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必应 | 关于海洋地理的一些小知识

海洋水体
一. 海水温度

1.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影响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深度
(1)水平方向
a(纬度):低纬度>高纬度(N方向);全球海水最高温度出现在:西太平洋28°N
b(洋流):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水温低。
(2)垂直方向:1千米内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千米以下水温差别不大
(3)时间:同一海区,夏季>冬季
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
1.盐度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
世界海洋平均盐度约为3.5%,盐度值最高的是红海4%,最低是波罗的海1%。
2.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水平方向
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④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⑤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2) 垂直方向: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
(3) 时间:夏半年盐度值低;冬半年盐度值高
最高海区:红海。原因: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海区相对封闭;陆地没有淡水汇入,盐度达4%。
最低海区:波罗的海。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纬度较高,蒸发小;有大量淡水河流汇入;海区相对封闭,盐度不超过1%。
三、海水运动: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成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四、洋流
1. 定义:洋流指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



2. 性质分类
(1)洋流的性质分类寒流和暖流

(2)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风海流:在盛行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随风飘动,并推动其下层的海水运动。

密度流:由于海水温度,盐度等的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梯度力,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密度流大都发生在封闭海区和开阔海洋之间。

补偿流:海水是连续的流体,当某一区域风海流和密度流开始形成时,其出发区的海水就会减少相邻海区海水或下层的海水变来补充。

3.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例:
①南北半球沙漠气候的形成与寒流的关系
②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N附近,却有长达近半年的结冰期,这主要是分别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所致。
③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④北半球等温线沿非洲和北美的西岸向南凸出,是受加那利寒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的结果。在南半球等温线沿非洲和南美西岸向北弯曲,则是受本格拉寒流和秘鲁寒流影响的结果。
(2)对航运的影响: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3)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补偿流形成渔场
世界四大渔场及其成因: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海水交汇)
(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利),扩大污染范围(不利)
五、“海—汽”相互作用
(一)沃克坏流
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雨水多);东部温度低、海面低(雨水少)的状态下形成的。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1)大陆东岸:变得干早,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2)大陆西岸:产生暴雨,容易产生洪涝灾害,山区引发泥石流;抑制冷海水上泛,鱼类因缺乏饵料而大量死亡。
(3)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三)拉尼娜现象(沃克坏流的加强)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
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四)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1.海一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合的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一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2.海一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且把其中的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长波辐射、潜热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海水水温越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就越多。
3.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的大气温度的变化。
a.海洋的气温变化具有滞后性,北半球,二月为海洋最冷月;八月尾海洋最热月。
b.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较小。
c.海—气长期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它们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热平衡。

海底地形与形态
(一)海底地形

(二)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地图册P2大西洋形成过程示意图)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带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之间则是比较活跃的构造带。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海岸与海岸带
(一)海岸类型及特点

(二)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大型海湾周围,已发展成以航运、交通为先导的经济发达的产业区和城市带。较小的海湾由于具有某种资源优势,可以进行单项开发。具有良好沙滩的海湾,可以开辟为海上浴场;
滩涂资源丰富的海湾可发展海产养殖;海湾为港口提供天然保护,常建有优良港湾。
1.海港建设的区位条件
a.水域条件:海阔水深,风平浪静。
b.陆域条件:经济腹地广阔;交通便利;陆地平坦开阔
2.滩涂养殖的条件
充足的阳光;适当的温度;营养丰富
3.开辟盐田的条件
平坦开阔的海滩;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背风坡晴天多或大风天气多)
4.旅游资源开发
(三)海平面变化
1.海平面变化的原因

2.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1)海平面上升会直接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
(2)加剧风暴潮、洪涝灾害的威胁,引起海水内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
(3)影响近海渔业资源
(4)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生态系统
(5)影响城市和港口功能的发挥
3.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
(2)加固海岸防护堤,保护红树林和珊瑚礁海岸;
(3)有计划的改变农作物的种类与品种以适应气候变化
(4)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削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
(5)寻求全球合作
(6)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