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年全县流行养荷兰猪,多少个家庭梦想的一夜致富却成了一贫如洗

2023-03-09 10:57 作者:雪无主凤无痕  | 我要投稿



86年的那个春季,惊蛰的大地梦想着发芽。我所在县城,人们头脑里发家致富的种子,也开始萌动。就是那年,县城开始流行了养荷兰猪,由城及乡,由乡及村及户,不到一年功夫,全县就有成千上万的家庭,投入了这支养荷兰猪的大军队伍。

仅仅不到两年的功夫,这股大军队伍的洪流断流了。在这股风靡一时的荷兰猪风中,不知多少个家庭梦想的一夜致富,最终变成了一贫如洗。

那年,从外地来了两个年轻人,好像是两口子,用大车拉来了上百对荷兰猪,租下了县外贸局的两间房子做场地,开始推广他们的荷兰猪。一时,县广播站的喇叭里,街头的电线杆子上,小巷的墙上,播的贴的都是荷兰猪的广告。说养荷兰猪一本万利,一对荷兰猪一百元,产仔多少回收多少,回收一只幼崽荷兰猪五十元。

那个时候,人们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信什么。那个时候,我们那里没有谎言,不知道欺骗诈骗这个词。那个时候,我们那里时不时的听到发家致富,一不小心就成了万元户的消息。那个时候,人们的夜晚做梦都是发财梦。

这个时候,就像大旱逢甘霖一样,荷兰猪及时地走进了全县人民的心里。
荷兰猪产仔和兔子一样,一窝下个六七个稀松平常的事,下个十几个也不是没有。那年,我的工资是51元。即使工龄长,资历深的人工资也不不过百八十元。一百元买一对和兔子差不多大的荷兰猪其实并不便宜。但裹不住利益的诱惑呀,是个人都觉得这笔账算得来。一对荷兰猪,一年产两窝算,一窝六七个,一年就是十三四个,除了本钱饲料钱,一年净赚十个仔不成问题,十个仔猪就是一年的工资钱。养两对呢?就是两年的工资!十队呢?就是十年的工资呀!

我的个奶奶!天上真的开始掉馅饼了!
那时候,脑子活泛的,搞家庭副业的,也就是在家养个长毛兔,一年到头卖个兔子毛,也不过就个百儿八十的。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养荷兰猪,和养长毛兔差不多的流程,利钱可是没得比。

有利钱,自然就会有人去起早贪黑了。最先加入养荷兰猪的群体,是外贸局的职工们。因为,他们最先得到的这个信息,最先接触的卖家,还有他们了解底细:卖家长租了房子,卖家有安营扎寨的谱气,卖家做的是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千生万的买卖,卖家的卖家是出口商。还有,外贸局的职工,有特殊政策,就是只要凭工资条证明身份,可以先赊养回收仔猪时凭合同再结清账款。
外贸职工都加入了养荷兰猪的行列,一百只荷兰猪就是五十对,一哄而抢。卖完了荷兰猪,卖荷兰猪的人,也没撤。他们住在那里,等着回收仔猪呢。
荷兰猪的产仔周期跟兔子差不多,也就三四个月的周期。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开始回收仔猪了。产仔最多的一窝11只,少的也四五只。按合同回收,一分不少,一厘不欠。产八九只的一次就卖了五百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看到了回头钱,最先跟风的还是外贸局的职工,当然还有他们的亲戚朋友。第一批回收来的仔猪,对外出售还是100元一对。这回,和第一批观望犹豫不同,是真争得争,抢的抢了。一有回收来的仔猪,马上有人抢了。有人主动先交款,签了包养合同,排队等候。

其实,第一批养的人,看到前景很好,已经惜售仔猪了。仔猪的惜售更加剧了紧张的市场气氛。惜售风也越演越烈。有的养殖户,私下里把仔猪卖给亲戚朋友。

卖荷兰猪的人,在收了若干份定金签了若干份合同后,为了履行承诺合约,不得不又从外地调来了一千只荷兰猪。不过,虽然售价一对涨到了120元,但还是一哄而抢。因为,回收仔猪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了。

定金还在争先恐后地交,合同还在争先恐后地签。据对市场消息灵通的外贸局的人说,外地荷兰猪的仔猪都涨到150一对了。卖荷兰猪的商人,也已经开始惜售了,因为他很难回收到仔猪了。

全县的荷兰猪产的仔猪,已经私下交易,很少按合同价格回收到了。卖荷兰猪的商人,在已签合同,已交定金人的强烈要求下,在外贸局领导的压力下,终于又从外地调来了几卡车荷兰猪仔。

但这次荷兰猪仔的售价和合同回收仔猪价,都涨到了150元一对。

卖荷兰猪的人公开说,不接受提前预订。但强龙不压地头蛇!卖荷兰猪的人,在外贸局的地盘上,外贸局的人不敢得罪吧?公开是不预订了,通过外贸局的人私底下还是可以预订的。

一个小县城,谁还没有个认识外贸局的人,人托人转个弯怎么也会攀上熟人呀?于是,托关系预订交定金签合同回收的人,一时趋之若鹜。但这次,人家合同上注明了,说合同不能兑现时不算违约,会全价退款,不能追责合同人。

私下托人找关系预订到了的人,更是坚信预订到了就是赚到了。有了补充注明,预订还在继续,定金继续收,合同继续签。
突然,传来了爆炸性的消息。卖荷兰猪的人跑了。
其实,消息传出来时,早几天就有人预订不上了,因为商家关了门。刚开始,还都认为是去外地调仔猪了,一等没来,二等没来,五天十天过去了还没来,才开始有人怀疑跑路了。卖荷兰猪回收荷兰猪的人,打那再也没回我们的县城。

全县养荷兰猪的,谁也没弄清有多少家。全县到底养了多少荷兰猪,更没人弄清楚。全县有多少人预订了多少荷兰仔猪,更会没人搞得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只是八十年代,市场经济的萌芽初期,全民发财梦的一个小小的浪花。


那年全县流行养荷兰猪,多少个家庭梦想的一夜致富却成了一贫如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