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殡葬业属于朝阳产业
久无人气的小院充满了喧嚣,许久未开的房间又住满人了,四面八方的人都在往老家赶。现在
农村万事萧条,唯有殡葬兴盛,殡葬业在农村属于朝阳产业。在我印象里回老家往往就是三件事;过年、结婚、埋死人。如今过年选择回老家的人越来越少了,就连结婚很多都选择在外面举行,倒是埋死人,往往一年能回去两三次。 人的死亡;第一个就是身体的消亡,这时人的一切活动都消失了,再也不会回应活人的每个举动。随后是社会死亡,通过葬礼,宣告所有人逝者安息,社会意义的消亡,领取死亡证明,法律意义的消亡。还有最后的历史消亡,既当所有人认识你的人都死了,你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除了青史留名,就都消失了,世上再没有痕迹。很多名人志士追求青史留名,不就是想留下自己的痕迹,通过变成中华文明的文化历史,形成另一种永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熟悉的人越来越少,葬礼的流程倒是越来越熟悉。如果有可能,我是希望能调换过来,可惜不能。生老病死,每个人都逃不了的命运。既然逃避不了,那不如选择接受,至少心里还能舒服点!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葬礼也有了人性化的特点。 葬礼上哀乐是必不可少的,往往还有一些地方特色。除了一些常见哀乐,逝者也有一些权力,能放些自己喜欢的歌。最常见的就是戏曲,黄梅戏、越剧、京剧等等;也有些是流行歌曲,以后在我的葬礼上,要拉出我的歌单,循环播放。 现在又有了新的变化,往日通常都是传统鼓乐队;大鼓、小镲、锣和唢呐等等。如今西洋乐器也参与进来,多了一支乐队,或许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也许是烘托气氛,乐队每隔一段时间,会演奏一些曲子,另外在特殊时候也会奏响。每当亲朋到访,奏乐就会响起,充当着背景乐。 中国人是内敛的,尤其是男性。在葬礼上,男性家属很少表示伤心,通常是沉默不语,长子更是得振作起来,因为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安排。所以葬礼上往往能看到男性家属毫不在意,有说有笑,安排着葬礼的种种事宜。但人非草木,面对这种事情,怎么不会有感觉。只是现实要求他不能宣泄出来,至少现在不行!女性家属则是另外一个样子,哭喊着,伤心不已,茶饭不思。看着躺在冰棺里的老人,往往不像自己的往日印象,表情僵硬没有一丝生气。 孩子们平时能接触死亡的机会不多,葬礼也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死亡教育课,但小孩子们只是当这为游乐场,只是想这么多人是在做什么,阿公为何要在里面睡着。大孩子则有死亡的概念,但不懂其中深意,等到平时一声呼唤,无人回应时,可能会有些许体会! 葬礼既是一场告别仪式,也是一场社交活动,最后一次以逝者名义召开的社交活动。通常葬礼会举办几天甚至一个星期,在这期间亲朋好友赶来见最后一面。每个家庭派出一名至多名代表,进来先是点香祭拜,香火插在供桌上,随后观瞻遗容,感情深厚者往往在这时候泣不成声。家属在一旁安慰着,等待感情流露,当眼泪流的差不多,一杯热茶随之而来,安慰着心情! 说到葬礼,必少不了的,就是农村大席。摆多少围看主家需求,而主厨必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好手,在这一行,客户的口碑很重要。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每一次的开席,都是主厨最好的名片。待到亲朋好友尝过味道,味道不错的,往往能留下印象,主家在亲朋好友间的名声也好听了一些。后面再有需求,自然会问问主家,联系方式如何。桌上菜肴丰俭由人,有能力的就上多点,但菜的多少一般都有定数,通常为偶数。八道、十道、十二道不外乎这几种。能上到十二道,家境都是殷实的,往往场面也是极大的,能摆出几里地。 待到良辰吉日,逝者上路。前面为招魂幡,后面跟着花圈,鼓乐队随后,紧跟着长子长孙捧着照片香炉,灵车在中间,孝子贤孙紧随其后,最后洋乐队。一路敲锣打鼓,哭喊相随。告知上天下土,中间村子人,逝者上路,请求一路平安。 随着尘归尘,土归土,棺材也被埋进土,众人逐渐往回走。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回去后,还有最后一场的宴席。宴席上多了不少的欢声笑语和推杯交盏,人们如释重负般吃着喝着。主家还要给每桌敬酒,表示感谢,辛苦大家不辞辛苦舟车劳顿来参加葬礼。大家吃完开始散场时,主家还要给每个人回礼,礼物里都是吉祥如意的代表,如红毛巾、苹果、等等,寓意红红火火、平平安安。通常在这之后,还会有一场家宴。参加者为家族成员和葬礼主持者(都是村里德高望重者),席间老者会传授各种事后事项,还有家里人的心里话。 过几天,随着最后一人迈出家门,门锁落下,老房子又重归寂寥,仿佛无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