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 20组联以明志,皆可点亮2021高考作文的文段主题!
01【适用主题】自我修养,做人准则,独立坦荡

仰不愧,俯不怍,戒慎恐惧,乃君子持身之本;上不欺,下不扰,正大光明,是丈夫立世之方。
【作者】石成金,清代医家,字天基,号惺庵愚人,江苏扬州人。
【注释】仰不愧,俯不怍: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赏析】上联戒慎恐惧,包括戒骄戒躁、慎独、谨慎、敬畏,君子持身,须当以此为根本,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写对上不欺哄,奴颜婢膝;对下不骚扰,颐指气使,胸怀磊落,坦坦荡荡,才是大丈夫立世之准则。联语自励警人,确乎格言也。做人若能如此,则可似作者名讳:顽石亦成金矣。
02【适用主题】战胜磨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者】佚名
【注释】磨砺: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
【赏析】此联通过宝剑、梅花的比喻,说明了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无比清香都是经过了很多的磨难才得来的,所以世间的一切成功和胜利,无不通过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而得来。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就要能吃苦,多锻炼,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胜利。
03【适用主题】气魄为人,刚正不阿,独立思考

为人竖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
【注释】铁:形容脊梁骨如铁一样刚强坚硬。把卷:指读书。眼海:谓眼睛深邃明澈如海。银:喻眼光明亮,洞察精微。
【作者】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湖南浏阳人。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其所著的《仁学》,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此联正为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离家进京时所作。
【赏析】上联意为做人应有凛然正气,铮铮铁骨和刚正不阿的精神;下联是说,读书要能明察事理,看清方向,对时事拥有独到的见解。联语述怀明志,气魄雄伟,勉人励己,至为感人。谭嗣同不愧是硬骨头的铮铮铁汉,真乃联如其人。
04【适用主题】匹夫之责,读书的价值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注释】神交:精神之交,指以道义相交,推心置腹。
【作者】左宗棠(1812—1885) 字季高,又字朴存,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清代杰出的军事家,亦为联坛大家。著有《左文襄公全集》等。
【简评】左宗棠少有大志,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写下联语“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以自励。及长,又将此联改成“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悬之于新房,录之于家训。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来说,虽然他穷到身无分文的地步,但并不妨碍他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对于一个在困境中依然发愤读破万卷书的人来说,书中的古人便是他的知己和朋友。
05【适用主题】抚今追昔,人才辈出

题南昌滕王阁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注释】滕王阁:江西南昌的著名胜迹,在今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唐永徽四年(653年),李元婴都督洪州时营建此阁。后李元婴封滕王,故称滕王阁。
极浦遥山:极、遥,均含远意。浦,指南浦。山,指西山。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帝子:皇帝之子,此指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
【作者】宋荦(1634—1714) 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河南商丘人。清顺治四年(1647年)应诏侍卫禁廷,逾年考试,名列第一。康熙三年(1664年)授黄州通判,累迁至刑部郎中,出为通永道,迁山东司皋,复擢江苏总藩,升江西巡抚,调江苏巡抚,晋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致仕。清代文学家,有《西陂类稿》《漫堂墨品》《漫堂说诗》《筠廊偶笔》《江左十五子诗选》等著作传世。
【简评】上联抚今思古。王勃登滕王阁时,滕王李元婴未逝,只迁于别处,尚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之叹。牧仲登此楼时,已千载以后,因眼前河山,想见当时贵胄曾于此阁之上谈笑风生,纵情骋目。李元婴其人,《旧唐书》与《新唐书》中载其“骄纵”“贪黩”,岂真可思乎?不过借之抒发物是人非之感。
下联由古及今,用了一个极为传奇的典故。
相传,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于九月初九在此大宴宾客,欲夸其婿吴子章的才华。正好王勃因往交阯省父,途经洪州,赶上这个盛会,即席作《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此事《新唐书》有载。又相传,盛会前一晚,王勃尚在马当,距离南昌七百里,夜里梦见水神说:“助风一帆。”天亮的时候就抵达南昌参与盛会了。《增广贤文》里收录的谚语“时来风送滕王阁”就是从此而来。
下联遥想王勃当年乘风破浪而来的潇洒,表达了作者对才华横溢的王勃的敬慕。同时,也暗用“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之典,寄寓“才人”辈出的希望。
此联抚今追昔,又出古入今,情景交融,以抒发物是人非的感伤起笔,以希望才人辈出的振拔作结。联中化用史实和传说浑然无痕,文采风流。
06【适用主题】体味民情,共情

视曰民视,听曰民听,头上青天可畏;溺犹己溺,饥犹己饥,眼前赤子如殇。
【作者】佚名
【注释】视曰民视,听曰民听:典出《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看法其实就是人民的看法,上天的听闻意见其实就是人民的听闻意见。
溺犹己溺,饥犹己饥:出自《孟子》,“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大禹想到天下还有被水淹的人,就好像自己正被水淹着一样,稷想到天下还有饿着的人,就好像自己正饿着一样。
【赏析】视则视民事,听则听民言。民溺则如同自己溺,民饥则如同自己饥。联语把自己完全置于民生之中,感同身受,一片苦心可鉴。对联运用重字和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语感,也使感情更饱满。“头上”和“眼前”、“青天”和“赤子”,对仗工整。可以说该联从手法到内涵,都可赏可读。
07【适用主题】读书,做人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
【注释】五车书:语出《庄子·天下》,书中载“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作者】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能为小说,尤精谱曲,世称李十郎。著有《笠翁文集》,今有《李渔全集》行世,均收联语一卷。
【赏析】腰间悬有三尺剑,气度雄健;腹中装有五车书,风姿儒雅。联语描绘了一个文武兼备,内外双修的大丈夫形象。这应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男子汉形象。
08【适用主题】傲骨做人,虚心为人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注释】虚心:心无成见,不自满。《庄子·渔父》:“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傲骨:傲世之风骨,比喻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气节。
【作者】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又擅联语,一生撰联很多,并有墨迹存世,尤其在民间流传甚广。
【赏析】此联以拟人化的笔法写竹与梅。竹子的主干中空,而竹叶一般是向下垂的,以竹喻人,便是因为虚心而始终低着头。梅花的枝干色泽如铁,但梅花开放时一般不是仰面朝天,以梅喻人,便是“有傲骨而无傲气”。
09【适用主题】坚韧品格,松柏精神

润到圭璋成品格;坚于松柏见精神。
【作者】佚名
【注释】圭璋:两种非常贵重的玉制礼器,历来比喻高尚的品德,如晋陶潜《赠长沙公》诗:“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赏析】《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上联中作者告诫自己,做谦谦君子,要像圭璋那样温润的玉器一般方成品格。下联的松柏,象征着孤傲耿直的品格。《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禹锡:“后来富贵以凋谢,岁寒松柏犹依然。”陈毅:“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作者显然非常欣赏松柏这种孤高坚韧的品格,所以在表达自己志向的铭志联中直言不讳地托出。需要说明的是,铭志联,实际上也是励志联,虽然未必能做到,但有明确的目标去追求,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
10【适用主题】见贤思齐,进取精神

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
【注释】善事:好事,特指慈善的事。
【作者】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号枝山,明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弘治年间举人,官至应天通判。能诗文,工真、行、草书,颇负时誉,尤以狂草闻名。有《怀星堂集》传世。
【赏析】上联写作者每当听到一件好的事情,心中总是感到很愉快,足见他向往“好人好事”,有见贤思齐之志。下联写作者见到未曾读过的好书,便不辞劳苦,亲手抄写,足见他学习刻苦。全联充分表现了作者为人处世、修身治学的进取精神。
11【适用主题】谦虚,节俭

满招损,谦受益;勤补拙,俭养廉。
【作者】佚名
【注释】上联出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赏析】这副联虽然作者佚名,但毫不影响它的传唱之广和影响之深,或许,恰恰正是因为它的哲理性和普适性十足,而让人忽略了它的作者吧。上联意思简单明了,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而下联则分别出自两篇文章。勤补拙,出自宋代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意谓勤奋能够弥补不足。而俭养廉,则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谓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这副联的特点是几乎适用于任何一个人,更特别适用于政府官员。联语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传唱。
12【适用主题】英雄名士,人生追求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必风流。
【作者】明 · 洪应明
【注释】此联出自明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书。本色:谓质朴自然,不加矫饰的本来面貌。风流:在当代可理解为“有功绩而又有文采”和“英俊杰出”。
【赏析】上联的“大英雄”,读者自会联想到项羽、李广、卫青、苏武等等。在杭州西湖的岳王庙里,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刻有民族英雄岳飞的手迹“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不爱钱,则清廉刚直;不惜死,则具取义成仁的勇气。从岳飞一生的事迹来看,他做到了,没有辜负“尽忠报国”的理想,这就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下联,名士,也就是社会名流。我们所熟知的包公、北宋名臣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奉公铁面无私,晚年他担心后人不肖,于是在家中立碑,上刻《诫廉家训》,大意云:凡包氏子孙,若有徇私枉法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死后亦不能葬入家族墓地。这样的官,便是深受老百姓爱戴的清官,他们的事迹被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还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13【适用主题】创业准则,节俭

创业维艰崇节俭;守成不易戒奢华。
【作者】佚名
【注释】维艰:意为艰难。《朱子治家格言》:“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赏析】唐代李商隐《咏史》诗曾感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谓创业难,守业更难。此联由此生发,告诫世人:创业维艰,守成不易,要长葆江山、事业不败,须力戒豪奢,力行节俭。实则人生亦同此理。历数古往今来之墨吏,其仕途、人生原本不可限量,只因求奢致贪,失廉伸手,以至陷入泥淖不能自拔,座上客成阶下囚,一时天上人间,破家毁己,岂不悲乎?读此联当深思之。
14【适用主题】医者仁心,心怀天下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作者】作者范文甫,名赓治,字文虎,清代浙江宁波著名中医。其医理、书法、诗文被誉为“三绝”,有“医林怪杰”之称。
【赏析】这副联是一副春联。我们知道,春联是天人对话,向天地之神祈福。而这位老中医在春联中,不是祈求自家的富贵康宁,而是祈求“人皆健”,没有丝毫为了生计产生卖炭翁式的“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现实考虑,甚至为了“人皆健”,不惜“我独贫”。
写下这一反常态的门联还意犹未尽,范文甫又给自己的卧室门写下一副七言联: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两副联异曲同工,彰显了作者可贵的天下情怀,让我们领略楹联情致之美的同时,更钦佩作者的医者仁心。
15【适用主题】青年追求,读书志向

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
【作者】李文田(1834—1895),字仲约,号若农。广东顺德人。
【赏析】这是李文田幼年读书时的一副自题联。上联写壮志说剑,着重表现少年欲建功立业的凌云志向,“气横斗”使挥斥方遒的少年形象,英姿蓬发的少年意气溢于言表。下联写奋志读书,将满腔抱负化为读书的热情,上联的说剑就不只是论武,不只是空谈,下联的“声满天”与上联的“气横斗”,生动地显现了一个既踌躇满志,又脚踏实地的少年才俊形象,志气、豪气、盛气、蓬勃气,充塞天地,直冲斗牛。
《曾国藩教子书》有云:“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李文田此联于“峥嵘”二字尽得之。
16【适用主题】修身之道,济世情怀

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
【注释】桃园:地名,即桃林。晋潘安仁《西征赋》:“问休牛之故林,感征名于桃园。”
太古:远古、上古。《礼·郊特牲》:“太古冠布。”《注》:“唐虞以上曰太古也。”
大木:大树。此联上联另一版本为“强避桃源称太古”。
【作者】杨昌济,湖南长沙人。曾留学日、英、德等国,回国后,任教于湖南省立一师、湖南高等师范。1918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著有《达化斋日记》。
【赏析】自我封闭在桃园之中,就当成身处洪荒未辟的太古;想培育一棵参天的大树,用它支撑起一片天空。联语表达了作者超脱的处世态度和对培养人才的期望。作者在湖南省第一师范任教时,曾将此联写于黑板上。此联的主旨是表述作者的养身之道和济世之道。他的修身之道是远避世俗,心游太古,怡养心性;其济世之道是潜心教育,栽培人才,培育出栋梁之材去撑起中国这个天。联语立意深邃超迈,措词含蓄婉转。
17【适用主题】教育初心,赤诚情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作者】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赏析】这是一副自铭心志的联。虽以白话出之,但意境并非浅俗。上联言存心,“捧着”二字足见其诚;下联言践行,愈见其毫不利己、纤尘不染之洁。作者并不自高身份,只以平常语写赤诚心,坦荡襟怀,坦然文字,毫无造作和雕琢,堪为座右铭。
18【适用主题】学习方法,自警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注释】纵:放纵。
【赏析】学习就像在逆水中撑船,不坚持让它前进的话,肯定会随着水流后退;心性像马儿进了平川,不有意去约束的话,一旦放纵它跑开,便很难再找回它来。联语巧用“逆水行舟”和“平原走马”的比喻自励自警,督促自己专心学习,敢于攻坚克难。
19【适用主题】读书方法,探究精神

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注释】上联化用朱熹语:“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穷时:通过学习穷尽和穷究文章之道的所有变化之时,亦可理解为穷通之穷,即作者经过自身坎坷的经历而对人生和社会产生深刻感悟之时。
【作者】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著有《郑板桥全集》等。
【赏析】自古学者治学之道,小疑之后则小进,大疑之后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上联指出通过“疑”达到“悟”,进而产生新的“疑”,再达到新的“悟”,如此往复,定会学有所成。
“穷”,寻求到尽头。“神”,本指神仙、神灵,后用以喻指达到神妙的境界。解析为文“穷”与“神”的辩证关系,指出只有穷原究委,方能出神入化,达到深邃微妙的境界。
读书则“疑”而后“悟”,为文则 “穷”而后“神”。赏读此联,当从中深受启迪。
20【适用主题】学习,做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注释】集句联,上联出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下联出自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大智若愚”四字也出自《老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原联上款为“月舫仁兄大人属”,下款为“少穆弟林则徐”。
【作者】林则徐(1785—1850) 字元抚、少穆、石麟,晚号竣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赏析】清张尔岐撰《老子说略》卷下对上联八个字的解释是:“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亦无理不忘。损之又损,以至于一无所为,而后与道合体焉。”
下联谓真正勇敢的人表面上看上去很怯懦,真正有智慧的人表面上看上去很愚笨。说明真正有才能的人最懂得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