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读书的理由

2021-08-07 22:11 作者:_cocca  | 我要投稿

内田树在《语言不是“东西的名字”》这篇文章中阐述了“区分”的概念。试想一下,最开始的语言是怎么出现的呢?是上帝简单地给每个不同的物种贴上了标签吗?

简单地考察一下世界上的语言,我们就会发现,不同语言对世界的划分程度是不同的。比方说中文中的羊,在英文中会区分sheep和goat。虽然在中文中也会有山羊和绵羊的概念,但平时我们会倾向于说:看,一大群羊!而不是:看!一大群山羊!在认知上,我们也容易把山羊和绵羊统一地当成羊这种动物。而在英文母语者的观念中,sheep和goat是区分开来的,这里语言对思考的区分作用可见一二。

再举一个文中出现的例子。英文中的several往往被理解成大约五六个的样子,因此several years常被翻译做“数年、几年”,而事实上several也有表示二或者十以上的时候。虽然“several”和“几年”在语义上是大抵一致的,但在程度和深度上又有着微妙的差别。

在颜色领域亦是如此。在古代的中国和欧洲似乎都不区分蓝色和黑色概念。在古老的欧洲语言中,似乎没有词汇是形容天空的颜色的,即便形容也是用黑色表示的。在古老的中国,也有“天玄地黄”,天空是“黑色的”这种说法。现在我们知道,颜色可以理解成连续变化的“区域”,我们不断地划分更细小的区域,通过命名带来颜色的区分。但在区域的边界还不细致的古代,人们是不区分黑色和蓝色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染料的大范围使用,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色彩也随之丰富起来了。

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是一体、完整而连续的。我们通过语言中对范围和程度的界定,就像一层越织越细的网,帮助我们在区分中更好的理解世界。夜晚的星空,在常人看来,只是满天的明星而已,但在了解星座的人看来,一个一个的星座,将星星分成了各个不同的区域,它们的象征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吧。

那么回到正题——我们读书的理由是什么呢?我觉得我们是通过阅读和感受来增加我们在情感上的细分程度,体察更细腻的感情的。

之前我回到故乡的农村和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交谈,发现我很难找到一个简单的能说清楚三分之一这个概念的方法。不论是三分之一也好、百分之三十三也罢,似乎对方都不能理解。我可能要用一些抽象程度更低的语言,比方说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这样子描述。这样子说话太费劲儿了,往往让我有点力不从心。但是实际上,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述的概念的缺失似乎不会对村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但是会不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心中的感情和想法似乎没办法用语言传达呢。如果是这样子,其实还好。可悲的是明明那个情感产生了,在恍惚的一瞬间中不被自己体察到,以至于后来被随便打上了类似的标签,界线也随之模糊掉了。

七情六欲的“七情”,有一种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但在我觉得,人的情感像连续变化的颜色一样,应该有着更加鲜明的划分。从刚生下那刻起,我们就在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最开始可能只有开心和不开心,后来我们也会生气、愤怒,也会痛苦、伤心,通过不同场景下的情感体验,来打磨自己的心灵,让它明亮地能反映周遭的一切。

但是后来,我们遇到了曾为有过的体验,可能是爱,可能是恨,可能是悔,也可能是它们复杂的叠加。这种时候,我们也容易把他们划分成爱、恨或者悔。但那么复杂的感情,怎么是这几个简单的文字能承受的呢。所幸读书能带我们走出这种窘境。

History repeats itself. 在千百年来文化的积淀中,我们此时此刻体悟到的感觉,亦是古人们曾反复感受到的。他们将这些淡淡的或是浓烈的情感写在诗歌和文章中,让我们的能跨越时间的鸿沟感受到共鸣。反复吟诵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好像作者当时的心境也能多少感受到了,这个情感的细分也随之得到了加强。有个汉字“懵”大概能形容昏昧的感觉,我们通过读书中积累的情感体验,慢慢走出模糊昏暗的境地,来到明朗清晰的环境中。

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些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这几句的时候,好像真的看得到大雪中一个孤单的身影似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读完后心里空落落的,这种历经沧桑的思念的感觉,仿佛我也感受到了。“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读到这里,我也跟着难过感叹起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很多人很多事情,仿佛白驹过隙,又好像沧海桑田,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至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这种国将不国的漂泊感带来的痛苦相比,个人的感伤算得上什么呢。我还记得这些文字带给我的冲击。在某个晚自习的晚上,我看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篇文章出了神,一直在回味这短短的文字背后带来的精神力量,回过神来,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响起的放学铃声,是那么的响亮悦耳。

去年课堂上,老师在讲到韩国的时候,提到了韩国的“恨文化”,这是种求而得不到的复杂的情感,是在反复的大国博弈中国民心中积累的集体无意识。中文的悔恨、仇恨或是日语中的”恨み”都没办法准确的传达这种感情。老师还讲了很多,但我总好像理解不了那种弥散在大众心中的那种“恨”。可能是我们的语言没有抽象出那种情感,只能用一个相近的“恨”字取代,同时那种情感附加的很多的细节也被随之抹去了。但我们还是有办法去感受到,就是真正敞开心扉地想要去走进它,了解它。在语言文化的学习中,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上,重新打磨更细腻的感情划分。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区分一些双音节的同义副词来更好地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快乐、痛苦、哭泣、悲哀,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比方说,我们说大快人心、嚎啕大哭,不说大乐人心、嚎啕大泣,就能感受出它们在程度和含义上的区分。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单汉字往往被拿出来比较。比对那些经典的词汇:声音—声响和音响,天空—航空和航天,愿望—願う和望む等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性也逐渐细化了。

当然读书的理由可以有很多,我觉得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细化了我能理解的情感。回想起之前的岁月,感受性逐渐丰富的过程亦是逐渐加深对这个世界认知理解的过程。虽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说法,但通过教育得到的这些细腻的感情确实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意”的存在,这就很好了。长时间不读书,思考模式容易固定下来,有时候就会走到死胡同里,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大抵也有这层含义。

天雨流芳。


我们读书的理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