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红旗歌舞团首任团长对《国际歌》所做的杰出功绩 闺门旦研究者
一

在 2022年12月8日纪念苏联成立100周年音乐会上,有一个人物与整场音乐会关系密切,被广为关注,他便是这场音乐会的演奏团体——原苏军红旗歌舞团的首任团长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Александров,1883年4月——1946年7月)。

1928年苏军红旗歌舞团成立,亚历山德罗夫即担任了当时苏联红军这个唯一歌舞团的团长兼团内合唱指挥。由于他出众的音乐才能和忘我的工作态度,这个歌舞团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艺术团体。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苏联政府将歌舞团命名为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并授予他少将军衔。
本人认为,除了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创作了不少激励苏联红军奋勇作战的歌曲外,亚历山德罗夫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有两个: 一是为1944年后的苏联国歌谱曲;(现在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歌,采用的仍是当年苏联国歌的旋律)二是为《国际歌》,即苏联成立之初的国歌编制和声,以这个和声原则为国际歌合唱编制钢琴伴奏谱,并在此和声基础上进行铜管乐队的配器,以便在大型正式场合下进行演奏。
亚历山德罗夫是以柴可夫斯基命名的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学的是理论作曲。看一看柴可夫斯基和该音乐学院创立者尼古拉·鲁宾斯坦等知名作曲家的经历,就可以知道莫斯科音乐学院这方面的教学体系的内容主要继承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以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理论。

虽然过去了几百年,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基本理论仍被各国广泛接受和采用。比如乐曲的调式,即经常说的大调式和小调式;和弦以及和弦的连接等。
和弦主要有三和弦,由三个音组成。按照两音之间音程关系以及次序排列的不同,三和弦又有大小之分。例如常见的“do(1)、 mi(3)、 sol(5)”三个音组成的大三和弦,它在do(1)调式中构成主和弦。“la(6)、 do(1)、 mi(3)”三个音组成的小三和弦,在la(6)调式中构成主和弦。此外还有由4个音组成的七和弦,5个音组成的九和弦。大小三和弦是协和的,七和弦和九和弦都是不协和的。
不协和和弦有其存在的理由,它可以增强与协和和弦的对比,使音乐的色彩更加丰富。由于不协和和弦极不稳定,具有一种急须过渡到协和和弦的强烈倾向,这一过程叫做“解决”,例如一支曲子的终止式往往是属七和弦进入到主和弦作为乐曲的结束。
有一则趣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古典乐派对和声的执着态度。著名的古典乐派代表人物塞巴斯蒂安·巴赫(老巴赫)儿子众多,其中大部分受他的影响,都成长为才华出众的音乐家。一天,一个儿子在楼下弹钢琴,开始时练习某个调的一组和弦。正弹到属七和弦时,听到楼外一个朋友喊他,他便停止了弹奏跑出去了。老巴赫在楼上听到儿子弹到属七和弦,正等着最后一个音落到主和弦上,然而此时钢琴声却戛然而止,他心里极不舒服,等了一会儿才明白儿子出去了。这时戏剧性一幕开始了:老巴赫竟然跑下楼,用双手在那主和弦上重重地弹了一下,心里这才略微舒坦些,边嘟囔着埋怨儿子,边上楼去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像巴赫这样的古典乐派的人物绝不容忍听到和弦连接没有完成,尤其是偏偏停到这种不稳定的属七和弦上却戛然而止的情况,认为这是对其听力的极大折磨,因此他一定要“亲手解决”。
二
让我们稍稍了解一下和声以及和弦连接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便较为深入地理解亚历山德罗夫在《国际歌》和声方面发挥的才能。
在和弦连接方面,古典和声中常以I——>IV——>V——>I,也就是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形式进行,它包含了两个向下五度行进与一个向上二度行进,这是古典和声语汇的典型表现。
按照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形式进行连接,是古典乐派创立之初遵循的原则。但是这一形式太刻板, 太单一,不能适合色彩多变的乐曲的需要。于是,此后的音乐家大大扩展了和弦连接的范围,允许几乎所有的和弦都可以自由连接。形式可以多变,但极少数情况是禁止的,其突出的就是属和弦不能直接连接下属和弦,因为这种“下沉二度”的和弦连接在音乐效果上大大破坏旋律性,除非作曲者刻意要让旋律具有该种效果。
仔细研究《国际歌》合唱的钢琴伴奏谱,(最好能试着弹奏这个乐谱)便会发现亚历山德罗夫在和声方面的才能发挥得是何等出色。



本人试举钢琴伴奏谱上的几处,做一简单分析。
开头一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和弦的使用就不同凡响。由sol(5)、高音do(1)、si(7)、高音re(2)、高音do(1)、sol(5)、mi(3)、la(6)、fa(4)几个音组成的旋律中,高音do(1)用的是do(1)的大三和弦即主和弦,表现出稳定状态。高音re(2)用的是sol(5)的属七和弦,后面的经过音sol(5)、mi(3)用do(1)的大三和弦来过渡,进入到 la(6)的两拍长音,la(6)的这两拍长音以及后面的fa(4)用的是fa(4)的大三和弦,并且左手用八度音以下行音阶方式弹出低音fa(4)、mi(3)、re(2),烘托出极好的效果。从sol(5)的属七和弦——>do(1)的大三和弦—— >fa(4)的大三和弦,属于典型的5度下沉,是古典乐派和声连接最常用的手段。(见谱面圈出的1)
“做天下的主人”一句的旋律由si(7) 、高音re(2)、高音do(1)、 la(6)、 sol(5)组成,其中, si(7)和高音re(2)用的均为sol(5)的大三和弦,但和弦转位不同。高音do(1)用的是re(2)的九和弦的转位,由re(2)、fa(4)、la(6)、高音do(1)、高音mi(3)五个音叠成,造成奇特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后面la(6)用的是re(2)的属七和弦,sol(5)用的是sol(5)的大三和弦,这是典型的以属七和弦进入到下方5度的稳定大三和弦的做法。(见谱面圈出的2)
本人要为最后一句“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旋律的和声多说几句,因为亚历山德罗夫的音乐天才让这句旋律产生了极不寻常的效果。他为这句前两个字的高音mi(3)、高音sol(5)两个音所配的和弦,堪称神来之笔。这两个音的和弦可以有各种选择,例如高音mi(3),一般的作曲家可以用mi(3)的大三和弦或属七和弦,高音sol(5)可以用sol(5)的大三和弦或属七和弦来连接。平庸的音乐家或流行歌手的创作者对高音mi(3)甚至会用do(1)的大三和弦,高音sol(5)会用sol(5)的大三和弦或属七和弦。
然而对这些选择,他通通不用,而是在高音mi(3)上用mi(3)的半减七和弦的转位,即由mi(3)、 sol(5)、降si(7)、高音re(2)叠成的完全不协和和弦的转位。高音sol(5)则用的是la(6)的属七和弦的转位,即由la(6)、高音#do(#1)、高音mi(3)、高音sol(5)叠成。这两个音,尤其由铜管乐队演奏,便会产生如金石碰撞般的神奇效果。
在上述的两音之后,高音fa(4)用的是fa(4)的大三和弦,连续两个高音mi(3)用的是la(6)的小三和弦,加附点的高音re(2)用的是re(2)的小三和弦,后面短促的高音mi(3)用的是la(6)的大三和弦,高音fa(4)用的是re(2)的小三和弦,高音mi(3)用的是do(1)的大三和弦,高音re(2)用的是sol(5)的属七和弦,最后进入do(1)的大三和弦,属于正规的终止式。(见谱面圈出的3)
可以看出,《国际歌》最后一句的几处,和弦的使用甚为独特。尤其是在高音mi(3)和高音sol(5)两音上分别使用半减七和弦和属七和弦的转位,展现出极为独特的效果,造成震撼性的听觉冲击力。
此外,在大调乐曲中,以大三和弦和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属七和弦等为主是必然的。然而,在这种庄严肃穆的乐曲中,适当使用小三和弦也有“调味”的作用。除上述出现小三和弦,还有几处,比如“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中的“打个落花”四个字,第一次“英特纳雄耐尔” 中的两拍“耐”字,均使用la(6)的小三和弦。在前后都是大三和弦、各种七和弦甚至九和弦的行进中,偶尔使用小三和弦,让和声更加丰富、均衡,效果非常好。
《国际歌》庄严、肃穆的气质,降B大调的特殊色彩,都注定了该曲要以大三和弦等为主。亚历山德罗夫为《国际歌》所做的和声和配器,既没有违背古典乐派基本的和声规则,还让和声效果极为丰富而奇特。其中,大小三和弦的交替出现,属七和弦等的适当露面,再偶然添加少见的半减七和弦等完全不协和的和弦,这就犹如一张画图上色彩的转换,又如景色的忽明忽暗。
一首歌曲,一支曲调,可以用单音唱出旋律。然而单音旋律再美妙,也有其局限性。如按照正确的和声理论,歌曲采用二部或四部合唱,乐曲配上和声,音乐之旋律和效果就大大地升级了,人的听觉感受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了,这便是和声的巨大作用和魅力。因此配上和声的音乐,无论对音乐爱好者还是广大听众来说,这都是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
亚历山德罗夫设计的这个和声方案是对《国际歌》的二度创作,大大提升了该曲的艺术质量和感染力,它成为各国《国际歌》铜管乐曲和声和配器的蓝本,用在各种正式场合下由铜管乐队演奏。中国也是如此,人们听到的庄严而肃穆的《国际歌》铜管乐,基本是按照这个蓝本由军乐团铜管乐队演奏的。近100年来,《国际歌》的这个和声和配器版本至今无人超越,该版本的创立者亚历山德罗夫做出的杰出功绩虽然不可堪比《国际歌》的作曲者皮埃尔·狄盖特,但他却大大丰富了《国际歌》的艺术魅力,是《国际歌》自问世后不断升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人物。可惜世人大多只记住了《国际歌》作曲者的名字,而为《国际歌》做和声、配器的亚历山德罗夫并不为大众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