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奇谈】旧时光里的年味
现在的年味越来越寡淡,记忆中童年的春节总是弥漫着鞭炮的火药味,飘散着诱人的肉香味,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
那时候的春节,多了一份仪式感,多了一份郑重与热烈,多了一份翘首以盼的期待。
如果说,春节是一部小说,那么是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这一天要喝腊八粥,腊八粥是谷物和干果的大杂烩,这一碗黏稠的粥温暖了人的胃,甜蜜了人的心。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是春节的开端,小年是祭灶王爷的日子,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在人间的传声筒,“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老百姓在这一天会准备糖瓜来敬献灶王爷,祈求灶王爷替自己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
除夕是春节的发展,它为一场更隆重的盛事酝酿着,是最为忙碌的一天。小时候的我常和父亲一起贴春联和福字,在这一天我才能彰显自己是个合格的劳动力了。
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就跟在父亲后面像个小跟屁虫,帮父亲校对贴得正不正。之后,就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母亲笃信佛教,各路神仙佛龛的楹联常让我书写,我手握一支毛笔,俨然一副书法家的模样,字迹虽然稚嫩,但都是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的。
天地窑的对联是“祝皇王国泰民安;敬天地风调雨顺”,横批是“天地位焉”。南海观音的佛龛的对联是“紫竹林中三大士;宝莲台上一观音”,横批是“南海观音”。在梯子上也贴上一句“入新年步步登高大吉大利”,床头贴上“入新年身平安乐大吉大利”,门口贴上“开门见喜。”处处都是吉祥话。
中午吃上一顿家人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其乐融融。晚上村庄里的人都会去祭四路,携带着四盘菜肴,一壶酒和手叠的纸袍,在十字路口处,虔诚地跪拜,燃烛焚香,往地上撒下酒和小米,祈祷出入平安。归来后,放飞一盏孔明灯,许下美好的愿望,还有必不可少的新形式,看春晚,父辈的人则会聚在一起打麻将,劳作了一年,终于可以娱乐放松了。除夕晚上还要守岁熬夜,守岁寄寓了人们长寿的美好愿望。
翌日,便是大年初一,就是春节的高潮。天没亮就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聒醒,鞭炮屑像给地上铺了红毡子。起床后便可看到枕头下压的红包,这是父母准备的惊喜,换上新衣服,一整天都美滋滋的。大人们则要去给长辈磕头拜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的结局,过了这一天,学生就要开学了。元宵节,除了吃汤圆外,我的家乡还有一种特色食物,用黍子面捏成灯的形状,用棉花搓成捻儿,拿着它照亮院子的犄角旮旯,可以让蝎子之类的毒物远离。第二天将灯按压成饼,用油炸了吃。
正月二十五是春节的尾声,家人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画上抽象的粮仓和梯子,在中间用砖头压几元钱,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我总是喜欢在里面蹦来蹦去,就像在玩跳房子的游戏。那时候的生活方式单调,我却从总能从中找到乐趣。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达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大,年味逐渐被稀释,文中的很多形式也已不复存在,我只能写篇文章来怀念这段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