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青少年轻生的背后,有一个以爱之名捅刀的父母

2023-08-26 15:24 作者:精神科医生高海军  | 我要投稿


现在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寻死。

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10万的青少年死于自杀,而六成自杀的青少年患有抑郁症 。 

这让我们感到痛心的同时,也不禁纳闷,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一致认为,现在的孩子娇贵得很,稍有责备,他们就离家出走,甚至轻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还记得四年前那个轰动网友的新闻吗?

上海17岁男孩和同学闹矛盾,早遭母亲批评后跳桥轻生。

男孩负气跳江,剩下母亲在桥上哭天抢地。

有人支持父母严加管教,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太娇纵才会这样,小孩子该骂就骂,该打就打,不然迟早出事。

有人则心疼孩子,并表示自己的父母经常对自己恶言恶语,说话不计后果,经常刺激自己,自己好多次都想一死了之。

那么究竟是孩子太脆弱、太任性了,还是父母太过分了呢?

每个家庭都有它的特殊情况,我们不能妄下定论。

但是一个孩子能做出轻生这样的极端举动,背后一定有值得被看见、被重视的原因。

01.自尊受损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地期待:得到重要的人的尊重和认可。

如果父母经常性地贬低孩子,并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语言,或总是批评指责孩子,孩子脆弱的自尊就有可能崩塌,这会给孩子带来一种被毁灭的感觉。

越是自尊心受损,孩子就越需要找到情感的出口。

这时,这些孩子就会去追星、沉迷网络游戏、寻找认可自己的团体。以此,来找到被认同、被尊重的感觉,维持自己破碎的自体感。

* 追星可以让他们去靠近心中的偶像,并且可以追随模仿他;

* 融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小团体,可以让他们彼此支持和理解;

* 在网络游戏中,他们可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叱咤风云。

这些认同感,尊重、支持都是在父母那里难以得到的东西,但不管是什么圈子,其实都无法弥补孩子情感上的缺失。

家庭、父母本该是孩子的能量供给站,当家庭不再发挥这个作用时,孩子就会被迫从其他地方找回。

如果从其他地方也找不回,或者被父母强行阻止时,孩子的极端行为就有可能出现。

02.过强的控制欲

就在24日,一条母亲把女儿录取通知书藏起来的微博登上热搜前排。

17岁女生嘎嘎(化名)如愿考上中央戏剧学院,但开学前夕妈妈却带着她的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本等证件“失联”了,因为妈妈不想让女儿去遥远的北京求学,希望女儿能复读考取公费师范生留在本地。22日,嘎嘎接受记者采访称,目前已经补办好入学材料,但妈妈突然出现,守在她的房间门口不允许她出门,现在不确定自己能否入学。

遇上这样的父母真的会很让人窒息。

悲剧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偷看日记、翻柜子,是基本操作,和朋友出去玩也要跟着,还口口声声说为了我好。”

“我妈连我穿什么都要控制我,她觉得不好看的,直接说难看死了,她觉得好看的,非要给我买,根本不在乎我自己的想法和意愿。”

这种超强的控制欲,既是孩父母对孩子的放心不下,怕孩子受欺负、吃苦头,另一个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不应该有独立的思想。

控制欲强的父母,常见的行为有:

1.对孩子说话是命令式的语气,不太会询问孩子的意见,或者和孩子商量;

2.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安排孩子的一切;

3.360度无死角监控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没有隐私和自由空间;

4.孩子犯错、表现不好时,容易愤怒、情绪激动,不断指责、嘲讽孩子。

用最离谱的方式,告诉孩子我爱你,为你好,孩子不出问题谁出问题呢?

父母无孔不入的干涉和安排,让孩子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自己做选择做决定,长大以后事事都要依赖父母,缺少判断能力,因此遇事拿不定主意,没有主见。长此以往,孩子不是变成巨婴,就是出现空心病。

作为人类,一个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自主感:感觉自己可以决定一些事情。

当父母的爱中带着强烈的束缚,孩子感受到的,只会是沉重的负担。

而生活在控制欲强的父母管控下,孩子的自主权被剥夺,表面上顺从,实则内心非常压抑、积攒了许多愤怒的情绪,把叛逆的一面藏在心里。

一旦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孩子的情绪就会崩溃,会爆发,北大杀害母亲的吴谢宇,就是久在其母亲的强力控制之下,心理产生异常,最后造成惨剧。

结语:

父母与子女,本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做着摧毁孩子自尊心,自我价值的事情,关注孩子的内心,千万不要让亲情变成悲剧。

青少年轻生的背后,有一个以爱之名捅刀的父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