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

“我来到世上就是为了画画,由始至终都是绘画。”
——题记
巴黎,和她新生的埃菲尔铁塔。
梵高在夜里画着画,昏暗的灯光只够照亮那块画布,远处的高塔已经隐没于黑暗……
鬓毛笔在画布上窸窣作响,逐渐勾勒出一副自画像,然而不知为何,这幅自画像显得那样忧郁而悲伤,色调不像从前那样清亮明快,一半的脸已经隐没在了黑暗之中。
“所以,还是别把这幅画送给妈妈了吧……”他在心中想着,手上的动作仍旧不停。他跟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太好,毕竟相较于他的弟弟,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又算得了什么呢。弟弟是个成功的艺术品商人,然而讽刺的是,这个成功的商人却从未卖出过一副他的“高作”。
让他心痛的是,弟弟上次想要打折出售他的画作。“亲爱的朋友,写信给我弟弟,告诉他要维持我的画的价格,不要减价出售。”梵高立刻托人给弟弟带去了话。他不能接受自己的画作成为了滞销的商品,因为那些画作,是他人生的价值所在,是他存在的所有意义。
一直以来,他相信自己的画作中蕴含着某种伟大的力量,即使世人从未对其正眼相待。然而……然而……如果这些画作真的是伟大的艺术,为什么那些“热爱艺术”的收藏家可以对它们视若无睹?为什么那些“品味高雅”的上流人士从旁边走过时,内心没有丝毫的感动?如果他的画作没法得到任何人的认可,那么拼了命画画的他,又到底是为了什么?
心绪烦躁的梵高停下了手中的笔,拿起烟斗,站起来踱起了步。在那星月交辉的夜空下,他突然想起了十多年前的那个自己。
那时他还是一个牧师,就像他的父亲一样,他在矿区为那些贫穷的劳动者们布教。那些备受压榨的可怜人们,工作了一天,已经累得瘫倒在地,充满煤污的脸上,只有那双澄澈的眼睛斜视着他。那时他第一次萌发了想要画画的念头。不知为何,他想把这画面记录下来,去给那些出手阔绰的太太们看,看她们见到如此光景之后,脸上是否会露出假惺惺的同情。他在给弟弟的信件中写到:“我在最贫穷的小屋、最肮脏的角落看到他们,我的头脑以不可抗拒的势头被这些东西推动……”从那之后,他便痴迷于绘画,一发不可收拾。仅仅是为了把农民吃土豆的神情表现出来,他就可以毫无怨言地画50多张草稿。
时至今日,他已经画了800余幅作品,在这些绘画中,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实力的提升,他觉得,自己已经逐渐触碰到了艺术的灵魂,因此每一次绘画,都有来自灵魂的战栗。然而……然而……这800多幅他的心血,说来可笑,只卖出去了一幅,就只卖出去了一幅……每当想到这的时候,他都仿佛跪倒在了世界面前。看着面前的自画像,他突然觉得有点陌生。
直到今天,他都在依靠着弟弟的救济过活——面前的画布、画笔、以及那满地的颜料,全都是弟弟为他买来的。“对于未来,我没有任何想法。如果我能够努力工作以谋生,我会非常非常高兴。但当我完成了如此多的绘画却从未出售的时候,我真的会非常担心。”
如果没有弟弟,他不能养活自己一天,他从未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点,因此他住着最便宜的旅馆,生活整天颠沛流离,而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绘画的热情。
夜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显得那么美丽。这美丽的光景吸引了那敏感的眼睛。他抬起头来,向着流星许愿:只愿我的人生像这流星一般,纵然短暂,也要照亮这夜空。他何时才能照亮这夜空呢?只要他不停地画下去,也许总有一天……也许总有一天会……
“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梵高眼中尽是瓦兹河畔的优美景色,奥维尔的麦田在阳光下是那样恬静。与之相比,他却近乎疯狂,在两个月间不眠不休地画了超过80幅画,筋疲力尽地燃烧了自己。他终于可以休息了,一个最热爱绘画的画家,死在了他最喜欢的麦田里,他永远沉睡在了画中的世界。
“如果我再写信给你,只是为了告诉你,绘画对我来说,是一种快乐。尽管我常处于痛苦的深渊,但我的内心仍然平静。”
后记:
在梵高死后,一些画家朋友参加了他的葬礼,从那些同样敏感的眼眸中,我们得以窥见梵高与世界的最后一景:
在安放他遗体的屋子里,挂满了他最后的画作。它们像绕在他周围的光环,这些画作所辐射出的天才的灵光,使我们这些在场的艺术家对他的死感到更加悲伤,灵柩上只是简单地盖了一层白布,周围摆满了大量的鲜花,那是他热爱的向日葵、黄色的大丽花,到处都是黄色的花,你会记得,那是他最喜欢的颜色,是阳光的颜色,他一直梦想着,能将阳光存在于人们的心里,存在于画家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