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亲率主力征讨蒙古?因为他的爱将死了是导火索
明朝在朱棣手上越发的强盛,但是明朝的强大并没有能够阻止蒙古人的发展,双方一直处于和平的状态很多年了,而蒙古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具体的状态是鞑靼和瓦剌一直战争不断,另外一个就在一旁看热闹,这也让明朝很放心,就希望他们一直这样内耗下去,有利无害。

他们之间斗斗也就算了,刚有一点实力的鞑靼就忘却了自己的斤两,竟然奉行了对抗明朝的政策,还做了一件让他们后悔终生的事情——杀害了明朝使节郭骥。鞑靼的新首领本雅失里和拥立他为可汗的阿鲁台,他们都属于那种有远大志向的人,都想恢复元朝一开始的辉煌,可惜的是,他们没有与之相符的能力。
他们为了能够实现心中的理想,不仅是和明朝对着干,而且也想学着成吉思汗先统一了蒙古,所以连年征战,东边打兀良哈,西边打瓦剌,只是成效没见到有多少,不过声势确实大的吓人。
本来他们并没有什么事,但当他们触碰到明朝的底线时,就已经是在自取灭亡了。

国家太久没打仗,那些既有能力又有经验的老将不多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少之又少,最后朱棣只能选择邱福。
丘福是朱棣靖难之役时期的先锋官,论功劳堪称靖难诸将之首,他带兵10万出关,临行前,朱棣告诫丘福:“不可轻敌,如果有人告诉你打败鞑靼人很容易,你千万不要相信。”《明史》:
先是,本雅失里杀使臣郭骥,帝大怒,发兵讨之。命(丘)福佩征虏大将军印……帝虑福轻敌,谕以:“兵事须慎重。自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但是,丘福还是轻敌了,他不顾属下的劝阻,直接杀向鞑靼人伪装的老巢,中了鞑靼人的诱敌之计,10万大军有去无回,全军覆没,尸横遍野,连丘福本人也死于非命。
丘福的战败,直接导致两个结果:
其一,鞑靼人更加不可一世,认为明朝军队如此不堪一击,他们更加肆无忌惮的南侵,仿佛很快就能恢复大元朝一样。
其二,死了一位英雄,又赔了10万大军,朱棣坐不住了,他恼羞成怒,把丘福的家人全部流放,然后不顾朝臣反对,带领50万大军,御驾亲征。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50万大军亲征,并调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石。沿途每前行10天就存一批粮,以准备大军回返时食用。待这一切准备完毕以后,朱棣便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漠北蒙古的御驾亲征。
朱棣带领大军一路来到丘福战败的地方,此时10万明军的尸体还未完全腐烂,朱棣下令将士兵们掩埋,将的胪朐河改名为“饮马河”,表达明军将士要永远在此地饮马,要彻底统治这个地方。
本雅失里听说朱棣亲率明军大举进攻,就开始逃跑。朱棣下令连夜追击,两军战于斡难河(今鄂嫩河)。朱棣率前锋击败本雅失里,迫其弃辎重仅率7骑远遁。尽弃辐重牲畜,仅率七骑向西逃往瓦刺部。而太师阿鲁台则向东逃走。
朱棣打败本雅失里后,便开始兴兵进攻阿鲁台,这场战役,朱棣是志在必得的,双方在飞云壑和静虏镇(今哈拉哈河南岸)交战。朱棣亲率精骑冲锋上阵,战况空前的激烈,阿鲁台在对战中坠马,见大势已去,他便逃遁而去。
朱棣让大军带20天的口粮,最终在斡难河畔追击到鞑靼主力,那一天,斡难河的水变成了红色的,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惨败而逃(后来被瓦剌部落杀死,人头送给朱棣)。
斡难河本是成吉思汗兴起的地方,朱棣站在河畔,心中有说不出的壮志。在朱棣的有生之年,他五次亲征蒙古,每一次,都要到斡难河上看一看。
郭骥是一位苏武式的英雄,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天祥式的英雄,因为郭骥之死,朱棣派丘福攻打鞑靼,但丘福又赔上了明朝的10万大军,促使朱棣不得不亲征蒙古。所以说,郭骥是朱棣亲政蒙古的导火索,而丘福之死更让朱棣征讨蒙古的决心更加坚定。有人说,以朱棣的野心,他征讨蒙古是早晚的事情。但是,若无郭骥之死,朱棣或许没有这么早就征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