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永恒的人类圣经 ——评《紫罗兰永恒花园》

目录
一、表达心意,真的好难——从信开始的故事
二、成为人——成长是痛苦的蜕变
三、还在烧——社会的集体创伤
四、爱是永恒的人类圣经——《紫罗兰永恒花园》总评
太长不想看可以直接看第四节评论

开始看《紫罗兰永恒花园》的契机很奇怪,是片名对我产生了莫名的吸引力,三个很有抒情意味的词凑在一起,呈现出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惟恍惟惚又静谧美好的意境。
看到第二集才反应过来,所谓紫罗兰永恒花园,就是女主角的姓名——Violet Evergarden的意译。如果按照对人名音译的惯例,中文片名应为《薇尔莉特·伊芙加登》,也符合本作讲述主人公成长历程的人物传记式故事。有很多关于片名翻译的讨论,认为“紫罗兰永恒花园”不准确,故事里没讲永恒,也没有花园。
但有趣的是,这个有点奇特的片名所引发的联想意蕴正符合本片的观感,唯美、优雅、舒缓,如初夏清晨的露珠,在柔软的晨光中消散成汽,再悄悄沁入人的心扉。紫罗兰的花语是永恒的美与爱,用来形容薇尔莉特其人,用来形容《紫罗兰永恒花园》,都再合适不过。

主角本来没有名字,是战争中长大的孤儿。战争催生了很多这样的孤儿。但主角总是有主角光环的,她被军队收养,学会了像军人一样打仗,战绩卓著。后来在一场惨烈的决战中失去了双臂,看来主角光环也不总是有用。
战争结束后,打字机的发明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自动手记人偶,为不识字的人代笔写信。长官基尔伯特少佐曾在军营中教薇尔莉特识字,决战后退役转业的薇尔莉特便在邮局做起了自动手记人偶的工作。
一、表达心意,真的好难——从信开始的故事
“我无法理解。我写的文章,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委托人的意图。”
“语言的含义有内外两层,说出口的并不是全部。这就是人的弱点,通过试探对方,寻找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真是矛盾啊。”
在军队里长大的薇尔莉特,被捡到她的布甘比利亚大佐当作敢死队利用。战争中耳濡目染的她成长为天生的士兵,一切行动听指挥,把自己活成了人形武器。进入和平年代,没有任何社会阅历的她总是显得格格不入。自动手记人偶的生涯,也注定充满坎坷——她在第一次代笔信件时便被上了一课。
一年轻女士觉得相亲对象“这男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显示些诚意,真心爱我”,来到邮局委托代笔写信。初入职场的薇尔莉特写下了这样一封“情书”:
“我拜读了您的信件,我目前并没有好感。而且,您的诚意与爱意均不足。我是很复杂很庄重的女性,请考虑到这点。希望您调集礼品与资金后,再次发起挑战。”
世上没有一条道路是轻松的,代笔同样如此。薇尔莉特的信心满满的首作直接扼杀了一段萌芽的姻缘。和前辈同事交流、自动手记人偶学校进修后,她才开始逐渐明白,“说到底书信是用来表达人内心想法的东西,优秀的人偶可以从别人表述的话语中,提炼出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
可领会并表达出委托人的真心,对习惯冷酷杀戮的薇尔莉特来说简直难如登天。幸好,她至少明白了自己欠缺在哪里,开始去尝试理解和共鸣。
她了解到在学校认识的同学,因战争失去父母,和家里仅剩的哥哥产生了隔阂。对战争很敏感的薇尔莉特第一次关心起他人的心情,自作主张替同学写了一封信送给同学的哥哥。信的内容没有了之前严谨的表达和庄重的措辞,内容简短,却是她写出的第一封真正的、想要传达心意的信:
“哥哥,你能活下来,我好高兴。”
比起华丽的辞藻,能表达出重要的心意,才是文字的真谛。

怀着这样的感悟,薇尔莉特在自动手记人偶生涯的道路上,终于迈出了磕磕绊绊的前进脚步,帮助不同的人表达自己的心声。
帮同事给父母写信,表达自己对自动手记人偶事业的热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
帮编剧构思童话剧本,完成已故女儿没能听到的结局;
协助档案馆记录员抄录古籍,让少年鼓起勇气走向象牙塔外的广阔世界;
为公主和邻国王子牵线搭桥,挣脱王室礼制的束缚,互诉真实的仰慕……
薇尔莉特在每一件委托中克服不同的困难,帮助求助者表达心意,去追求各自的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遇见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心,体会到了关切、愧疚、向往、依恋、寂寞、思念、遗憾……
还有,基尔伯特少佐留下的谜团——“爱“是什么?
二、成为人——成长是痛苦的蜕变
基尔伯特少佐是薇尔莉特军队生涯中唯一关心她的人。他教会她识字,帮她联系愿意收养的人家,为她取了“薇尔莉特”这个美丽的名字——希望她“不再是兵器,而是成为人如其名的人”。年轻军官对女孩的关怀逐渐发展为爱恋,而薇尔莉特对此毫无回应,仍然只是尽职履行着上下级关系。
少佐没能活过战争。最后时刻,他鼓起勇气,向薇尔莉特吐露心声:
“你要活下去,变得自由。我真心……爱着你。”
“‘爱’是什么?”这又触及到人形兵器的知识盲区了。
少佐才明白薇尔莉特对此没有知觉。她是军队捡到的孤儿,除了战争一无所知,他早该想到的呀。可惜没有时间教她了。身负重伤的将死之人没有资格奢谈余生,可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回应、一句无用的承诺,能了却这么久的牵绊,好在黄泉路上走得潇洒一些呢?
不知道少佐最终是以怎样的心情去世的,就连尸体也埋在废墟中无处可寻。幸存下来的薇尔莉特记住了他的“要成为人如其名的人”的期盼,并在走上自动手记人偶道路后,寻找什么是“爱”。
什么是遗憾?
是千言万语汇成的心声不被重要之人理解。
更是千辛万苦找到的答案竟埋在已然逝去的昨天。相见欢,离别叹,鸳鸯偕手人人羡,破镜难圆泪难咽。爱情总是甘苦参半,命运却早早地剥夺了属于薇尔莉特的那份幸福,只在她学习“爱”的过程中留下永无尽头的怀念与孤独。

你从小就在军队里,每天都在执行任务中度过,你今后有很多东西要学。也许有些东西不学,或者不知道,活起来才会更轻松。你因为自己做过的事,不断引火上身,你还不知道自己在燃烧。你总有一天会明白我说的话,然后发现你自己早已烧得伤痕累累。
薇尔莉特的老板霍金斯社长曾这样提醒薇尔莉特。
不过霍金斯所指并非错过的遗憾。命运安排的劫数中,爱情往往只是小焉者。薇尔莉特心中新生的阳光被另一块越来越大的乌云遮住:
“作为武器,一直伤害他人的我,是否夺走了别人的约定?而那些人,是否也有心爱的人?”
“用你那双夺走了众多性命的手,写替人结缘的信吗?”
日本镰仓一座大桥曾经是自杀高发地。在打捞上来的尸体中,人们发现往往破产者尸身完整,殉情者手指脚趾血肉模糊——因情觅死者最后时刻会被求生的欲望唤醒,拼命想抓住桥墩;破产者清楚自己负债累累此生无望,死得很干脆。
尝试理解人、成为人、明白“爱”的珍贵的薇尔莉特,才意识到自己背负着何等的血债。人生忧患识字始,开化总是意味着面对更高级的痛苦。薇尔莉特无法摆脱也无法承受这份罪业,在自杀失败后想念起战斗岁月,接受命令比接纳自我容易多了。
“不管境遇如何,不管是什么原因,做过的事不会因此消失,也忘不掉……该怎么办,只能由她自己决定。等她正视了正在燃烧的自己,接受了事实。”同样曾为军人的霍金斯社长理解薇尔莉特的痛苦,但也只能默默观望。

公司里的老邮差给薇尔莉特送来一封信。这是她第一次收到信,是公司里的同事写的。她们也关心着薇尔莉特。
老邮差还拜托薇尔莉特帮忙送信。“每一封信,都是别人重要的思念,不存在不必送达的信件。”看着收到信的人们激动喜悦的样子,她想起了自己作为自动手记人偶帮助过的客户走回人生正轨,想起少佐对她的“成为人如其名的人”的期盼。
成为人,不只是观察、模仿、学习人的情感,更是接受往者不可谏的事实、心怀来者犹可追的信心,正视溃烂的伤痛、拥抱矛盾的自我,最终成长为成熟的、强韧的、美好的、真实的、完全的人。
“社长说得对,我已经烧得伤痕累累。我继续当自动手记人偶,真的好吗?我活下去,真的好吗?”
霍金斯社长听见这样的问题后,知道她其实已经走出封闭、学会与他人沟通心意,蜕变为真正的人了。
“曾经的所作所为无法抹去,但是,可是,你作为自动手记人偶所做的事情,也不会消失。”在回答薇尔莉特时,社长也哽咽了。因为烧得伤痕累累的,不只是薇尔莉特一个人。

三、还在烧——社会的集体创伤
燃烧着的人,不只有她,我和你也一样。看似表面上已经消失的烧伤,也从没褪去过。
——霍金斯社长
人性是人类认为自身先进于动物之处。法律、道德等人类用以标榜自身文明性的事物都以人性为出发点,用《社会契约论》的说法是建立在“共同的原始、朴素的约定”的基础上。而战争是社会组成部分之间约定严重失衡的结果,社会的俗成契约在战争中难有效力。战争的行为本身排斥人性。
可问题是,战争也是由一个个人执行的。以人之心行非人之事的军人们,将以何种心态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呢?
薇尔莉特在人性苏醒后才意识到杀戮的残酷,险些在崩溃中自我毁灭;
基尔伯特少佐为了保证战斗力,不得不让功绩突出的薇尔莉特继续随军作战,同样让他深感负罪。
杀戮的炼狱中的幸存者,即使回到了人间,心中也将永远存在一片无法抹除的阴影;
而永远留在战场上的,连忍受伤痛的资格都没有。这份更加不幸的悲痛并不会和遇难者一同消亡,而是由其亲友代为承受。

兄妹的父母在敌袭中丧生,服役的哥哥觉得是自己没有保护好父母,在自责中变得自暴自弃;
乡下的父母终于等到前线的儿子的消息,然而是丧报。送来信件的薇尔莉特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鞠躬致意默默离开;
恋人一去不还,歌剧演员只能将悲痛化为台词在舞台上一遍遍呼唤。
……
剧情的最后,市民们欢聚码头,庆祝战争结束后的第一个节日。集市上人头攒动,欢声笑语, 蓝天白云,鸽群飞舞。战争仿佛只是昨日一场噩梦,在轻柔的海风中恍如隔世。
可是薇尔莉特兴致寥寥。因为最重要的人已经回不来了。已经对自动手记人偶工作、对人、对爱十分了解的薇尔莉特,终于写出了想对基尔伯特少佐说的话,然后让这封收件人不存在的信被风带走。
老邮差带薇尔莉特来到邮局的仓库。望不到头的货架上,摆满了无数失去收件人的信件。蒙尘的一封封信件上写满了各种字迹的“爱”。这些无人认领的信件将由飞机从高空洒下,作为节日中一个表演节目。
但失去重要之人的痛永远无法抛掉。每一个人都是薇尔莉特, 每一个人都有牵挂着的少佐。坚强也好,无奈也罢,总之生活的道路还要继续下去。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阁夜》)
四、爱是永恒的人类圣经——《紫罗兰永恒花园》总评
以上所述,是以战争创伤为主题的主线剧情。这部分其实只占了全剧三分之一左右内容。《紫罗兰永恒花园》每一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以薇尔莉特的视角,既见证战争后重新开始生活的人们,也经历了家庭、友情、政治、疾病等无关战争的事件。这些故事由薇尔莉特探寻“爱”的含义为线索串联在一起。
这些故事的情节其实可以用简朴来形容。平淡质朴的情节少了一分跌宕起伏的刺激感,却多一分引人入胜的真实代入感。
京都动画一向以精致唯美的作画为金字招牌,在《紫罗兰》中画面表达愈臻极致完美。剧中人物说语言有多层含义,需要自动手记人偶帮助人们表达真实的心意,创作者也将语言难以尽现的细腻情思寄托在一幕幕画面中。宝石在路灯下翻涌着莹润的光泽,让人想起故人的眼睛;繁星在夜幕中齐声欢唱,可惜在无限远的距离外就被风吹尽;瓦砾上的狗尾草被雨滴砸得东倒西歪,彷佛一些贫瘠而多舛、无声地挣扎的命运。有的美无需多言,便能触动观者的心灵。得益于制作团队饱含深情的作画,《紫罗兰》成为了这种美的集大成者。在形容词日渐贬值的现代语境下,《紫罗兰》让人切身体会到,“美哭了”竟可以是一句毫无夸张、恰如其分的形容。
除了登峰造极的画面水平,Evan Call富有古典色彩的配乐也将这个以西方近代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烘托得更加立体。失去父母的兄妹回忆起小时候登上高塔的探险,《Never Coming Back》前半段柔滑雀跃的轻快音阶在澄澈的阳光中响起,将观者带进他们欢乐安宁的遥远童年。继而几秒平静的空白,仿佛小兄妹站在远离地面尘嚣的塔顶,遥望高远明净的天空。然后画面切到一只伤痕累累的手,伸向夜色下的高塔,低回婉转的提琴声响起,将观众从回忆拉回冰冷的现实。酗酒后又被围殴的醉汉哥哥躺在马路边,望着塔尖出神。当观众还失落于凄凉的现状时,空灵渺远的人声咏唱和钢琴加进,薇尔莉特带着以妹妹的心意写成的信来到他面前。还有将难以言明的内心悸动如波涛拍岸般表达出来的《A Doll’s Beginning》,重伤士兵孤独死去、悲切凄清的《The Long Night》,满怀思念、缠绵悱恻的《Violet’s Letter》……(主题曲、片尾曲创作另有其人,同样的极具感染力)
平淡而亲切的故事,绝美而深情的作画,辅之以优秀的配乐,造就了《紫罗兰》独特的观看体验。没有血肉横飞,没有升级打怪,从每一个生动具体的人出发,以最温柔的笔触记录最真实的人间悲欢。不塑造吸睛的人设,不追求剧情的反转,不附会宏大的叙事,《紫罗兰永恒花园》是动画中的散文诗,一朵安静绽放的佚名之花,向每一位观众传递着永恒的美与爱。


作品在2018年播出之际便受到广泛关注,被半戏谑地冠以“人类圣经”的名号。这种称谓当然言过其实,但我们可以说,《紫罗兰》想要表达的【爱】是永恒的人类圣经,是薇尔莉特终于找到的,人的答案。
毕竟,
天地以万物为刍狗——
要那保家卫国的,国破家亡,酗酒沉沦;

要那追逐事业的,受家庭所累;

要那为爱歌唱的,永失所爱;

要那天生富贵的,被更大的力量所左右;

要那寄人篱下的,受尽排挤又不敢离开;

要那家庭凋零的,仅剩的亲人也被病魔夺走;

要那时日无多的,为自己料理后事;

要那牵挂亲人的,饮恨异乡。

但是,
人们互相传递的爱,成为彼此扶持、继续前进的力量——
保家卫国者,原来始终被幸存的家人感激着;

追逐事业者,进步的信念终于得到家人的肯定;

为爱歌唱者,将失去化为创作的动力,向更多人传递力量;

天生权贵者,亦能以普通人的真心呼唤向往的幸福;

寄人篱下者,在仰慕对象的引领下鼓起了闯荡的勇气;

家庭凋零者,将思念寄托在故事中,成为永远的铭记;

时日无多者,用寄给未来的信活在女儿心中;

牵挂亲人者,最后的心意终于被传达到故乡。

是薇尔莉特帮助不同的人们传递心意,走出困境。更是不同的人们心中同样的爱,成为大家挣断命运的束缚,勇敢走下去的动力。
通过了解人们的心意,薇尔莉特也理解了少佐的、自己的心意,学会了“爱”,成为了人如其名的人。
“亲爱的基尔伯特少佐:
您还好吗?别来无恙吗?您现在在哪儿呢?有没有烦恼呢?
无论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唯独有少佐的季节迟迟不来。
我起初一点都不懂少佐的心意。但是在崭新的人生中,我能稍微感受到一些了,通过代笔写信,通过我遇见的人们。
如果还能再见,我想告诉你,我现在,对【爱】,也有所了解了。”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