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永远被政治经济实践所渗透,永远被利益集团的暴力所干预。”【戴锦华】

【自制视频逐字稿,感恩戴先生开讲!】
补:
戴锦华:中国电影总不如外国电影好看的原因绝不是一个审美力的高下问题!
【【2小时独家字幕】戴锦华:我心里暗笑,我们难以应对遭遇的现实-如果我们仍然怀抱着现代主义-2023年6月2日西安交大讲座】 https://b23.tv/77a52oi】
【补:不能称叶嘉莹先生?
戴锦华:我希望成长为先生【不要忽略戴老本人意愿!】
郑强:一听这个人肯定就是没文化,他不懂,先生这是最高称谓https://b23.tv/nJ1OEzH】
B站的同学们大家好哈,继续回答大家的问题呃,id为拱城小乔的小猫哈,好可爱的id呃,拱城小乔的小猫,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

他说戴老师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被融入影视剧作,比如梦华录动画,中国奇谈,封神长安3万里等等,仿佛呃这个经典传统的历史或者典故,经过新颖方式包装,在市场上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追捧,中国影视剧呃,因为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啊,您如何去看待这一点,
戴锦华:我又要用我的办法来回答你的问题了哈,我是大概觉得你的问题当中包含了两个层次,或者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呢是你做啊,做出了一个你自己的观察,就是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历史典故开始进入到这个大众文化的生产当中,而且这些产品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啊,这一点我认同于你的观察呃,
一方面呢,就是我们会看到它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的政策倾斜哈,和这样的一个倡导和支持的趋向,


而另外一边呢你会看到呃,年轻人,年轻观众啊,大众文化的消费的这种主流群体,他们的趣味确实发生了相当鲜明的改变啊,那么再比如说好莱坞电影,曾经在中国电影观众那种绝对的拥趸和追捧的现象,几乎蒸发殆尽啊,而相反对于中国题材或者中国故事的那种热情,在一个持续的稳定的高涨当中,
一边是中国崛起所伴随的,带有逻辑性的心理事实啊,伴随着中国崛起,我们的整个的自我感知和自我关注的那种程度,在持续的加强,我说这是一个逻辑的或者必然的,
但另外一边可能这其中又包含了,当后冷战之后都成为了过去哈,我们要加上after after post cold war,在进行这样的一个历史过程已经发生的时候,事实上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开始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啊,而这种转变呃,如果我们站在中国的主体位置上,也可以描述为某一种恶化啊,
当这种恶化发生的时候,我们的这样的一个对国片,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然后对好莱坞的拒斥,恐怕就不单纯是一个文化趣味,或者文化价值的转移,它本身也构成了一种现实回馈的姿态,而在这样的一种现实回馈的姿态当中,我们如何延续五四哈100年来,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的传统,那么就是民族文化的自我批判的勇气,和民族文化的反思的那种精神啊,成为了一种新的议题,或者说一种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个我们应该珍视的历史传统,和宝贵的历史提示哈,这是我对那个第一个层面的回答,
而第二个层面就是影视剧的改编哈,是自觉地讲述中国故事,那么是不是越自觉哈,中国故事的那种主体意识越强烈,他就越具有这种国际竞争力呢?
呃这个恐怕我很难用是与否,是与非来回答你的问题,因为呃这是我自己哈,在北大的那个专业从属叫比较文学哈,这是比较文学专业在处理与中国文化,与国别文化相关的议题的时候,一个始终的谜题,好一个始终的困境
就是是不是越本土就越国际,还是国际化,意味着某一些,具有通约性的,具有普适性的主题,那么我们引申到今天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是否要把可以把这个问题,增加一个新的面向,
戴锦华:我们的努力,是否正在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与普适性?使之成为一个可以为人类所分享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思考路径上,我说我不能简单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是中国主体自觉的,越是自觉地讲述中国故事,它就越具有在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
原因在于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接受不仅在文化史和心理,文化心理的意义上,始终伴随着文化误读,而且这样的一种文化交流,始终不可能自外于国际政治,地缘政治和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争夺和他们的利益诉求,
不可能外在于这种东西,成为一种纯粹的普适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人类之间的交流这是我们的理想和梦想,
但在实践当中,他永远被政治经济实践所渗透,他永远被利益集团的暴力所干预,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中国主体自觉的中国故事,而且是经由中国式的,

比如说审美中国式的造型元素包装的影片,是否就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理论上说应该是的,因为我们拿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但是事实上它是否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国际社会,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于差异性的中国表述的内在需求,和他们的内在渴望程度,如果他们渴望我们前面的表述将成立,如果他们基于种种原因,对我们采取一种敌意的和拒绝的姿态,那么所有凸显的中国元素,甚至并非中国式的中国元素,都可能成为他们拒绝我们的作品的理由,
比如说这样的表述会被描述为中国文化扩张啊,会被描述为中国的文化侵略或者文化野心,我就不在这一一举例了哈,就是我们看到流浪地球一的成功,那么我们拭目以待,看流浪地球二,这个具有更强烈的中国主体表达的作品,是否有同样的成功啊?

好莱坞自动地主动地接受了流浪地球一的部分的国际发行,
而流浪地球二是否仍然能够获此殊荣?或者比如说呃,张艺谋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好莱坞的电影观众所获知的,

但他们却拒绝了这个金陵13钗的这个美国发行哈,以至这个美国的一线明星christian bell啊,因为主演的这部影片,一度在他的产业结构当中陷入某种困窘和尴尬,这就是我所讨讨论的啊,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元素是否一定赋予中国影视作品,更强的竞争力,
这个问题无法单纯的予以回答,他必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下啊,在一个特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接受心理的这种角力,是这样的博弈当中,才能够予以具体的回答和考察
我的一个带有一点保守主义色彩的回答是,我们大概呃,不论是讲述中国故事还是拍好中国电影哈,我们大概先首先关心我们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哈,
呃我们巨大的这个潜在的中国电影观众啊,如果我们首先对我们自己哈,讲出我们自己的故事啊,我想它的丰富性和他的那个市场潜力啊,某种意义上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电影现状来说,已然足够啊,尽管电影从来都是国别的,但从来都不是国别的电影,永远在渴望着它的区域市场,在渴望着它的世界市场,因此电影是某种广义的世界语
但是与此同时,他始终被锁定在与民族国家相绑定哈,与民族国家的政治命运,历史命运,世界命运相互关联,所以这就不单纯是一个由电影,由民族文化,由风格所可能回答的问题,呃,不知道哈,我是不是这个歪批了你的问题哈,我是否不知道在回答过程当中,是不是完全的,但是谢谢你提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