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邱芜”此名字所暗含的寓意(个人见解。如有异议请多包涵。)
三伏的整个流程虽仅有四小时,但游玩过后静心思考的过程却很长。在故事的各种隐喻之下,作为最容易引人遐思的因素——主角的命名就留给了大家很大的想象空间。 邱芜,一个普普通通的,长相虽十分秀气,但性格却严谨得有些过分的山城女孩。作为调查局的新秀,其对犯罪的灵敏嗅觉,哪怕是和老油条徐清源比起来也是不遑多让。在三眼神童案调查期间和徐清源搭档,其不时的冒进让徐清源担心。一开始,邱芜有些对这个吊儿郎当的半瓶醋前辈不以为然。但二人在相互配合着办案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并且成为了默契的伙伴。徐清源也了解到了邱芜的不幸童年。 原生家庭的不幸,是邱芜一生的绊脚石。父母的整日争吵,家庭暴力,给幼小的邱芜戴上了一顶雨云做成的帽子,浇湿本该沐浴阳光的童年。在这一段不幸之中,邱芜患上恐高的毛病。 一次过于激烈的争吵,招来了警察。那名女警察身材瘦小,但却毅然决然地站在了邱芜身前,保护其不受伤害。邱芜把这样高大的背影烙印在了脑海之中,自此,成为警察,保护弱小的念头生根萌芽。
邱,求。
邱芜的前半生,都在“求”中度过。不幸的家庭生出了渴望正义和光明的邱芜。她努力考上警校,怀揣成为人民警察的梦想踏入社会。然而,现实却又一次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往日阴影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摆脱。由于父亲有过前科,邱芜的政审不予通过,成为警察的梦想也成了梦幻泡影。 但是,梦碎了,却不愿醒。她心中的正义永不死灭。正义成了一颗火种,被埋在一间普通如她的火锅店里,等待着燎原之刻。 这就是她的“求”。童年时期,她在求那个高大的,有安全感的身影,那是一把暴雨时的伞,一个夜晚中的太阳。青年时期,她在求成为那个身影,去庇护更多的弱小和不幸。她在求索一条能够践行正义的路,也许历程挫折不断,也许现实无法克服,但是她的“求”却一刻也未曾放弃。从儿时憧憬的那一刻开始,她就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未曾更改。 “都说自从你来了这家店,方圆五十米的治安都好了不少。” 所以,她最终求到了一个契机,夙愿得偿。与其说这是命中注定的结果,不如说这是她通过自己的求索换来的必然。
芜,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菩提偈》
《三伏》运用了大量的佛教元素。其中形容男主角徐清源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出自上文的后半句。 而我认为,这一句也同样适用于邱芜。 前文提到,邱芜的前半生为“求”。 那么,她的后半生,即为“无”。 当她如愿加入了调查局的那一刻,她的梦想终于得到了实现。虽然工资不高,自己依旧住着那个破旧的出租屋,还是要像以前一样和包租婆周旋房租,可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实感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刻,就和自己牢牢绑定在了一起。这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在真正站到要保护的人身前时,邱芜才感受到那是多么地沉重。 在小芸面前,她终于成为了那个高大的身影。她克服了恐高。 在这个时候,她才真正完成了从“求”到“无”的转变。 儿时的不幸所带来的阴影,于此时轰然粉碎。 “无”,即“无我”。 此刻的邱芜,不再是那个被过往锁住的孩子,不再是那个困在高处的人。 她已不再为那些杂念所束缚,她的所行所念都只为贯彻“真我”,也就是心中最为纯粹的正义。 因此,她才真正“求”到了“无”。 她的所求并非是成为警察,警察不过是具象化的一个载体。她所真正渴望的事物,是成为一把伞,一堵墙,一双在绝境中伸出来的手。 邱芜小姐,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