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思考,多些包容,多些改变
浮浮沉沉的一世,我们都是平凡人,普通的家庭背景,平淡的成长历程,但其实这些都不可怕,因为再简单的生活也有不一样的烟火,再枯燥的人生也有无穷无尽的可能。
唐尚珺在十七八岁的年纪,也许没有理解人生的意义,但一定明白了高考的意义。现在很多人否定质疑高考的存理性,痛批高考的应试制度,把一帮活生生的人培养成为了“读书的机器”,“题目的印刷机”,但应该仔细想想,如果没有高考,如果不是高考的应试制度,中国的教育又会怎样?真正的公平就会出现?
我想中国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口数目,目前为止,高考是唯一的方式。而高考的特殊性又不仅仅在于是为了筛选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也是为了让每一位出身寒门的学子有一个可以期盼的未来。身居高位,坐拥万贯家财的人,是不会懂得高考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一次前往殿堂的契机,为了高考,他们甚至能够忘记自己,忘记一切。可我认为,他们没错,把汗水挥洒在追梦的路上,把拼搏诠释在生命的脚下,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考是唯一的出路,唯一走向自己理想大门的道路。
第十五次高考的唐尚珺亦作打算,就读师范,离开那个停留了十五年的十八岁。不得不说,十五年并不是弹指一瞬间,由一开始的执念,到家庭变故,为了家人,他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应试的同时,也在一步又一步的成长,也许成长的 有点慢,无碍,人生本就是一场没有目的地的长跑,只要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生命的光辉就依然灿烂。我佩服他第一次为梦想而说谎的勇气,也佩服他从一而终的毅力,更佩服他不畏命运的自信,我们都应该对此赞叹,不是赞叹他坚持了十五年,而是敬畏他那不甘的灵魂。
没有人可以定义谁应该是什么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活法,而命运就像是一个大转盘,没人知道究竟它会转到哪里去。在第十五次选择师范的唐尚珺,再一次遭受了命运的打击——滑档。没有人会想到唐尚珺会滑档,甚至于他本人都从未思考过这次的志愿会出现问题。天意所为?我觉得不是,这倒是间接反映了当今社会内卷现状。放到十年前,唐尚珺的成绩一定会为他所愿所以他从未担忧滑档一事,可竞争激烈的今天,他的分数已不再占据优势,面临落选的风险也就大大提升。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千千万万高考学子的错,他们都是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筑梦人,他们没有可以转身离去的后路,唯有前进;错的是社会导向的无良竞争,无论岗位,本科起步;面试标准,211以上;升职要求,研究生学历。没有所谓的本科学历泛滥一说,相比欧美,中国国内的本科生占比,研究生占比极低,何谈泛滥。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无故加班,导致大批人群报考公务员,国家公职人员好像成了避难所,逃避加班的最好路径,我想问:“这是正常现象吗?”加班本身如果出于公司的需要,会获取相对应的报酬,我想:至少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抱怨加班的苦恼,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把公务员当作安逸生活的选择。而正因为社会的导向,无数的人,拼命内卷,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什么叫轻松的快乐!
是,也许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但他们不会明白,童年时在回家路上和朋友嬉戏打闹是多么的开心,在周末外出旅游是多么的激动,在考试前“没心没肺”的发呆是多么的爽。可能这不是童年的必需品,但至少这是一个值得回忆童年的前提。(看到这儿,我知道会有人反驳寒门哪来的钱享受童年,的确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享受美好童年的机会,但高考赋予了他改变命运的机会,世界本就不公,但我排斥的是无穷无尽的内卷)
应试教育制度的确需要改变,但社会观念更应该得到完善,给每一个期盼来到这痛苦世界的孩子至少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我想这也是给他们初到这世界时放声大哭的一种馈赠。
对待如唐尚珺一样的人,多些包容,其实也是善待曾经奋力拼搏的自己。