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六中之声】终生致力于教育的民国才女——孔焕书
提起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的前身从德女中,有一个名字必定要被人们想起,那就是使女中腾飞的孔焕书校长。她的赫赫声名甚至使人们误判为她是女中的首任校长,实际上,从德女子中学校创立时,孔焕书女士为教务长。1925年4月,市政局派李云汉视察学校后提交的报告中写道:“教务长孔焕书以多年办学之经验,对于学校之教务确能详审周到,而于学生之新思想旧道德尤能融会贯通,实事求是。举凡衣服、饮食均有俭朴之风。” 据徐雅志的孙子朱汉回忆,徐雅志办学“倾向于聘请具有新思维,新学识,又熟谙西方文化或者国学造诣深厚的人为老师“。这和传说中孔焕书女士不仅干练而且写得一手漂亮的柳体字相印证。 1925年下半年,校长徐雅志随夫君朱庆澜回锦州,校董事会经过讨论,认为教务长孔焕书“品学素裕,练达老成”、业务能力很强,于是报请市政局批准其当选为学校的第二任校长。
孔焕书女士是黑龙江双城县人,出生于1895年,父亲是当地的的富绅,哥哥孔宪武才华横溢,留学美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孔氏医院,就是孔宪武夫妇开的。 在民国版《双城县志》的《教育志》里有这样的记载:“孔焕书,女士,天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 在担任女中校长期间,她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有英语教师马梦熊、公民课教师于嘉彬、国文教师王荫芬、美术教师高昆、体育教师黄淑芳。高昆老师经常带学生们野外写生。学生的体育活动有田径也有划船,学校还组织学生春游,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校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成立了美术小组、体育小组等,定期办黑板报。萧红的最初作品就是通过黑板报与全校师生见面的。著名东北作家孔罗荪的夫人周玉屏在1928年考入女中高中部。她回忆说:当年"女一中"是市里唯一的女子中学。学风严谨,教育有方,真正培养出了一批社会知名人士(周玉屏《难忘的哈尔滨》)。 孔焕书校长治校期间,六中的社会声望日益高涨,许多有志向的女孩纷纷慕名来求学,使学校规模迅速壮大。这一时期的很多历史资料都极其珍贵。 女中毕业的学生口口相传保存下来了女中校歌:“从德兮,松江滨,广厦宏开,气象新,学子莘莘,先生谆谆。莫道女儿身,亦是国家民,养成了勤朴敏捷高尚德,方为一个完全人。”从中可看出女中新式的办学理念,它培养女子要具有独立人格、公民意识,关注社会,不做男权社会的寄生分子。 女中时期的课程设置有公民科、国文、英文、俄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理化、图画、手工、体育、乐歌,后来在市政局视察后又增加了家事一科。孔焕书校长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鲁迅文章,介绍郭沫若、郁达夫,传播新文化和新思想,基本践行了女中的培养目标。
这一时期的女中培养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并有30年代“文学洛神“之美誉的女作家萧红,叱咤体坛名扬全国的田径明星“五虎将”(以后陆续介绍)。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女学师资,对提高国民素质贡献颇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占领哈尔滨,孔焕书毅然辞职在家隐居,长达14年之久。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哈尔滨。孔焕书出任松哈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晚年的孔焕书自办一家幼儿园(园址为现市政府第一幼儿园),堪称终身致力于教育。
这是一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剪短发、穿校服的女孩子,让工业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以治校严厉著称的孔焕书校长让我们读到了她人性化的内心。 梁启超说“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也有人说,“女人读书,将挽救一个民族”,足见当时的有识之士对兴办女学的深刻认识。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学习西方近代教育,改造中国人,培养与世界接轨的近代化人才成为一代国人的理想追求。 今天,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加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仍是我们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