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日方舟四周年庆典PV设计鉴赏

2023-05-08 17:19 作者:三棱镜D-PRISM  | 我要投稿

超久不见啦!一年都没有几度的设计鉴赏又来啦,相信大家此刻已经兴致勃勃地看完了孤星的剧情,如果你还没看完,那至少PV已经重复播放了好几遍吧(暗示)。废话不多说,现在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次PV的设计之美吧!

PS:设计鉴赏专栏是三棱镜社团内的不定期团建小项目,很多组内朋友都是兴趣爱好者,并非都是专业从事或学习设计的朋友,发表的内容均为个人观点和看法,如有错误欢迎指出。也欢迎朋友们和我们一起讨论分享设计、艺术、技术等各领域知识。


洛:小洛 叶:叶子 炮:小白炮 霄:北霄 M:Monolith 思:思无邪 箱:箱子 白:大白 云:天云中君 千:千雨 连:阿连 莓:Rawberry 花:雨花 姬:姬无色 天:天天 半:半森 鹤:鹤梦 吱:亦吱鹤 志:志乃 秋:司秋 蝉:蝉鸣时 铁:黑铁 缪:Mute



云:或许构思这镜头的关键词有生长?线条,方块。背景的黑色在用融球效果做细胞分裂,生命。我反对把这图看成轨道交通,这与莱茵的主题无法关联。我认为这很可能只是象征“聚合”意义的“流”,真的不能进行过多解释。硬要说过度解读一下,我更愿意相信:最初的三条橙色线分别对应塞,克,缪,聚合在中间的英文“特利蒙”桃园结义组成莱茵,末端的分叉则指塞的出走或克的休眠。

姬:存在很多解读方式,很像轨道交通,也很像最早的肉鸽活动的图。但我倾向于将其理解为“科技树”。这里的字体有两个,右边用的是“透明”为核心特色的Helvetica,NASA也有使用过,相对吻合科技背景下界面的字体。左边的不明,并不是孤星标题上使用的Avant Garde。但确实是有种太空时代的复古美感。

洛:其实我第一反应也是轨道交通和地图路线,最近在玩模拟地铁这个游戏qwq。不过我仍然觉得可以把这个概念解释成“连接”,不同地块之间的连接,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连接。这种视觉表现形式贯穿了整个pv。

缪:无论是在剧情里还是设定里,鹰角经常搞双关;整个黑圈和中心,我认为既可以表示哥伦比亚与特里蒙,也可以表示特里蒙和莱茵生命;而四条类似轨道的白线让我想到了莱茵生命的4大非科研科室:商务科,人力资源科,建设科,防卫科(由于失去科室主任,所以在右侧),而且在本次剧情中相关科室的任务都出场了。而三条橙线则代表本次汇集在特里蒙,贯穿整个故事的三股势力:哥伦比亚官方(含国防部与梅兰德基金会),莱茵生命,罗德岛;最终莱茵与官方和解事件结束,而罗德岛作为分叉偏向其他方向。其他黑圈里的方块在PV里像盒子一样从中间向四周展开,正好也对应PV文本以及莱茵背景。

Mini Metro游戏
Mini Metro游戏

M:我觉得不管表达的是啥,这个肯定是基于轨道交通的图设计的,因为很多地方的交通图确实就长这个样子。比如这个是我在附近车站拍的图例↓有没有一模一样(

不过如果这样画的话PV里一条橙色的线分成三条就没有道理了。可能是有别的考虑?

洛:所以这个是某种工程管道图吗?还是什么研究图纸,类似于计算火箭的加速度什么的,总不能是材质节点×

缪:这段PV整体是向视觉正前方突破的,中间的圆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管道,伴随背景的倒数,应该就是指剧情里的“能量井”。周围的其他“线路”也很像能源管道。

叶:也有可能是线路板上的纹理,总之是用于表现科技的装饰图案。图案的弯曲与分叉也可能是为了画面的重心稳在重心,不使得画面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




姬:右边翻起的形状无疑是文件夹。用海量的文件夹来讲述“工程”,非常新颖却又直白的想法。

云:看到的第一想法:这不是ae的卡片转场嘛。但这里换成了文件夹的图形,很有创意,但用ae制作就比较麻烦了。这里用排列的图形作为背景图片的蒙版,这种三维图形作为二维图像蒙版的手法在后面也有用到!

洛:Pipeline,莱茵的无数科研项目在以流水线推进。这里用文件夹的图形表示感觉很适合。从众多文件中挑出来了一个弧光计划。说起来这个颜色非常有意思,之前在罗醭坦老师的专栏里也提到了胶片相关的概念。这让我想到了九十年代兴起的Lomography,浅了解了一下,Lomo效果多表现为照片出现变形、暗角、漏光。胶片漏光效果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洛:再往前推十年的风格

叶子:这次活动的主要基调。早期的宝丽来,柯达,雅达利等等很多公司都使用过这种风格,可能就是那个年代的潮流(,其实前阵子的《ARC Raiders》与《The Finals》都有这种风格,只能说设计也是个圈。只不过是用现代的手法来表现以前的风格。



云:主题是什么?莱茵生命。最尖端的生命科学,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碰撞。仅从画面构成来看,有着让人联想到卫星/核外电子的轨道,中心则聚焦于四叶草形状的风扇。亮光背景与模糊的边缘又给人一种蒙在灯后的感觉,柔和的乳白光照很有医学味。

洛:很喜欢一些生物与“死物”同时出现的对比。

缪:在《莱茵生命:访问》的PV里也有类似的镜头,像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样本一般,或许是寓意聚焦未来技术。

M:这一系列的构图和配色就想起了审美气质有点类似的《离职》,都是既未来又复古的感觉。一些截图↓



姬:我很喜欢这里突然把文件涂黑的设计。前面的调性都在描绘一个伟大、恢弘的事件的雏形。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境界犹在眼前。但这里涂黑,是阴谋?丑闻?尚未可知,但是心里咯噔了一下。我喜欢这种作为观众情绪被调度的感觉。

白:这样的摆放,就像是复印机复印的视角,冷酷,没有任何感情。瞬间出现的黑色块和橙色块,像是一个机器人用马克笔精准涂抹了一样,这种形式常见于美国机密档案文件,让我想起了有关ufo的绝密档案。

洛:其实这种简约加上橙白黑的颜色还让我想到了磁带盒未来主义,放一些我的珍藏涩图出来大家感受下。

洛:以及感谢叶子提到的,顺着索尼再深挖下去,就会发现这次logo也是neta的Sony C-60的图标。C-60这款磁带于1966年被推出,这是索尼的第一款盒式磁带。

洛:小延伸一下,这些处理效果想必看完pv的大家已经很熟悉了、


洛:莱茵大楼×




姬:从开头到这里的镜头都是泛绿的。我觉得这个绿的运用非常成功,除了莱茵“生命”的原因以外,更有一种复古感。而这里的背景画面吻合我对这种复古感的具象想象:它与常规的美国1960-1970的描绘是不同的,不是大量的时尚服饰、肌肉车、新式家具,这个绿色带出的复古感在我看来和光学仪器高度挂钩,因此紧紧围绕在科研周边。而这次确实是一个关于科学家的故事。



云:在插入抽象图像之前先用极写实的暗场景与前后的白色背景作为对比,借此刷新视觉。内容上寓意日升星降还是挺好认的,体现时间流逝。估计这里也受了后面文案的启发:没人质疑日升星降。



洛:穿孔纸带,不瞒你说,前段时间看三体电视剧的时候才知道的这个玩意.jpg



云:这里给个环形走廊缓慢三维旋转镜头也是在透露活动发生的地点。有卡通渲染的感觉。



M:这次有好多这种大片留白只有中间一个抽象符号的分镜。(虽然看完了剧情还是没有理解具体是什么意思,但是还是)非常喜欢,非常艺术(

洛:看不懂但是好好看,非常好艺术

霄:非常好切镜头,很有感觉!



姬:这次片子里面这种层叠翻转的镜头出现非常多诶。我有看有别处的同学解读为百叶窗和柱镜光栅,进而延伸到1980年代的文化符号Synthwave。

云:菲涅尔透镜。蒸汽波我倒确实没想到,这点挺有意思的,不准备否定。这次活动里博凯没上飞船,所以在地上看到了分级火箭(

白:右上角这部分用点线的手法,机械的描绘了火箭残骸坠落的感觉,算冷静的hud了。

缪:我倒觉得这边的坠落线条看上去就像空爆的白磷弹一样,搭配上旁边凯尔希的台词,一定有它的深意,或许天灾与泰拉大陆的天空有着紧密的联系。

洛:再多延伸下,蒸汽波和合成波的话,就是八十九十年代复古未来主义的表现,视觉上的刻板印象就是霓虹网格,远处的落日,山或者城市。这种素材或者设计形式现在用的也蛮多的。

洛:实际上还是磁带盒,胶片。



M:查了一下这个应该是飞机上用的高度计(的部分结构)?完整版的长这个样子:

姬:原来是高度计,一直以为是密码锁所以没明白……

云:你根本没看懂这个PV吧,吃拳。本次ss的核心:突破6km的星荚。

半:让我想起了我那打不开的密码锁(

洛:多了一位数的电子表!(捣乱)



姬:像是太阳能板?一块一块的阵列。

M:我觉得比较像切过的晶圆:

叶:我觉得更像是水晶砖(玻璃砖)。只是模拟了感觉,质感被省略了。很多建筑设计师比较喜欢用这种材料和绿植放在一起或者搭配浅色系的空间,这样会显得空间明亮通透(。个人感觉如果是莱茵生命的公司一定有一面水晶砖砌成的墙。

洛:浴...浴室玻璃×


很喜欢这里的文字动效。机械感既和前面的高度计相呼应,又再度给出时代暗示。 鹤:这里和后面的新干员追加都是使用置换图来制作效果,置换图的黑白中带有渐变就像折射,不带渐变直接色调分离就会像多层位移,都还挺符合这次想要添加的动画元素。



姬:这里很像1988奥运会的经典海报:当时的海报是没有数码的,都是实体印发的哦。

白:莱茵生命的logo基础形简介,导致它产生的辅助图形可以无限延展,这种图形上的重复+缩小给人一种望远镜的感觉。



云:手稿与拆分图,这素材量想想就头大。过渡的几个动效其实都是硬切叠上去或消失,这与游戏中专项调查的抽帧效果类似,都是通过减少画面流畅度来形成机械,复古感。这次PV还有很多地方用了直接硬切元素的手法,目的皆如此。



M:这个高度图也有一种很简洁很天才想夸又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的美。仔细看的话这里面渐变/锐利边缘以及手写/印刷的对比用得都很有想象力(起码是我想象不到的做法),渐变里面具体的颜色做得好漂亮,主要元素都集中在分镜左边、右边只有色块的构图也是真的很敢。另外一个我很喜欢的点是把这一张完整的图分在几个间隔出现的分镜里面展示,每段又都是一样的向上运镜,很像是那种每上升一段就往窗外看一眼的感觉,特别契合整段pv叙事性的表达。

云:交代世界观。这里的高度图是绝杀创意,这个东西能融入方舟中的特有元素:如碎片大厦,羽兽迁徙,无人机操作极限,喀兰雪山高度,它在引导观众的视线往高处看,往高处想。那高处是什么?就是本次活动的主题。宣传PV的任何元素都要考虑为主题服务。

洛:这个地方的设计给洛看晕了,怎么能这么会设。

姬:很有国际主义风范的设计。(如果说错了请在评论区告诉我!我很想看到正解)

国际主义强调文字本身,淡化装饰性的图形,而且Helvetica在这个风格里的统治力也极高。其流行的年代在于50年代末期,正好是太空时代的起点。

洛:正在检索关键词复古-显示器-纹理......

检索中,请稍后...

检索完毕。  

云:本次活动核心中的核心。先锋计划击碎莱茵原有的LOGO。配合播音倒数人声,观众从这里就会意识到“欸,是火箭发射啊”,并对倒计时结束产生期待。

缪:LOGO从3D效果转变成平面效果,鹰角的传统艺能了(危机合约LOGO),本次的“地平线弧光计划”logo给我的感觉:无限,突破,闪耀。

洛:击碎,突破,对应这次活动剧情,突破天际飞往宇宙。

白:这里背景的光晕是旋转变动的,就像时刻表指针旋转,无限环的碎裂让我想到火箭深空泡沫的碎裂掉落(短短几秒好多东西融在一起,肝疼吗就是....)



M:这段的倒计时第一时间联想的是《space oddity》,我合理怀疑是有一点点致敬在里面。毕竟剧情情节跟歌词也很像。

缪:剧情里有两段能量迸发的镜头:第一次能量井向万星园传递能量,第二次万星园击穿星荚。这里的PV就表现出了那种能量喷发的力量感。

叶:画面的推进和,音乐的升调,把整个氛围推向最高潮。推进画面的手法其实很多片子用的很多,就比如《ARC Raiders》2021宣传片的00:51处就是类似的。还有一处细节就是这里的窄屏,也就是上下黑框往边上移动,使得变成了宽屏,一下子让画面变得更加开阔,看到的信息也增加,让人的情绪一下子就随着音乐起来了,这种手法很多电影里都会用到,我记得前阵子UP主影视飓风也有专门一个视频来介绍这种。


云:随着彩色炫光叠在屏幕前,摄像机从发射井上升,画幅回归正常。之前所有高度增加的铺垫在总辖的立绘上收束,音乐也随之到了高潮:总辖撕开天幕,高度还在攀升,直到6972高度突破。音乐气氛都到这里了,你确定这次活动要出的新干员不是克里斯腾?

M:啊 这个分镜真是绝了。我觉得这一段的音乐如此让人印象深刻有一大半的功劳都是因为画面动态的辅助,背景音的起飞倒计时结束之后直接拉画面长宽比太天才了。这个构图里面用的都是前面出现过的元素:交通图(大概),海拔图,高度计,总辖的CG,拼成火箭点火的形状同时配上各个元素“向上”的动态(包括高度计跳数字)。右边文案的排版也值得一个单独的赞美:字号最大的“突破”成了构图元素的一部分,占据了观众注意力里面不多不少的一部分,像是这个画面的标题一样,右边小字的文案就成了对画面的注解,甚至还注意了对齐(感动),比舟自己之前很多PV里面莫名其妙的文案字体大小变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姬:和音乐配合得极为恰到好处的画面!真的很好奇是怎么协同出来的!我个人倾向于觉得是深入挖掘和沟通的成果,纯粹地先后进行的流程是实现不出这样的契合的!这块一开始这个仰望着星空摇晃的感觉就非常吸睛,仿佛观众自己穿着太空服这个头盔向上望。而最后这个总辖的背影也非常出色,在没有具象画面刻画的情况下为观众提供了“上升”的统一感受。

半:火箭喷射的火焰与少女的长发、裙尾搭配结合音乐给人唯美且振奋的感觉。

叶子:蚀刻章的图案我就不说了,它的这个材质也是下了心思的,用的不是以往的金属材质,而是用的纺织的那种臂章的感觉,而且是那种背后用的是魔术贴的那种感觉。

洛:我超叶子说的好细节,我喜欢这个,就那种臂章的橡胶材质确实做出来了


这里几处运镜相对柔和,释放巨量信息让观众自行猜测。而这次的活动剧情确实信息量爆炸。

云:环形走廊的灯光逐渐亮起,双重曝光。

洛:双重曝光人物群像的表现形式在宏大叙事影视片头里比较常见的,配合bgm有一种史诗感,娓娓道来的感觉。


云:目前唯一看到了的当天就在动态里复刻出的效果呜呜。初步的想法先三维一个旋转的叶片,输出Z通道作为图像的亮度遮罩,没了。右边的效果则可以用置换图置换一张阶梯衰减的黑白渐变图来做,这个效果真的简单有趣。

姬:这里的办公室里放着鼎鼎大名的巴塞罗那椅。不过这其实是我觉得不够满足的一个地方,巴塞罗那椅更多和包豪斯挂钩,与此次太空时代的定位是有些脱节的。而此次的PV也从现实世界找寻了太多具象意象,尤其是这样一个极为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使得作为一个架空世界观的想象空间稍显欠缺。

洛:虽然和太空时代不挂钩但是很符合特里蒙办公室的风格。



姬:不要小看了这个镜头啊!前面的片段一直是偏绿的,这里背景转为了橙色调了哦!

洛:在之前莱茵档案的片子里一直觉得怪怪,对莱茵了解不够深,现在越看越觉得合适。相比于冷冰冰的科技来说,这可是莱茵“生命”啊

姬:啊我好喜欢这个排版!然后左边黑色块汇聚起来的动效我也很喜欢!然后介绍一下这里的字体,Avant Garde,也是这次活动主题“孤星”对应英文“Lone Trail”所使用的的字体,由美国的平面美术大师Herb Lubalin创作,第一次用于《先锋派》杂志的Logo。

这是一款现象级的字体:第一次发布之后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求字体”的邮件。《先锋派》的创办时间在1968左右,也是那个时代对未来探索的符号。而上面这个标里的倾斜角也被Lubalin本人描述为喷气式飞机起飞的轨迹。因此才被选择为孤星的字体吧。不过这款字体真正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第一次对大写字母的连笔做出了尝试,在这次的“LONE TRAIL”上并未表现出这样的优势。

洛:在技术上可以一眼望穿,没什么制作难度,没有复杂效果或者打光之类的,主打一个克制。但是要把这样简约的图排的好看是非常难的,就是图形与文字的结合,用色也要克制。极简主义的简约不代表简单,不代表没有细节。

半:很简约的排版、很克制对素材进行处理,但是视觉上却很统一,应该是把重点放在了颜色搭配上,背景、视觉元素、立绘之间的色彩和空间相得益彰。

叶:不要小看干净的画面效果(,要想做的干净其实是很难的,看着干净没准叠了巨多的图层。

白:背景上不叠材质,又想整个做的出彩挺难的,我做不到。左边主打一个规范块面排版,右边的圆形辅助图形极为重要,它负责撑起了画面圆的对比+把人物概括到圆的面里,没了后整个版面就单薄了——如下图所示


洛:从出租车上下来的我

抬头

低头

云:低头LONETR  AIL,标题英文初见给我整懵了。

洛:确实,这个倾斜的A这样处理,直接导致了R和A视觉上的间距大于了其他字母的间距,Lonehe Trail之间也没有间距来强调断句(词),如果标题真的是LONETR  AIL那我觉得这次logo直接绝杀。所以我投迪卡侬一票。



M:啊 我好喜欢抽象背景中间配无衬线字幕的构图。太对味了。

M:全片私心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没有别的,就真的很美。颜色文案音乐都是。

云:艺术的尽头是文学和哲学,这里如果放的不是诗句就没那种感觉了。 

半:很喜欢这种金属、玻璃抛光后反射的质感。

云:这里把之前的“卡片过渡”拿过来作为立绘大脸的蒙版了。上面叠了一层颜色渐变。

姬:长久以来我一直觉得莱茵生命的视觉风格应当对标现实中的苹果,以简约干净来表现自己的高效、大方、自信。苹果的标以前是彩色的哦,现在的宣发也很喜欢使用丰富的色彩,因此这里的彩色镜头深得我心。

云:劲爆尾杀。这里的做法分析起来很长。长镜头配长音乐,很爽。和chat思无邪一起做了一个分析视频,到时候给个链接吧。BV1fa4y1G79M

M:草 该说不说 当时看到这段的颜色和构图第一时间幻视的也是苹果宣传片(

半:大胆鲜艳的颜色搭配,顺着电缆线拉远的镜头很爽,饱和度由一开始的鲜艳再到压缩到接近黑白的低饱和度,最后还原色彩对比出kv,视觉上的层次也很丰富。

白:我不好说,这渐变也太复古太好看了吧,能做出一种铁锈感(?)的感觉也太帅了

姬:这里的长廊倒退和前面发射升空的推进镜头有种呼应诶,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后退到最后这个定帧的设计也太棒了吧!又是一处不知道怎么协同出来的产物啊!这个定帧也充满故事性啊,完全就是一个活动宣传图该有的样子!喜欢!

M:有种《2001太空漫游》的经典审美被重新诠释的感觉,老科幻人落泪(




云:评完好的,也来客观分析为什么这次PV对我而言初见没有前两周年震撼。话虽如此,不妨碍它依然是近乎满分的PV。前两年太强了。

1.  人声与爆点。对于卡音乐点的宣传PV来说,音乐中的人声举足轻重,人耳对于人的声音比乐器的声音要敏感多了。可以回顾一下覆潮之下以及愚人号的PV,限定角色的出场,是否都是靠人声来卡上曲子的高潮,这就是PV突出当期干员的“爆点”。这条PV全篇的人声仅在倒数时出现,镜头给的克里斯腾。所以本期限定干员应该是总辖(确信)。后面缪尔塞斯出现时的镜头反而没什么印象了。不过这也没办法,毕竟太空主题太过史诗,恢弘与“非人力可及了”,本就不是“一个”人声所能涵盖的。

2.  “科幻”主题进入主流大众视野的时间还不够长,题材不够熟悉。就像文案中说的“没有人质疑日升星降,万物生长”。海洋毕竟大多数人肉体可达,它所要传达的神秘,恐怖理念人们早已熟悉(虽然深海与克苏鲁神话无太大关联)。不过真的很少有人在现实的重压下去观望星空。航天题材的陌生也会导致对主题的感触下降。未来会好的,最近的科幻热由三体影视化和流浪地球电影掀起,舟这波轴卡得真厉害。

借这个机会回顾了前两年周年的PV,画面效果真的一年比一年做的好。

哦对了还有,万星园的背景里放着让人联想到万神庙的微缩模型,万星园这个名字估计捏他的也是这个。“穹顶上摄人的光眼成了此空间的高潮,吸引着每一位观者的凝视,通过观察太阳是如何照亮这庞大的万神殿,在其昼日的轨迹之上,观者仿佛触及了居于此中的诸神。”内部生长的建筑仍被穹顶环绕,只有环形的航天器从“古罗马”的”穹顶“中飞出,这个设计与寓意很精妙。

白:舟的pv在平面装饰/情绪表达/细节传递方面我觉得没啥好说的,单拎出来10s长度的视频,分镜再拆拆,够某些电视剧片尾3分钟用得了,不说了,开存!

洛:在解析这次pv的时候,就感觉自己知识好匮乏啊,花了很长时间去搜索有可能的信息,有学到很多,哭了。


姬:四周年Logo有个低级错误:一般来说字体的造型经过严谨的设计,是不宜强行拉伸文字宽高比的。而对于几何主义无衬线体尤其如此。几何主义无衬线体需要正圆的弧度来和直线形成强烈反差,塑造一种尺规作图的痕迹。这里year为了使得y的笔画斜率能和下方的A贴合而选择了直接压扁,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鸣谢@蝉鸣时 蝉宝制作的封面~

La Fin.


明日方舟四周年庆典PV设计鉴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