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十二章学习心得

2023-03-06 14:23 作者:MrRain98  | 我要投稿

道德经讲解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本章第一句。第一句话当中,出现了五次“令人”。它们分别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从字面上看,老子好像在说,五颜六色和纷杂的声音会让人眼瞎耳聋。我们每天面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听见无数种类的声音,也没见自己眼瞎耳聋啊?所以我们想要理解这一句当中老子的深意,就要首先明白什么是所谓的目盲、耳聋。


五色令人目盲。这里的盲,如果强行作解释的话,可以翻译成眼花缭乱。所以五色令人目盲就是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那为什么老子在这里不使用目迷,目乱,而是使用目盲呢?这是因为盲所代表的是眼睛功能的丧失。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眼睛这个器官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那么对于我们的认知来说,眼睛是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缤纷的色彩就好像是一层层的帘幕,分散掉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关注这些色彩,而忽视这个世界真实的本质。这时,本应该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的眼睛也就无法看清这个世界了。这难道不是眼睛瞎掉了么?因此,老子在这里才说,五色令人目盲。


同理,五音令人耳聋当中,耳聋强行翻译,可以翻译成因为声音纷乱而难以分辨。但是正如眼睛一样,耳朵能够接收到外界传来的声音。嘈杂的音调将原本清晰的,我们应该留意到的声音掩盖了,导致我们听到的都是各种纷纷扰扰。这时,本应让我们听清世界的耳朵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不就是聋了么?


以此类推,五味令人口爽的意思是,多种多样的味道会麻木我们的舌头,让我们无法再清晰的分辨出各种味道,这就让我们的舌头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至于“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它们的意思是,纵情狩猎令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令人行为不轨。


那么这里就会有疑问了,根据我们刚才的探讨,难道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够去看,去听,去品尝,去打猎,或者使用稀有的物品了么?我们每天面对这么五彩斑斓的世界,这眼睛耳朵舌头不是越用越失灵么?


面对这个疑问,老子在本章最后一句话给出了答案:“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他说,因此,圣人只求三餐温饱,不追逐声色犬马的外在诱惑。所以应该抛去外物的引诱来确保安足纯朴的生活。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老子这一句话呢?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古时候智者的见解。王弼在《道德经注》当中说到:“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他说,爽,是差失的意思。失去口的作用就叫做爽。耳、目、口、心都要顺应它们的性质才行。不顺从它们的特性、违反它们的使命,就会对它们自然的状态造成损伤,就出现了盲、聋、爽、狂。难得的东西因为难得,无法通过正当手段得到,所以就让人做出不轨的行为。一个人争取腹中的食物是用食物颐养自己,如果去占有眼前所有能够占有、享受的东西,那就是用这些东西去奴役自己。因此圣人不为目。


苏辙在《老子解》当中是这么说的:“ 圣人视色、听音、尝味皆与人同,至于驰聘田猎未尝不为,而难得之货未尝不用也。然人皆以为病,而圣人独以为福,何也?圣人为腹,而众人为目,目贪而不能受,腹受而未尝贪故也。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于内者也。” 他说,圣人看颜色、听声音、尝味道都和别人相同,也不是不参加骑马打猎的活动,难得的东西也不是不用。人们都觉得以上这些享受对人来说是不健康的,而只有圣人觉得幸福,为什么呢?圣人只求吃饱饭,而众人追求眼前所有能够占有、享受的东西,眼睛贪求能看到的东西却无法享受,肚子能够消受食物却不会贪婪。事物是从外部影响人的,而本性是内在具有的。


我们结合王弼和苏辙的见解来再次解读一下本章。王弼和苏辙都提到了事物的本性。什么是事物的本性呢?我们的眼睛是用来看世界的。世界当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事物。有颜色的,没有颜色的。人们觉得好看的,人们觉得不好看的。眼睛的本性就是看这世间的一切。但是眼睛被人们所使用,人们总是想要追求视觉上的满足和刺激,也就是更多的去看色彩艳丽的或者美丽的事物。例如,我们打开手机,同样推送两个视频,一个是帅哥美女跳舞的视频,一个是村头庄稼汉种地的视频,人们都更愿意去看帅哥美女的跳舞视频。这就是满足视觉上的享受与刺激。那么这就与眼睛的本性相违背了,因为眼睛本应同时看到美和丑的事物,看到这世界本真的样貌,而不仅仅是只看美好的事物。


但人们可能会说,我就想天天看好看的,吃好吃的,挺好听的,这难道不行么?这里就要再次强调偏离事物本性的后果。设想一下,我们天天只看帅哥美女跳舞,或者天天只吃大鱼大肉,又或者天天只去蹦迪,难道不会感到麻木么?当人们习惯了这些感官上的刺激,并且感到麻木之后,就会想要去寻找更大的刺激。甚至到了最后,为了寻找更大的刺激,甚至舍弃生命。这就是放任感官驾驭我们行为的后果。


除了探讨了事物的本性,王弼和苏辙对“圣人为腹不为目”也做了相似的反思。圣人和凡人之间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圣人是为了果腹而去进食,而凡人是尝到了了美食的美味就开始拼命的吃。圣人是为了观察而去看,而凡人是看到了美好的事物就开始拼命的看。总结来说,凡人任凭外物驭使了自己的行为,但是圣人不会。这点和我们平时说的自律是有不同的。自律的意思是,我们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外物带来的刺激,我们也想要像其他凡人那般去享受这些外物带来的刺激,但是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不可以这么做,所以我们抑制住自己的冲动,并且去依靠着理性行事。但是圣人的境界要比这还高。圣人也会接收到外物的刺激,但是他们内心不起涟漪,不会生出想要享受刺激的冲动。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能够保持本性,不为外物所动。就好像对于自律的孩子而言,路过文具店,看到里面摆的五颜六色的彩笔,孩子就想要去买。但是他们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没有买。但是大人去文具店都是带有目的的。他们进到文具店里是为了买一管写字流畅的油笔,或者象征身份的钢笔。就算他们路过了再多的五颜六色的彩笔,他们也不会想要去买。圣人的保持本性和凡人的保持理智,就好像是这里大人和小孩的差别。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二章学习心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