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6.55 《论持久战》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55、《论持久战》
教员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所作的讲演。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
这部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和力量对比,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及其哲学基础,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文中指出,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些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敌必败、我必胜,而且不能速胜,必须进行持久战。文章从发展的观点考察战争的具体过程,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分析了这三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指明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和胜利前途。
这部著作根据中日战争双方的实际情况,详尽地阐述了战争的指导方针和各项战略战术原则。文章始终贯穿人民战争的思想,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文章还根据持久战的总的战略方针,研究了战争中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等问题,提出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的作战方针,规定了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导原则。
这部著作不仅是政治、军事著作,而且是光辉的哲学著作。文章论述了战争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强调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文章剖析了人和武器的关系,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特别是在阐述战略战术中,具体分析了内线和外线、前方和后方、防御和进攻、包围和反包围、持久战和速决战等对立统一关系,它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的典范。
这部著作的发表,不仅为抗日战争制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战术原则,而且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军事理论,在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从理论上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