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江湖路远,大侠再见

2018-10-30 20:47 作者:卢诗翰  | 我要投稿

10月30日晚,香港媒体报导,笔名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金庸先生笔下曾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


之前多次流传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但是均被辟谣。但是这次,随着央视新闻的发布,我们不得不接受,金庸先生是真的离开了。


我记得温柔曾经说过,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你熟悉的人一个个离去,他们毫无征兆地说了再见,世界交到了我们手上。


金庸先生的作品伴随着无数部改编再改编的剧作陪伴了我们度过许多年。大漠黄沙,江南烟雨,古镇长亭,苦寒塞北,许多人往往是通过金庸先生的作品,完成了初步的地理启蒙。


甚至于对于传统文化中“江湖”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大家也是通过是金庸笔下一个又一个门派和大侠,才有了具体的寄托。



早岁便知世事艰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是“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的浙江海宁查家第22代孙。是时,他的表哥徐志摩刚刚成立了新月社,和林徽因、胡适等一起被列为国内文坛大家。

1936年,查良镛升入嘉兴中学。不久抗战爆发,嘉兴时常被日军空袭。整个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徒步迁移至丽水。

岁月动荡、求学多艰,可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种子早早布下。



少年意气显侠义

当时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有办壁报的风气,从小好写作、文笔佳的查良镛自然成了办报主力。

1941年的一天,壁报前挤满了人,大家争相阅读一篇文章:

阿丽丝小姐来到校园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伸毒舌,喷毒汁,还口出狂言威吓学生:我叫你永不得超生……

大家对这个“眼镜蛇”所指皆心领神会,觉得畅快无比,不禁捧腹大笑:时任训导主任沈乃昌,有事没事就辱骂学生—— “我叫你永不得超生”就是他的一句口头禅。

不用猜,文章出自查良镛之手。他“只是少年时代的一股冲动,没有考虑到严重后果的鲁莽行为”,就模仿英国作家卡罗尔的《阿丽丝漫游奇境记》,写下这篇影射沈乃昌投降主义的檄文。

盛怒之下,沈乃昌开除了查良镛。之后战争爆发,金庸赴重庆求学。


1950年,查良镛在调到《大公报》旗下的《新晚报》做副刊编辑。当时的《新晚报》总编辑罗孚注意到比武擂台会颇受关注,便邀请编辑陈文统(署名梁羽生)在报刊上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当即引起轰动,自此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

查良镛(金庸,左)与编辑部同事兼好友梁羽生对弈

1955年2月,梁羽生的《草莽龙蛇传》快连载完了,但他还没有想好下一部写什么。罗孚便只好找到另一个武侠迷查良镛救急:“梁羽生顾不上了,只有你上了。”

查良镛把名字里的“镛”字一拆为二,署名“金庸”,他自称“没有什么含意的”。开始在《新晚报》上连载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发不可收拾,连载574天,反响甚至超过了当时如日中天的梁羽生。

之后,《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鹿鼎记》等作品开始连载后,金庸的口碑持续走高。

最终,随着香港大量影视剧作改编,金庸的作品开始在整个华人圈广泛流传。乃至于有人评价,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

对于金庸的作品,金学家陈墨曾经做过一段很好的总结:

金庸作品是高品味的通俗文学,“它既俗又雅,既通俗又深刻,既好看又耐看,既热闹又有门道,既离奇又真实,既可满足人们的娱乐要求,又可品味它的丰富的美学与哲学意味,既是一种关于武侠与传奇的成人的童话,又是一种关于人生与世界的深刻的寓言。

虽然拥有多栖身份的金庸,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定义为武侠小说家,但他的武侠作品却逐渐冲破了“门户”的偏见,逐渐被严肃文学圈接纳:不仅被中学语文课本选用,连严家炎、钱理群、王一川、陈平原、徐晋如等学界大咖,都是他的忠实拥趸。




江湖路远,大侠再见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江湖路远,大侠再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