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大纲】90%的公司都死在这里,中小微企业的人才困境—薪酬/培养/价值观
昨晚看了一篇朋友圈的文章,文章内容是:一位在腾讯工作了九年的老员工离职创业前做的复盘总结。文章我就不附了,其实除了接下来想聊的几个点外,更多感觉像广告。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一下文章:《在腾讯待了9年,还是离了职》。

直入正题,先抛感触。
感触有三点,共400字左右。
感触的二次拆解比较长,在文末,大概有1500字左右,以节省大家的时间,可选择性观看。
感触一:丰厚的薪水是保障脑力工作的基础
是人,精力就有限,脑力工作者的效率无法用计件工资来衡量,所以如何让脑力工作者的精力能够更多的放在工作上,将直接影响脑力工作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
而高薪就是减少猎头骚扰,和让脑力工作者能够全身心思考工作的基础。一个天天需要为生活成本纠结的人,能有多少心思放在工作上,是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的答案。(说一个题外话,如果管理是依托单纯的惩罚,那这和一刀切的懒政没有区别。罚谁都会,但如何调动积极性,提高个人和团队的效率,才是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
高薪对人才有利,对企业更有利。

感触二:培养人才,获利的还是企业,
从人才匹配的角度,外界获取人才的匹配度,远比不上从内部选拔出来的人才。企业自下而上培养出的人才,无论是忠诚度,责任心,还是技能匹配度,在企业适配性上看,都是极高的。也更容易为企业更快的提供价值,创造超额收益。
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同时,合适的另一层解释就是绑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更加深层次的依托于企业特性,不容易被挖走,也不容易流逝,甚至于人才流逝一段时间,还会出现人才回流。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外部的价值信息,创造超额的价值。
只是这个套路最大的问题是,如果自身企业不是腾讯这样的龙头企业,就会面临龙头企业的平台完善,包含有自身企业的特性,能够很好的承接自己培养的人才,使得自己成了龙头企业的人才培养池。

感触三:无知和弱小不可怕,傲慢最可怕。
bat为什么在tob市场一直很难打开市场,抛开短期kpi导向不适合tob市场的规则外,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傲慢。因为傲慢,所以固执。因为固执,所以愚蠢。因为愚蠢,所以傲慢。
三者循环,使得BAT公司不能站在TOB市场客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TOB的定制化特性又必须要站在客户角度去看待问题,最终造成了BAT要不然进不去TOB行业,要不然进去了也会很快被市场排斥出来。
现在很多b轮公司也是死在这里,在占据了自身赛道一定位置后,就开始忘乎所以,开始傲慢,开口华为,闭口阿里,期望于以低成本的金钱优势就可以无视TOB客户的需求,使得口碑下滑,原本的市场急剧萎缩。
毕竟如果单以钱和人才论市场,这个市场早就是BAT和其子公司的企业群了,哪有什么A轮、B轮、C轮的存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