过有为实行‘仁’而死的。”“仁”指精神追求,“水火”指物质追求。人活于世,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生存,但不论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该要有精神追求。但这个追求,只能靠自己去找寻,书籍/他人的道理都只是影响。靠人人要跑,靠山山要倒,自己不行,求神拜佛也无用。唯有自强,自己去挖掘出内心的精神追求。这个精神追求,也是心灵的安处,用一个字概括,即“志”。也是人生意义的体现。

       酒色财气名利恩爱,我没有一个不喜欢,但这些都是属于物质生活的欲望,人生存需要物质基础,但这些不是我的精神追求。人来到地球上,只是旅者罢了,除了精神的修养,还能带走什么呢? 诸葛亮《诫子书》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欲望太多的人,本心迷失,一定是找不到志向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志向即大欲,心有大欲,则可将生命的能量就能拧成一股绳,拒绝不必要的诱惑,充分利用自己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人生的意义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并践行志向。问题在于,立下的志向真的是自己发自内心追求的吗?还是用于欺骗家长老师,欺骗自己呢?虚假的东西是没有力量的。所以一定要意念真诚。

       人的一生,时也命也。时是时代,命是命运。时代是外在,命运是个人的内在和机遇。拥抱时代,与时同行,不要太纠结改变不了的事物;聚焦于能力和品行这样可以通过积累而去改变的事物,再把握住机会。这或许是这是对人生比较好的态度和解决方案。

       东晋时的祖逖。自己的家族因为战乱分崩离析,很多北方的老百姓或死亡、或迁徙、或隐忍。这样的时代下,立志要收复山河,保境安民。他在渡江北伐时敲楫发誓,“如果不能平定中原,吞灭胡羯,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但他不但钱粮皆缺,而且所能拥有的不过几百人。这是不成即死的决心啊。最终他以微弱的兵力,不仅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领土,更使得胡虏在他生前不敢南侵。而他在取得成就后自己生活并不奢靡,却对立功的将领不吝赏赐,又体恤民情,真正贯彻了自己的志向。尽管晚年由于受到朝廷猜忌而没有更进一步。但他立志并践行始终,而被他拯救老百姓,更是感恩戴德。真是精彩而意义非凡啊,就算死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不论我们怎么度过一生,在死亡的那一刻,一切都盖棺定论了。而只以终结来看,宇宙也会凋零。关键在于,还活着时,我们能做什么让自己的一生有意义?

       人生最高贵的,是时间。如果明天我就要离开人世,今天我怎么过?如果下一秒我就要离开,这一秒我怎么过?既然结局都是一样,为什么不让这一生快意坦荡呢?

       孔子说:“这就好比用泥沙堆山,只差最后一箩筐就能堆成,功亏一篑停下来,是自己的决定;但如果刚开始堆山,哪怕只再多堆一箩筐,也是由自己决定的”进一寸,有进一寸的喜悦。既然还在呼吸,那么活一天,就该有活一天的充实和快乐,如果没有,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变得充实快乐起来呢?找到自己的志向,让自己变得快乐充实起来。当然,做于不做,快乐与否,全在自己,这便是自求多福。

最后,分享一下我的人生意义:

不敢答为“为往圣继绝学”,只希望能花些时间、精力学习古圣先贤的道理,强大自身。
假使能内无愧家人,外无愧领导与朋友,上无愧天地和先贤。在死前,说一句:我的事情做完了。这样,真是快哉啊。

此篇中我所运用的知识,大多来自《大学》、《中庸》、《论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翻阅,也欢迎来我的微信群交流。

建群目的有三,

一则是观众生、观自己之道,求的是取长补短、海纳百川;

二则是求得共学、适道者,以明辨相互之道理和思想;

三则是随缘有偿帮忙有身体、心灵、玄学方面的困扰的朋友。

此三者为立群初衷,坦然告之,欢喜有得则入,无趣无得则退。大家各取所需,安心就好。

Ps.我所写出来的文字,只能代表我的经历,类似于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仅做参考。


人生的意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