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来访的舰娘(夕张)

港区的锻造厂是负责生产与维护装备模块的区域,加工机械的咆哮与火花的喷溅声常年回荡其中,还有熔融金属与润滑剂的怪异味道在空旷厂房里灼热的空气中游移,加装了过滤吸收设备的高耸烟囱向大气层中喷吐着淡薄的白雾。被当做活体CPU的蛮啾囚禁于那些精心锻造的防护笼里,通过神经连接系统去榨取它们有限的智能来维持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程单元的正常运作,这些人造多功能自律生命体生来就是为了服务与工作,仅此而已。
夕张正在锻造厂进行着她的研究工作,这个小狐娘套着一套臃肿的作业防护用动力装甲,娇嫩的皮肤与细长的毛发隐藏在装甲板的隔热防护层下,佩戴在双眼上的电子义眼亮着猩红的光。装甲背包上的伺服机械臂偶尔摆动一下,机械爪开合一下,焊枪轻微晃动,机械关节咯吱作响。
这里的环境会使人感到难以呼吸,但长年累月在这里与机械部件以及润滑剂打交道的狐狸少女知道,科研生产是维持输出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砖石。整体而言,由于防护措施的得当,她并没有沾染上金属与化学制剂的异味。


只要有主人在,夕张就什么都不怕了。此刻,夕张的主人就站在离她不远的一个操作台前,执行官穿着黯淡,边缘破旧卷曲的厚重红袍,末端配置了各种小型加工设备的机械附肢从袍子边缘的裂隙里伸出来,看起来与头足类动物的腕足有几分相似,被拴在柔软如蛇的附肢上的伺服颅骨在他的身边晃动着,机械装甲的手指末端如同尖锐的钩子。
在他的遥控操作下,悬挂在天花板上蜷缩的机械臂舒展开,用它们的热熔切割枪、机械爪开始拆解被运送到锻造厂的一座三联装356毫米阳电子冲击炮,这是老旧且过时的武器,军方已经基本不再使用这种武器,只用少数流落到民间黑市的武器还被用来进行私下交易。
执行官背上的一条机械附肢伸过去,从被拆开内部机构里取出整齐镶嵌在基板上的电子元件。他用机械面罩上的电子义眼端详着元件,仿佛在欣赏艺术家的大作。

中午休息的时候,两人坐在台阶上,捧着纸碗吸溜着里面的泡面。
如果这样的场面被皇家女仆看到,大抵会来说教二人不爱惜身子不注重饮食云云,他从不反对女仆们的健康建议,但他对那些说教多少有些排斥。皇家的女仆队里不乏奇葩,比如为了表达忠诚试图“献身”的天狼星,还有她那个自卑姐姐黛朵,以及冷着脸“不正常说话”的谢菲尔德——谢菲尔德的手枪型射击升级驱动器被他设置了远程紧急锁死程序,用来防止这个女仆来服侍自己的起居的时候用子弹的砰砰声叫醒自己——他在银河系百年战争的时候听够了子弹与炮弹的轰鸣咆哮,在他看来,自己港区的姑娘们出生在百年战争后的和平复兴时代,已经多少有些不知愁滋味的倾向了。
谢菲尔德站在远处,看到了坐在一起吸溜着泡面的两人,右手握着手枪的握把拿起又放下了数次,最终理智战胜了冲动,她默默离开了自己所站的位置。
战争是昂贵的,优秀的战士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丰富且高质量的资源,那么士兵没有战甲可穿,没有枪械可用,如果军队在行军的时候还要携带大量的资源,势必会拖延行军的速度并影响军队的调动与部署,因此大银河系联盟一直强调“即时战略军事系统”的使用,以缩写为“MCV”的机动建设载具为核心,部署为储存了建筑蓝图与封装了纳米核心的建造场,通过就地采收资源来完成建造与部署。而在大银河系的星球上,最常见可用的军事资源就是晶体矿脉与钷素矿泉,七千舰队在建设每个KAN-SEN舰队的基地时都会尽可能的将这些军事港口地基部署在所在星球矿脉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从而让即时战略军事系统来完成快速建造与部署。

夕张站在护栏旁边,她看到的是在名为矿甲虫的小型AI无人采矿车,那些小型载具像搜集食物的工蚁,使用切割光束设备粉碎与采收露出地表的矿石晶体,然后运回矿石精炼厂,经过复杂的重工业工序转化成建设港区与舰队的必要存在:物资。
那些晶体矿脉可以某种形式进行缓慢的再生,理论上是永不枯竭的资源——理论上。
矿甲虫配置了自律核心与能源魔方引擎——当心智魔方不被用于建造舰娘的时候,就被称为能源魔方,一种高效清洁无污染的能源来源。曾经备受非议,但最终以自己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作为一个心灵终结老菜鸟玩家,我只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写进自己的文章里,矿甲虫是焚风的采矿车,而矿脉再生是来自隔壁科普卢星区的设定——星际历史吧里的资料说晶体矿可以再生,有点泰伯利亚的味道)


你做科研的资金也是从这里的来的,执行官对她如是说。
晚上的时候,夕张抱着她的铺盖来到了执行官的办公室,她的要求很简单,与自己的主人一起睡觉。这样的要求他大抵不会拒绝,在这个集办公室、实验室与个人寝室的地方里,他为这些姑娘们准备了第二张床。
于是那天晚上,一个改造人与一个舰娘相安无事在同一间屋子各睡其床,安然的度过这一晚上。
注:能源魔方是瓜游大世界档案里的内容,根据那些档案/官方设定,能源魔方/心智魔方是天外来客,被人类发现是一种高效清洁无污染的潜在能源后迅速开发利用并取代了核裂变能源,然后才是把能源魔方用于军舰改造,诞生了舰娘,之后就是因舰娘出现导致的军事竞赛与冷战升级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