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唐名将,堪比大汉卫青,唐太宗最倚重的战将!
李勣,曹州离狐人。他原本姓徐,最早是李密手下的左武侯大将军。武德二年时,李密与王世充作战失败,便率领手下归附大唐。这时候,李勣一个人统管着李密旧属的十郡土地。李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已经归顺大唐。我所统管的这些人马、土地都是属于魏公的。我如果趁机越过魏公向唐王上表献纳,就是乘主子之危,趁机为自己邀功请赏,这是我所不耻的。现在我应当把州县、军民编册列表献给魏公,让魏公自己进献给朝廷,那么,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这么做不是很好吗?”于是,李勣派使人给李密送信,使者刚到长安城,高祖李渊听到李勣没有直接向自己呈送降表,而是给李密送了信函,于是感到非常地不快。

使者把李勣的想法上奏高祖,高祖大悦道,“李勣对主公感恩戴德,把所有功劳都推给了主公,真是忠心耿耿的纯臣啊!于是,高祖让李勣担任黎州总管,并赐他李姓,把他的属籍划归到管理皇室的宗正寺。高祖还封李勣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坚决辞去爵位,后来改封爵为舒国公,授官散骑常侍。没多久,李勣就升迁为右武侯大将军。之后,李密因反叛被杀,李勣穿丧服为李密发丧,仍然对他行君臣之礼,并且上表高祖请求由他收葬李密。高祖于是将李密的尸体交给了李勣。
于是,李勣为李密大办丧事,将他葬于黎阳山,他所属的旧部将士都穿上了素色丧服。丧事办完后,李勣就让众人脱去丧服散去。朝野上下一致认为李勣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不久,李勣被窦建德打败,身陷敌营,但他很快逃脱,奔回京师。随后,李勣跟随唐太宗讨伐王世充和窦建德,并平定了他们的祸乱。

贞观元年时,李勣官拜并州都督。他制定的命令都能很好地执行,发布的禁令也都能得到严格的控制。大家都称赞他很称职,突厥人非常惧怕他。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隋炀帝不知道要精选贤才来镇守边关,只知道大修长城,广聚士兵来被动防御,他的见识实在是太浅薄了。现在我让李勣驻守并州,就是为了让突厥人感到害怕,让他们远远地逃到塞北去。大唐边疆因此得以安宁,这难道不比修筑万里长城强得多吗?”这之后,并州又改置为大都督府,李勣担任大都督府长史。经过多次升迁,李勣官至英国公。李勣打理并州总共十六年。后来他被唐太宗召回京城,授予兵部尚书兼知政事之职。刚好,李勣患了急病,大夫说龙须烧成灰能治此病。唐太宗得知,立刻剪下自己的胡须为李勤配药,李勤感动得叩头到流血,泣不成声。唐太宗说:“我只是在为国家社稷着想,你用不着感谢我。”
贞观十七年时,唐高宗李治为东宫太子,李勣被任命为太子詹事,加封特进,仍然兼知政事。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嘱托李1说:“我想将太子托付给一个人,想来想去,没有人比你更合适了。你过去都不背弃李密,现在又怎么可能辜负我呢?”李勤感动得落泪,马上答应下来,并咬破自己的手指以表忠心。过了一会儿,李勣因酒醉睡倒,唐太宗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他的身上,由此可以知道,唐太宗对李勣极为信任。

每次行军打仗,李勣都能运筹帷幄,遇敌时能够随机应变,进退决策非常符合兵事之理。自贞观以来,征讨突厥颉利和薛延陀等的几次战役中,李勣都参与决策并打败敌人。唐太宗曾经说过:“李靖、李勣二人,乃是历代名将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都不能和他们相比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